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暖季来临,北方多省如临大敌。

 

用气大省河北,提早以强力举措打响了气荒“保卫战”。10月7日,河北省省长王正谱出席全省采暖季保暖保供工作会议并讲话,提出要“综合运用市场手段和行政手段”,“全力保障人民群众安全温暖过冬”。


王正谱做出七点安排,要求:紧盯保供目标需要,加强煤、电、天然气合同签约履约情况监管,督促供需双方严格兑现落实;及时落实相关资金补贴政策,通过落实价格政策合理疏导成本。

 

在省长亲自督办下,河北去年出现的气荒问题今年理应不会再来了。华夏能源网了解到,10月以来,河北省超过70个县(市、区)已陆续与100多家当地城市燃气公司签订了今冬明春保供协议,明确对城燃公司购销气价的“倒挂”部分进行补贴。

 

截至目前,部分城燃企业已收到分阶段补贴款。在河北“煤改气”市场占比最高的城燃公司中国燃气(HK:00384)确认,截至10月31日,旗下79家在河北的项目公司已全部签订保供协议。政府确认了今年采暖季的补贴金额,目前已预拨付了20%左右的补贴款。

 

公开资料显示,河北省煤改气年用气量约70亿立方米。以此计算,全省补贴金额共计约28亿元,这对河北省来说不是一个小数目。但地方政府责无旁贷,是天然气民生保供的“第一责任人”,去年气荒严重、百姓挨冻的“事故”坚决不能再来了。

 

深究河北气荒背后的原因,与天然气市场化改革下城燃与上游气源方的复杂博弈不无关系。在过去几年的大规模“煤改气”推动下,固有的天然气供应链机制体制矛盾被集中放大了。

 

如今,河北政府以全额补贴的办法暂时化解了矛盾,但隐患仍在。根治气荒,需要继续努力做好“顺气”和“顺供”两篇文章。

 

记忆:河北气荒始末

 

中国北方雾霾围城的记忆,并不遥远。为了根治雾霾,环保部门下了大功夫。

 

2017年,国家环保部印发《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将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2+26”城市列为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首批范围,北方地区大规模的“煤改气”自此展开。

 

改造至今,中国北方地区已发展超过1600万户农村“煤改气”用户。其中,河北省最多,截至2021年6月已有1125万户完成改造。但如此大规模的改造工程,如此迅速的动作,造成了居民用气难的一些遗留问题。

 

2017年,北方省份为完成气代煤、电代煤300万户以上的目标,在“禁煤区”完成燃煤小锅炉“清零”的任务,一度采取了“一刀切”式推进,致使华北平原数十万人在冬天陷入无气可用、无暖可供的境地,并引起大规模的“气荒”。

 

为了快速推进“煤改气”,2017年,河北省出台文件规定,农村煤改气给予采暖用气1元/立方米的气价补贴,每户每年最高补贴气量1200立方米,由省、市、县各承担1/3。

 

其后2019年,河北省修改了补贴政策,2017年至2019年这三年间进行煤改气的用户,都将享受“满三年”的运行补贴。三年补贴期满之后,这些居民享受到的省级运行补贴将在第一年退坡50%,第二年退坡至25%,第三年则不再补助。

 

尽管河北省为“煤改气”提供了巨额补贴,但是农户仍表示取暖成本大幅上升承受不起。彼时,有已经接入天然气的农户表示,“前期燃气进户改装费用大概需要6000多元;燃气取暖一年则要烧4000多元,补贴到手不到1000元。”而按照此前散煤取暖的传统供暖方式,“一年三吨煤,也就2000元。”

 

天然气供给方面,2020~2021年采暖季,政府补贴已经陆续推出,城燃公司手上还有些“煤改气”项目建设补贴,现金流周转尚可。加上彼时国内外气价价差不大,供气矛盾并不突出。

 

等到了2022年,情况就变得糟糕了。受俄乌冲突影响,国际天然气价格屡创新高,中国进口天然气价格亦暴涨。作为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超过40%的国家,2022年1至11月,中国进口天然气均价为630.4美元/吨,同比涨逾32.8%;期内天然气进口量累计同比减少9.7%。

 

2022年冬天,陆续有网民在社交平台上反映,河北省邯郸市广平县和曲周县、邢台市隆尧县、保定市涞水县和曲阳县等多地存在天然气限购、断供问题,致使居民忍饥受冻。

 

比如,自2022年11月起,河北省邢台市柏乡县村民每户每月仅能从柏乡县金鑫天然气有限公司购买200方天然气,当剩余气量低于30方时,用户需要拿燃气表气量照片去当地营业厅申购,且一次仅能购买100立方米天然气。

 

天然气断供、限供带来了民生问题。农村房子供暖比较费气,以180平米建筑面积为例,全天供暖要烧20多方,做饭一天大概要1方。如果居民每户每个月只给200多方气,最多供暖10天,居民多数时候只好挨冻不取暖,因为要省下来气做饭。

 

根源:城燃与气源方长期博弈

 

“煤改气”的用气服务主体是各地的城燃公司,离用户端最近。因此,2022年河北省大规模气荒爆发后,民怨的矛头大多指向当地城市燃气服务商,如中国燃气(HK:00384)等。

 

中国燃气是河北省内最大的“煤改气”城燃公司,约占河北农村气代煤地区市场份额的三四成,通气点火用户超过400万户。

 

面对指责,城燃企业争辩称,其无法实现燃气足量供应,是因为气价“倒挂”——上游气源企业按照非居民用气价格给下游城燃公司供气,由于城燃公司的终端销售价格受管制,只能按较低的居民用气价格结算,导致城燃公司陷入“越送气越亏损”的局面。

 

这也就是说,气价“倒挂”是导致河北省采暖季“气荒”不断的主要原因。

 

根据北方某市城燃门站负责人的说法,几大龙头企业掌握着全国90%以上的气源,但是并未提供足够的低价气资源,除了中石油在天津市、河北省供应的少量低价民生用气外,其他气源供应方都没有民生供气这么一说。

 

以2020~2021年采暖季为例,河北省农村“煤改气”居民用气量中,只有29.6亿方执行居民门站价格,城燃公司不亏本;其余37亿方全部为高价气,气源方供气价格高于城燃公司终端居民气价0.85元/方,城燃公司亏损严重。

 

今年,气价“倒挂”问题依然存在。3月以来,几大龙头企业陆续出炉的新一年度销售政策价格呈现普涨趋势,城燃企业2023年购气成本压力进一步加大。一些地区如河北、湖南、湖北、山东等地的多家燃气公司,甚至以罢签合同来表达不满。已多年连续亏损40亿元的中国燃气亦在罢签合同之列。

 

事实上,城燃公司与上游气源方的复杂博弈,由来已久。

 

在中国天然气市场,上游供应方一直处于强势地位,易向下游传递成本;而下游城燃行业因对终端用户信息具有垄断性,也不乏打着供民生用气的“幌子”,从上游获取低价管制气调配给工业用户牟利之举。

 

然而,受限于自身的议价能力,尽管城燃公司对上游气源方制定的合同非议颇多,但是却难以撼动。

 

中燃协曾反映,上游气源公司每年对城燃合同量进行5%~20%的压减,合同外气量以市场化名义高价销售。而合同内气源供应,气源方给城燃公司的合同,将气源供应划分为管制气和非管制气,管制气价格低,非管制气价格高。

 

以在国内供气量占比约六成的中石油为例,其给城燃的包含居民用气在内的管制气,由于国家发改委有明确规定,一般为门站价上浮5%~10%,最多上浮20%;而非管制气的价格,淡季上浮40%~80%,旺季上浮70%~80%。

 

但是气源方几乎具有不受限制的自由裁量权,从不对外公布限制气和非限制气的比例。城燃从气源方拿到的低价管制气,不足以覆盖其低价销售的民生供气,最终陷入巨额亏损,于是只好限供、断供天然气。

 

解题:只有财政“补贴”一条路吗?

 

为了保民生,地方政府只得推出补贴方案,调动城燃公司的供应积极性。河北省吸取了去年的教训,提早明确了补贴数额和补贴办法,给城燃公司吃下“定心丸”。

 

但是,补贴政策的实施难点显而易见。

 

河北多地区的保供方案显示,省政府要求补贴资金采取“先预拨后清算”的方式下达,分批预拨付至企业:2023年10月底拨付40%、12月底拨付30%、2024年4月底全部拨付到位。

 

但承诺中的补贴款能否及时足额到账,很成问题。比如,石家庄某市预估倒挂总金额4800万元,只能实现对2023~2024年的气价倒挂进行补贴;区域内在2017~2021年期间产生的损失共计1.36亿元,还没有着落。

 

财政补贴推迟延后,主要是因为地方政府财政资金不足。以河北省为例,据长城证券研报,河北省财政能力处于全国中等偏下水平,2022年河北省财政自给率43.74%,一般公共预算收支缺口达5249.3亿元。

 

如今,在房地产行业的下行周期,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不振,存量地方债务问题又愈演愈烈,本来就财力不佳的河北省,能否依靠本地财政彻底化解气价“倒挂”的历史遗留问题,难度不小。

 

要彻底解决“气荒”问题,还有两个思路可供参考,一是“顺供”,二是“顺价”。

 

第一个解决思路顺供,指的是在政策上做出严格界定,承认“煤改气”采暖用气为民生用气,规定上游龙头气源单位保证低价足量供应。这一思路实际上是从气源端入手,供气方整体采用“合同化保供”的思路。

 

2023年1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组织签订2023年天然气中长期合同的通知》,将农村“煤改气”纳入民生用气,要求上游供气企业与城燃企业单独签订民生用气合同。

 

然而,在现实中,农村“煤改气”这一民生用气,在上游气源方与城燃的合同中缺乏具体的量的规定,城燃公司普遍认为,气源企业分配的低价气源不足以覆盖居民用气需求,特别是“煤改气”用户需求。按此思路,城燃与气源企业之间的复杂博弈与缠斗,要彻底消除还得上级主管部门来明断“官司”。

 

另一个思路,是实现天然气“顺价”销售。今年6月,国家发改委非公开发布《国家天然气上下游价格联动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市“结合当地实际制定符合各地情况的省、市、县级天然气价格联动政策”。

 

所谓“上下游价格联动”,是指上游气源采购的平均成本和终端销售价格进行联动。通俗地说,就是用户端将面临“涨价”。

 

但这份指导意见不是硬性要求,各地方发改委并不敢贸然在本地试验大规模涨价,尤其是民生用气部分。

 

国内天然气行业,已经开始向市场化交易过渡了,但在整条产业链中,上游气源基本垄断在几大龙头企业手中,气源价格只是部分放开;下游城燃企业获取气源的管输成本则由国家管网控制;到用气终端,居民用气价格由地方政府监管。

 

因此,气价“倒挂”频发、气价不顺,背后根源是天然气市场“计划”与“市场”双轨制的天然矛盾,以及政府、上下游企业、终端用户之间复杂难解的利益平衡。让天然气回归商品属性,早日实现顺价销售,或许才是更加科学、更加长远的解决办法。


本文来自:华夏能源网,作者:刘洋,编辑:杨亦、王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