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然而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从 2022 年底开始, AI 以刹不住车的速度,再次狂飙起来。。。

AI 热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人人都害怕错过时机,所以鱼龙混杂、是人是鬼都汇聚在这个行业里。

那些曾经信仰 Web 3.0 和元宇宙的人,突然开始往朋友圈里转发 AI+ 元宇宙的项目。
甚至连李开复自己,都忍不住搞起大模型,还反被绊了一跤。。

热潮席卷下,很多人似乎已经忘记了,这玩意早在上一批的时候,就已经被打上了 “ 死亡 ” 的标记。
往往越是被吹捧、编织的美好未来下面,破裂的泡沫就越多。
乐观、爆发的同时,亏损、倒闭也在同频发生。
>/ 4 个人的 AI 公司
恰巧,差评君有一个今年入局搞 AI ,并且快速经历 “ 死亡 ” 的朋友,他叫杨泽玮。

杨泽玮的创业备忘录

上了三个月班之后,他就坚决地辞掉了工作。在坐拥 200 多家 IPO 公司的深圳南山区,租了一间共享办公室,开始信心满满地创业。

杨泽玮的微信头像

2023 年年初 GPT-4 正式上线,把这股 AI 热潮又推向了一个极致。
几乎要把深圳,乃至半个中国点燃了。

连他这个完全没了解过的人,都敏锐地感觉到了:AI 在国内正打得火热,随便做做就能成功。

于是,他花了 3 天时间,就构思出了这个 AI 项目,并马上拉了个朋友入伙,注册了家公司。
又花了几天,招了两个实习的大学生程序员,分别负责前端和后端。

这 4 个人里,没有一个是懂 AI 的,连杨泽玮这个发起人,之前对 AI 也是一窍不通。。
非要说的话, DALL·E 2 上线的时候,他上手试过几次,这就是他的全部了解。


他的项目,不是什么 AI 大模型,就是一个非常小的工具——一个把 AI 和设计需求结合起来,专门供给设计师出图的网站。
你给张图,或者输入文字需求,它就能输出满足你需求的图片。
在 AI 火的这几个月,估计有成百上千类似的应用,被加工上架。
因为这件事并不是很难做,拿杨泽玮的项目举例,他的网站主要是基于 Stable Diffusion 和 Midjourney 这两个模型,把这俩东西调整得更适合新手。


如果再细致点解释,就是通过筛选和标注优质图片,来训练一个更适合设计师的模型。
就比如你要生成椅子,他们就找了一堆优质的椅子图片,标注好,给模型学,这样它生成的椅子效果就会更好。


4 个人前前后后只用了 3 个月,就把整个网站开发完毕了。
所有的方法和教程,都是他们从 b 站上免费的教学视频里,现学、现扒的。

别觉得从 b 站现学很抽象,那些把 AI 挂在嘴边的投资人,也多是在 b 站学的 AI ,还对外戏称自己是 “ 师从某某 UP 主 ” 。
根据@小饭桌 的采访,很多投资人都是从 @跟李沐学 AI 这里学的

就算只是草台班子花 3 个月搭出来的成果,杨泽玮也无比地自信。他见过的 AI 产品越多,他就越觉得 “ 别人的都没有我的牛逼。 ”

根据他的说法,绝大部分的 AI 绘画网站,还都是集中在生成美少女图片。其他的 AI 产品,大多也是主要用于 “ 玩 ” ,或者单纯地复制别人的产品。
但他认为自己的东西对设计师来说很实用,而且一家知名设计公司的老师,曾经表示他产品里是有设计思路,看得出是设计师做的。

由于项目已经停摆,差评君只能放一些试用案例

>/ 砸进去二十多万,
最后赚了二百块。
然后,现实马上给了他一个结实的巴掌。
原来做产品才是整个链条里,最简单的一环。古语有云: “ AI 热潮里,赚到钱的只有卖算力的和卖课的。 ”


C 端根本没有人给这些 AI 工具买账,上线这么久,杨泽玮只有一千左右的用户,付费更是只有五六个人。
几个人算了算账,光是房租再加上租用 GPU 的钱,每个月最少得花去一万多。
项目启动 6 个月,前后烧光了二十多万。但是,全部盈利只有几百块。

后来他们才知道,到底什么产品才能吸引到 C 端用户?


只有像妙鸭这类 AI 玩具才能吸引到人,不仅如此,还要砸钱下去投放,买流量,才有可能破圈。
而且,即便是出圈了的妙鸭,也没有对外透露过盈利情况,并且热度也转瞬即逝。

出圈爆款尚且如此,更别说下面的这些没热度的产品了。甚至许多估值达数亿美元的 AI 初创公司,收入几乎为 0 。
一个做过设计工具的老师,明确和他们说:
“ 别人愿意花几万块钱请客吃饭,都不愿意花几千块钱买你一个工具。 ”


一边是 C 端遇冷,另外一头的投资市场和 B 端也并没有好到哪去。
他们发现多数的人只是冲着蹭流量来的。AI 成了一个全新的噱头,什么行业,跟 AI 沾点亲、带点故,就能卖得更香。
比如曾经一家号称要用 AI 来赋能教培的培训机构,主动找上了他们。


而且,由于市面上同质化的产品太多。
对于竞争力不强的小团队来说,大多数企业只是想空手套白狼,或者白嫖产品。
比如前面的教培机构,愿意给的唯一报酬是一句轻飘飘的 “ 帮你们在学生之间做宣传。 ”
杨泽玮不仅一分钱赚不到,还得往里搭人力和算力。


杨泽玮也不是没想过拉投资,主动找上门的投资人也不少,但没一个真正投了的。
因为 AI 烧钱太猛,所以大部分投资人的原则是:多看,少投。反正 AI 项目遍地都是,勤奋的投资人每周可以看 10 个 AIGC 项目。
甚至还有很多人打着投资的名号,在创业者这里恶补 AI 知识。

>/ “ 跟这些人相处久了
你就觉得他们喜欢说一些假话 ”
更让杨泽玮感觉到割裂的是,一边是赚不到钱的现状。而另外一边,辗转在各种 AI 创业者的大会上的时候。
“ AI 就是未来 ”、“ 大模型将引发工业革命 ” 等等的各种论调,还在满天飞。

但,杨泽玮的合伙人可达鹅觉得这些说法都是虚空的, “ 跟这些人相处久了,你就觉得他们喜欢说一些假话, ”

在她看来,对很多趟进来的人来说, AI 最大的意义只是给他们镀了层金。

麦肯锡的一份报告中预测了, 2030 年中国的 AI 顶尖人才缺口将达到 400 万人。
而在目前的招聘市场上,很多的 AI 求职者都不了解 AI 。像她这种有相关的运营经历的,已经算半个抢手的专家了。

如果从这个方面来看, AI 确实就是她的未来。
但是,这个未来又会持续多久呢?没准 AI 创企的下一个寒潮,可能又很快要来了。
时代浪潮,浩浩荡荡,多的是怕被淘汰的人,也多的是下场淘金者。


但不管 AI 的 2.0 时代,最后会怎么落幕,杨泽玮的项目意料之中地停摆了。
从立项到关停,前后只用了 6 个月。
他一再和我强调,停摆只是暂时的。等到有资金了,项目还是会重启。
因为即便是这样,杨泽玮依然坚信未来 AI 的潜力。他和他的产品,只是时机和环境还不对。
尽管现在,这个项目只剩下一块公司的牌子,在他的厨房里挂着。和调料瓶们挤在一起,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撰文:star 编辑:江江 & 面线 封面:萱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