前言:在所有核国家中,只有中国和俄罗斯拥有机动部署战略弹道导弹,目前只有中、俄和白俄罗斯才拥有战略弹道导弹运载发射车的生产技术,目前中国已经为“东风”31洲际导弹、“东风”41洲际导弹配备了这种发射车,是中国核威胁的主要保证。



一:导弹发射车的战略价值

机动部署的“东风”41洲际导弹比采用液体推进剂和井式发射方式的“东风"5A洲际导弹拥有更强大的生存能力和更可靠的核反击能力,“东风”41洲际导弹起飞重量50吨,载荷1400公斤,可在中国山西将3个与美国W-88级别相当的47.5 万吨核弹头投至11000~12000公里外的美国本土,覆盖除佛罗里达州外所有5万人以上的美国城镇,按70周年国庆阅兵展示的“东风”41洲际导弹数量算,全部射到美国的话,足够让13个美国主要的工业人口城市全部化为灰烬,消灭近2000万美国人,而且可重复装填的发射车不同发射井,很凭发射车的数量判断弹道导弹的数量。



因此“东风”41洲际导弹是美国除之而后快的眼中钉,但想消灭它可不容易,导弹发射车可以到处机动,要先发制人在其发射前消灭需要打击的范围数倍甚至数十倍地扩大,如果一辆导弹发射车在4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随机机动的话,大约需要7000枚50万吨W88核弹头进行地毯式轰击才可以确保90%的摧毁率,但这是不可能的,由于潜射导弹打击精度比陆基导弹低1/3,美国一般用陆基导弹打击对方的导弹发射井或加固指挥所等硬点目标,用“三叉戟”2潜射导弹打击城市或导弹发射车等地面机动目标,而美国14艘“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总共只能打出384枚W88核弹头。



因此美国需要精准跟踪“东风”41洲际导弹的位置才能发动核打击,目前美国部署在1000公里低地球轨道上的侦察卫星可探测10平方雷达反射截面,速度最低2.4公里/小时的活动目标,对道路两旁有遮挡树木,水平观测角低于9.5°的目标发现概率是24%,对在山坡倾斜度超过45度的目标发现概率是25%,但卫星有一个直径560公里的灯下黑肓区,卫星飞过这个区域需约1分钟,足够导弹发射车行驶了几百米,如果美国发现了距离海岸2000千米处的导弹发射车并决定消灭它,会在离海岸2000千米的关岛以东海域发射三叉戟”2潜射导弹。

时速可达20000公里/小时的三叉戟”2潜射导弹只需飞行30分钟就可落地,也就是说导弹发射车的预警时间有30分钟,如果发射车50千米/小时的速度机动,30分钟时间内可开出25千米,而三叉戟”2潜射导弹搭载的W88核弹头对抗压强度为2千克/平方厘米的导弹发射车的杀伤半径为10千米,发射车的生存机率为84%,即使1颗三叉戟”2潜射导弹携带的3颗W88核弹头弹头同时打击一辆发射车,生存概率也有52%,如果发射车在对方发射导弹后立即收到反击命令,在待机阵地待机的发射车90秒内就可发射导弹,如果发射车在疏散地域内机动,从进入发射阵地到发射导弹也少于15分钟,足够在被摧毁前完成反击。



二:导弹发射车的起源

80年代,美苏进入战略核力量平衡状态,美国拥有1023枚陆基洲际弹道导弹,616枚潜基核导弹,3000枚核航弹和空射巡航带导弹,共1.1万枚战略核弹头和1.3万枚战术核弹头,同期苏联拥有1400枚陆基洲际弹道导弹,979枚潜基核导弹,600枚核航弹,总共9000枚战略核弹头和3.7万枚战术核弹头,无论任何一方先发动攻击,投射全部出核力量,摧毁对手90%的核武器,但对手残存的核力量仍然可以摧毁攻击方所有的工业城市、重要军事与工业基地,双方都无法保证抢先发动核打击而自己不被对方二次反击能力毁灭。



70年代,保存二次反击能力的办法加固陆基洲际弹道导弹发射井,大幅度提高抗超压的能力,但着双方导弹命中精度达到180米,导弹发射井无法在35万吨当量核弹头攻击下生存,而且每一座发射井都在对手间谍卫星的严密监视之下,是战时首轮核打击目标,建设发射井的成本甚至超过一枚导弹的成本,美国改用“拉斐特”级战略核潜艇作为二次核打击主力,苏联海基核力量就弱多了,潜艇技术水平和战备水平不高,每一个军港都处于美国攻击型核潜艇严密监视之下,苏联海军也无法压制美国海军。



于是苏联另辟蹊径,采用机动陆基洲际弹道导弹增强自身抗毁能力,不过50年代的洲际导弹质量达到180吨,只能装在发射井内,即使洲际弹道导弹小型化到45吨,要拉着这么庞大的导弹机动绝非易事,弹道导弹发射流程非常严密,需要面积庞大的技术准备阵地和一大串配套保障车队,美苏都设想过用铁路机动陆基洲际弹道导弹,只有苏联在1987年部署了Ss-24“手术刀”铁路机动导弹列车,将发射装置和保障装置以及人员勤务设施统统装入二十节车厢内。



导弹列车可以规避掉很多跟踪,对美国构成了较大威胁,但苏联14万多公里铁路只有10万公里适合内燃机车,铁路所在的地方大多是主要的工业和人口城市,如果对手无法掌握导弹列车的动向,采用用杀伤半径为10公里的50万吨级核弹全部覆盖这10万公里铁路也只需要5000枚核弹,铁路周边的城镇和良田也跟着陪葬,所以苏联只生产了12列导弹列车和36枚SS-24导弹,在公路机动方面,苏联气候苦寒,很多地区是筑路不易的冻土带,很多公路开春后就是一片泥沼,150万公里的公路只有70多万公里公路是硬质路面,高速公路基本是零。



苏联合适的核导弹机动场所只有广达1200多万平方公里的西伯利亚苍茫山野和林海雪原,这里几乎没有高等级公路,西伯利亚的森林公路在春秋季节会变成连坦克都难以通过的“翻浆路",4轮驱动的悍马、丰田的陆地巡洋舰、陆虎、Jeep,都会被轻易的吞没在泥泞的沼泽中,普通车辆通过这种地形只能挂着低速档,发动机和变速箱半小时就已严重过热而无法工作了,而且这种半沼泽的湿地或冻土地带根本没有合适的路基,修好了路也会沼泽冻土撕成碎片,维护保养是一个噩梦,没法修路就另辟蹊径,造越野能力极高的车辆。



三:价格惊人的车辆

苏联最先用用IS2坦克底盘改造的2P19履带底盘导弹运载车,野战履带底盘通过性很好,但悬挂系统弹性低行驶速度和行程不理想,行驶中导弹容易上下颠簸,振动对弹道导弹精密的惯性系统影响很大,而且早期弹道导弹采用腐蚀性或易挥发的液体燃料,燃料箱容易变形,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的大型药柱也很容易出裂纹,60年代,苏联为“飞毛腿"B导弹专门研制了MAZ-543型8x8重型多轴发射车,MAZ--543最大载重15吨,最大时速60公里,可爬60%的陡坡,垂直越障0.6米,越壕2米,让苏联战略火箭军认识到了重型多轴车的优越性。



这些车辆有十几个车轮以及独立悬挂外加差速控制系统。在任何恶劣路面都不会被陷住,只要还有一对轮胎保持了抓地力,就能从烂泥坑中一跃而过,70年代,苏联明斯克轮式牵引车厂为SS-20“先锋队员”导弹研制了MAZ547V型12x12运载车发射车,该车在MAZ--543的基础上增加了两对车轮,首次实现了战略火箭军在敌方导弹落地前跑出杀伤范围的要求,只是这种发射只能搭载射程5000公里的ss-20中程弹道导弹,直到1985年,为SS25“白杨”洲际导弹研制的MAZ-7912型14x12发射车才算真正的全地形洲际导弹发射车。



该车在MAZ--547基础上增加了一对车轮,长22.8米,自重44吨,载重80吨,最高时速40公里,自重系数为1.25,轴荷达13吨,重量尽可能均匀分布在桥梁上,可携带重达47.5吨的洲际导弹在高等级公路上高速机动,通过1~2级公路及桥梁,安全通过3~4级公路及桥梁,低速通过低等级的5~6级公路及桥梁,可在-40-50C的无路、泥泞、松软土壤及沙漠等恶劣环境,可以装载3000个成年人或200辆小汽车轻易涉过泥沼、翻过土丘,相当一个半成年人的身高的子午线钢丝轮胎所过之处被碾出深深的车辙,深度和宽度让小汽车不能动弹,当然耗油量也很惊人,100公里会烧掉半吨燃油。



不过这种发射车重心太高,越野时有倾覆的危险,遇到核爆的冲击波时容易被超压掀翻和摧毁,驾驶室一侧的的“大包"内装惯性定位测量和瞄准模块,发射车从一个已知坐标点出发后,加速度传感器在行驶过程中感应发射车的线加速度。经一次积分得到运动速率,二次积分得到运动距离,并用角速率传感器感应发射车运动的角速率,经--次积分后得到运动角度,当停车后就可以根据线加速度和角加速度1分种即可实现定位,停车后5分钟内系统自动地执行导弹自检,通电加温、降低支撑架、修订瞄准数据等准备工作,随后起竖发射导弹。



重型多轴车虽然好用,但制造难度极高,研发难度之大远超想象,技术要点是要求全重超过百吨的车辆全轮驱动或者多轮驱动,能够通过一些没有道路的地方,对传动系统的功率、轴载荷分配能力提出了很苛刻的要求,还要尽量避免损坏精密的导弹和经受住导弹发射时的冲击与高温,这使得世界上只有苏联才能制造这种车辆,被苏联和俄罗斯作为战略物资严格限制出口,苏联解体之后,一辆军队库存的二手MAZ-7912型14x12发射车也要2000万卢布,全新的要1000万元人民币。



四:中国的导弹发射车

中国以前用卡车牵引一个累赘的大拖车,分为全挂车和半挂车,全挂车牵引为普通载重汽车,可挂2辆挂车,但行驶稳定性差,易发生侧向偏摆,也不能通过狭窄的急弯,半挂车行驶时稳定性较好,载重量大、容易操作,早期的“东风"-21中程导弹、“东风"-31洲际导弹均采用牵引-半挂车,通常导弹藏在洞库内,需要时把导弹从洞库里拖至发射阵地即可,而半挂车高度低,也方便进出洞库,也可在高等级公路机动,但半挂车在恶劣路面条件下受到牵引车附着重量的限制,不能发挥驱动力,爬坡能力差,根本就没有任何越野能力。



早在80年代中国就仿制过MAZ--543多轴车,用于搭载着“东风"-11.“东风"-15短程弹道导弹,但整车轴数大于4轴之后,就需要非常复杂的多轴驱动系统和转向系统,所以更大型发射车还是一片空白,2004年前后,以万山,泰安为代表的特种车辆制造厂经过十多年的艰苦研制,研制了14x12驱动和14x8驱动的大型车辆底盘,还为“东风"-31B洲际弹道导弹配上了8轴16x16整体式导弹发射车,为“东风”41洲际弹道导弹发射车奠定了基础,这种发射车是典型的导弹运输、起竖和发射三用超重型整体式轮式越野车,直径为2.2~2.25米的导弹发射筒置于车体中部,凸出车体之外。



和SS-27“白杨"M导弹发射车很相似,但比“白杨”M洲际导弹发射车的越野性和机动性更强,重心低行驶更稳定更安全,采用大承载能力的独立悬架系统、液力自动变速箱、双叉臂结构、油气弹簧和轮胎充放气系统,8轴16x16装了15个差速器和15个差速锁,复杂程度远远超过了4轴8x8的驱动,高速行驶中只用后4个轴进行驱动,采用前4个轴转向、后4个轴锁止,低速行驶时前4个轴转向,后4个轴反向角度转向,转弯半径小于30米,可以通行中国西南山区道路,也可在西北的沙漠、滩涂、沼泽等松软路面上行驶,如果发射车在17.8千米半径内机动,其生存概率就与发射井持平了。

五:结语


中国目前能打到美国的导弹不多,“东风"5A洲际导弹发射井生存能力不高,而摧毁导弹发射车需要非常高的命中精度和侦察能力,美国目前还无法做到一次全部消灭它,只要有一枚导弹幸存,就能造成200万美国人伤亡,有此镇国神器,有效压制了美国发动核战争的企图,保证了国家的安全,这个价值何止1000万元一辆的价格几万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