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当劳把我吃胖了
          

2003年美国有个很有意思的官司。         

四位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病症的超重纽约儿童和他们的父母,指控麦当劳的食物,导致他们的孩子肥胖。         
当然具体的指控之中,他们是说麦当劳蓄意隐瞒了食品的危害性,比如没有在餐厅显眼处张贴海报明确告知食品营养构成,以及麦当劳宣传中暗示产品是健康的、可以每天食用。         

这个官司打了很久,上诉了两轮,在美国乃至全世界都很有影响,相信很多人应该听过。         

官司最终没什么悬念,原告败诉了。         

判决法官罗伯特·斯威特,为此写了一个长达64页的报告,其中他这样说道:         

“如果消费者知道……吃麦当劳食物的潜在弊端,但仍然选择过量的、超大号的麦当劳食物,就不能怪罪麦当劳……而法律没有必要去保护消费者远离暴食。”         

说实话,原告败诉我是一点也不觉得奇怪,奇怪的反倒是美国消费者这种“不管有理没理争三分”的维权意识。         

这个官司虽然消费者败诉了,但也不是完全没影响。         

受这起诉讼的影响,很多律师、营养师开始主张,食品供应商,应该像烟草公司一样,对消费者健康负责,应该在含糖饮料的外包装上,像烟盒那样印上类似“吸烟有害健康”的警示标志。         

——这事虽然到现在还没付诸行动,但消费者给食品管制的压力越来越大了,指不定哪天就会成真。         
后来写《社会的麦当劳化》的社会学家瑞泽尔,还真就把这一建议写进了书里。     
          
          

最近大家都在讨论预制菜,其实麦当劳就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预制菜企业。



食物的阶层属性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一位文学教授福赛尔,写了一本叫《格调》的书,帮助美国人快速判断他人的社会阶层。

一个人吃什么东西,如何吃东西,吃东西是为了什么,在福赛尔看来,暗示了这个人的社会阶层。

——越贫穷的家庭对食物越不挑剔,也不会花时间欣赏和赞美食物。他们吃饭速度快的出奇,对他们来说,吃饭只是为了补充营养。

在美国,麦当劳是一种“贫民食物”,高度标准化,上菜快,还有过剩的热量。索福瑞集团曾有个调研说,肥胖人口中的绝大多数,是中低收入群体。         

英国那个著名的纪录片《56up》。你去看吧,里面的精英人生,从小到大,身材保养都很好。但贫困的工薪阶层,基本都是大腹便便,超重、秃头。         

类似的调查蛮多的。还有《经济学人》也有类似的调查数据,大家可以去查查。         

总之,肥胖早就不是富贵病了,而是一种贫困标志。         

原因也很简单,生活越难,越是没精力没时间管控身材,就越容易吃速食、方便的、高热高脂的预制菜类食品,而无法花费更多的金钱、时间,去考量食品的健康性、个性化搭配。         

所以说,虽然麦当劳没有法律义务为你的肥胖负责,但客观事实就是,越穷的人越容易被投喂麦当劳,且越容易发胖。         

不是说谁会被强制去吃麦当劳肯德基,只是说,一个人所处的阶层的状态就决定了他会大概率吃什么样的食物。

像麦当劳这种预制菜,其诞生之初本就是为了适应打工仔更快的工作节奏,所以阶层属性自始至终就很强。         
那你可能会说了,就算是闹市区的预制菜连锁餐馆,也要花二三十、四五十,很多农民还吃不起呢?!         
其实,这个问题不复杂。         

预制菜,是“社会的麦当劳化”的一部分。所谓“社会的麦当劳化”,简单来说就是标准化、流水线化形成的系统,这个系统包括上学、就业、消费等方方面面。         

一般从底层出来的小镇做题家,就是通过标准化考试考入大学,从而进入该系统,并一步步依据这个系统的游戏规则升级打怪的,这个系统会给他稳定的预期,也是他改变命运的机会。         

所谓标准化、流水线化形成的系统,换个词,就是所谓的现代化。         

除了考试外,农村人进入工厂打工也是进入该系统的方法,不过相比考入大学的他而言,进厂打工的留在该系统底部的概率更大。         

而一般的农民,严格来说就没进入过该系统,他没法通过该系统改善生活,比如获得教育的机会、通过文凭找工作的机会、乃至获得社会保障账户的机会,当然也不会受该系统的坏影响。         

——所以他不需要吃什么预制菜,因为他不需要跟一般的上班族那样赶在中午下班那么点时间去附近的连锁餐厅找食物,自己种点小菜就能非常快乐。         

当然,他会更穷一些,因为他无法借助标准化、流水线的系统为自己高效赚钱,过上所谓现代人的体面生活——其实很多都是表面体面。         

所以,预制菜专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指“麦当劳化社会系统”的底层,最典型的就属都市工薪阶层。         

如果说农民不在“麦当劳化社会系统”之内,因此得不到该系统的好处,也不会受系统坏的影响,那有没有一种人,身在系统内,既能得到系统好处,又不受坏影响呢?         

《社会的麦当劳化》那本书说,确实是有的。         

比如许多不用坐班的建筑师、会计师、律师就是这样,他们生活相对个性化、自由,不用受制于上班打卡等标准化规则的影响,当然也不需要去吃预制菜,但又能通过这个系统为自己捞取好处。         

还有一类人,也可以身在系统内,却能凌驾于系统,他们不仅可以不吃预制菜,甚至还有机会去吃“寿司之神”那样的高级预约餐厅。

 

雪国列车
  

说到这儿,我知道很多人可能还是没法理解食物的阶层属性,也没法理解啥叫“麦当劳化社会系统”,或者标准化、流水线化的系统。         

2013年,一部获得1986年昂格莱姆国际漫画节大奖的法国漫画《雪国列车》被改编成了电影,这部电影以未来的末世为隐喻,建立起了一个以车厢划分阶层的高速列车社会。         

电影中,有一种专供下层列车厢吃的黑色蛋白块。         

 

               

这东西是蟑螂做成的,吃不死人,口味很差,但能补充下层人的体力和生命能量所需,以便让他们维持整个列车生态平衡,当然也不是无限量供应,只是刚刚够而已。         

——为了控制下层车厢的人数,供应量有时还会急速下降或终止。         

黑色蛋白块,大小体积都是一样的,是可以做到标准化、流水线定时定量供应的,这是这种食品的关键。

这意味着,谁掌握这种食品的供应和生产,谁就能精确控制底层人口,反之亦然。         

当年马克思写《资本论》时也揭示过这个真相。         

他的书里,把资本是如何精确而神奇地控制工人食物补给,展现得淋漓尽致:         

工人的食物补给,只是工人作为整部资本机器运转的一部分,不能太少,否则工人基本健康会受影响,没力气干活,但也不能太多,否则富裕的工人就没有动力为了生活压力而拼命干活。

最好的状态,是让工人赚的钱,刚够满足一家人吃穿的,同时又积累不下多余的钱。         

马克思在书中引用威廉·配第的说法,把货币比喻为国家躯体的脂肪,过多会妨碍这一躯体的灵活性,太少会使它生病。其实食物对工人阶级而言,也是如此。         

所以所谓“底层人的食物”,核心不在于这种食物是否足够健康或者够不够营养——其实预制菜往往高热高脂,营养不要太丰富。

而在于,这种食物能够标准化、流水线准确供应和控制,背后的目的是为整体秩序或者整个系统顺利运转,而非个体的健康,也不是为了满足任何人的个性化口味。         

换句话说,普通工薪阶层在公司中已经像个螺丝钉、没了个性,他补充能量,也不能有啥个性化要求。         
《雪国列车》是一部阶层隐喻电影,导演奉俊昊想通过“列车上的社会”,来微缩人类社会的真相。     

电影当然有夸张成分,但底层车厢食物即蛋白块,跟现实生活中底层工薪阶层吃预制菜,虽然看起来差异很大,但本质其实是一样的。         

电影中的主人公,是底层车厢的柯蒂斯,他一直冲到列车最头部的引擎车厢,亲眼见到了列车长维尔福德。         

可是当他见证了完整的列车生态系统的运转真相后,三观是彻底碎了。         

一方面,他发现,当底层车厢的人只能吃蟑螂做的蛋白块时,身处于引擎车厢的列车长维尔福德,却住着宽敞的房子,在富丽堂皇的餐台上,喝着小红酒、吃着牛排。         

另一方面,维尔福德跟他扯什么,为了维持整个列车生态系统的运转,有时候就必须枪杀一部分底层人,消除多余的人口,甚至有时候还要激发起他们的热情,去对付一部分膨胀、奢靡的中间车厢的人,而柯蒂斯这次以正义之名发起反抗,也是维尔福德策划的,且是和底层车厢的老精神领袖吉列姆一起策划的。         

柯蒂斯听到这儿,完全疯了。

他本以为自己是整个列车系统的颠覆者、底层人追求公平的理想主义化身,可没想到却是整个系统维持平衡的“安全阀”。         

不过柯蒂斯也发现了,无论维尔福德怎么巧言令色,吃蛋白块的底层车厢都是整个系统中牺牲最大的,而维尔福德虽然强调“我们都是这大铁罐子的囚犯”,但他无疑是唯一能凌驾于“大铁罐子”即列车生态系统的人。         

         

所以当柯蒂斯发现底层的孩子成了引擎车厢底部的零件时,他再也受不了,良知促使他将维尔福德杀死,将整个列车毁掉。         

       

说到这,大家能明白啥叫“麦当劳化社会系统”吧?         

本质而言,你可以想象,这系统就是一辆高速行驶的“雪国列车”,是“未来人类”为了更好的生存,更高效的生产,而依据标准化、流水线的方式建立起来的一套完整生态系统。         

但就像“雪国列车”一样,这套系统虽然能高效生产,可人一旦上车了就没法下车,而个人,尤其是这个列车中占多数的底层人,都是这个列车的“囚犯”,为整个列车生态系统顺利运转而牺牲最多。

也是因为此,这套号称依据人类理性的原则设计好的生态系统,也常常走向非理性。         

实际上,瑞泽尔的“社会的麦当劳化”,源自另一个社会学大牛马克斯·韦伯的理性化理论,韦伯就有个类似“大铁罐子的囚犯”的表述,叫“理性化铁笼”(Iron cage)。

当然,雪国列车这套生态系统,虽然分上中下层车厢,且下层车厢的人只能吃蛋白块,但还是比列车外蛮荒的雪原里的人强,外面的人(如果还有活着的话)就属于没进入系统的人,忍饥挨饿,关键外面环境污染、极寒。        



自上而下的麦当劳化       
 

“大铁罐子的囚犯”,是一个人类未来的悲观预言。

在电影里,主角柯蒂斯推翻了整个列车后,他能再建一个人人都能大鱼大肉、没人吃蟑螂蛋白块的世界吗?         
《雪国列车》这部电影给出了悲观的答案。         

和马克斯·韦伯的回答一致,“理性化铁笼”世界,“标准化、流水线的麦当劳化”的世界,是个等级分明的世界。         

在电影中,所谓的现代文明,注定有人吃精致又独特的事物,有人吃蟑螂做成的黑色蛋白块,就算依靠公平的理想主义,也不过是换了一批人坐庄罢了,整套系统的运行逻辑不会变。

而“雪国列车”本身,就是所谓的“人类”或“现代化文明”本身。列车之外,是文明之外的荒原。     

《雪国列车》最终的结局,是列车翻掉了,仅存的人类,又回到了“蛮荒的雪原”。         所以除非你不想进入“现代化文明”,只是待在“蛮荒的雪原”里,或者就像我前文说到的,做个不依靠现代任何科技狠活的农民,那才有可能不受“雪国列车”的奴役——当然也得不到它温暖的庇护。         

柯蒂斯当然可以重建一辆“雪国列车”,但并却并没有比他毁掉那辆更好。         

底层的老精神领袖吉列姆,采用了另一种方式,他看见底层列车车厢自相残杀时,曾经割下自己的肉让别人吃,以平息他们的愤怒,意思就是“别闹了”,这就是我们的命。

在他看来,被理想主义激励起来的柯蒂斯,也没多高尚,刚上车时他也曾因为饥荒而吃过人。如果柯蒂斯新建一辆“雪国列车”,也不过就是让众人再经历一遍“人吃人”的过程。         

——从这点来看,底层车厢人吃标准化的蟑螂蛋白块,正是当前人类文明的铁轨上,正在走向的未来。毕竟,这列车也已经行驶十八年了。         

这意味着,不同时代的“雪国列车”走到了哪个站点,还是有区别的。

回到预制菜这个问题。

在瑞泽尔看来,“社会的麦当劳化”,其实有两类:

一类是在和消费者的博弈中形成的,商家搞标准化或流水线节约成本,但必须考虑消费者的感受,否则,消费者会用脚投票。

就像麦当劳,历史上经历过消费者多次的诉讼和反击,不得不形成了一套品控体系。

但还有第二类,是野蛮生长,强行推行的,这种只管利用标准化和流水线节约行政成本,无需顾忌消费者的感受,消费者的反馈,他们也收不到。

预制菜产业的麦当劳化,主要问题,是企业进入后,只管利益最大化和成本管控,而无需考虑消费者的要求和反馈,因此缺了品控这一块。         

这类预制菜企业,别说品控了,就是标准化、流水线的成本控制,也无需做太好,因为赚钱太容易了。     

所以很多这类预制菜企业,据说都是小作坊,除了包装袋打包时是流水线操作,其他环节都还是人工完成的。

预制菜是社会麦当劳化系统的一部分,而且趋势不可逆,所以我不会认同柯蒂斯的做法,即完全不做不发展预制菜——这不可能实现。

只是,底层消费者必须有更多更有力的市场反馈,以促进建立良好的市场生态平衡。

否则,行业永远好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