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
近日,在哈马斯公布的视频中可以看到,哈马斯“敢死队”的战士,从地道迂回到以军装甲部队的侧后方,随后冲出,靠近一辆以军“梅卡瓦”坦克,在其侧台上放置了一枚定向炸弹 ,迅速返回后,另一名哈马斯队员使用反坦克火箭弹轰击坦克。
军史专家 萨苏:
“在那条视频里面,哈马斯‘敢死队’是直接从地道里出来进行打击,造成了10余名以色列士兵的阵亡,这是以军在加沙地带北部进行作战伤亡最大的一次。仅有两名哈马斯的突击队员就摧毁了这辆重装甲车,并且给以色列造成了重创。”
从视频中看到,哈马斯“敢死队员”配合默契,面对以军重装甲坦克,没有任何迟疑,拿着炸弹直冲上前,行动堪比二战中抱着炸药包滚入坦克下的苏联勇士,很多网友留言称,见到了现实中真正的“敢死队”,确实很猛。
军史专家 萨苏:
“他们攻击坦克的时候,只带着火箭筒,其他什么武器和防御装备都没带。这样的攻击可以说是孤注一掷。”
军事专家 王云飞:
“‘敢死队’是外界对它的称呼,实际上他们是哈马斯卡桑旅的特种作战部队。它确实具备‘敢死队’的性质,因为所有的艰难险重任务都是由‘敢死队’来完成的。”
据法新社报道,在此次哈以冲突中,哈马斯就精心策划了一起“敢死队”行动,1500名哈马“敢死队”战士搭乘动力滑翔伞、摩托车,配备AK47和足量弹药,像一群毒蜂一样攻击以色列,报道中称,这些哈马斯“敢死队”战士在出发之前,曾跪拜辞别自己的家园,展现出了赴死之心。
军事专家 王云飞:
“在第一天的突击当中,‘敢死队员’驾驶着动力伞,越过以色列设立的高墙,进行作战,几乎没有能回去的,因为这也不好回去,乘动力伞过去,一旦降落,从地面根本回不去。所以称之为‘敢死队’,他们就是抱着必死的信念去作战的。”
“敢死队员”乘动力伞越过隔离高墙,进入以色列占领区,引发了以军的高度警觉。据财联社报道,以军发现后立马进行反击,在对空重火力的打击下,很多人还没落地就已被打死,有幸落地后也立刻遭到以军的排查和清缴,报道称,以军一共打死了约1500名哈马斯武装人员,他们的尸体在以占区各地被发现。
军史专家 萨苏:
“他们在进行突击的过程中,被打下来的就很多,因为他们使用的是非常简单的伞翼,没有任何防御能力,地面上的一个石头都有可能把它打下来,但是这些‘敢死队员’确实就用这样简陋的装备,完全不畏死亡直接发起攻击。”
军事专家 王云飞:
“从实际结果来看,确实这1500人基本没有能回去的,因为他们的精神教育就是到了这种无所畏惧的程度,哪怕是牺牲自己的生命。”
在战斗中,这些哈马斯“敢死队员”对以色列境内施行了无差别攻击,而这种攻击行为,被西方定义为恐怖行动,哈马斯“敢死队员”也被称为极端主义分子。美联社称,这是一次必死的突袭,从决定进入以色列的那一刻开始,他们就没打算活着回来。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 董漫远:
“‘敢死队’在哈马斯三四万武装人员当中,大约有2000人左右,是最神秘的存在,可是‘敢死’这个概念,是卡桑旅对所有武装人员的要求。它在约束或者迫使‘敢死队’为哈马斯的事业献出生命。”
军史专家 萨苏:
“这支部队是哈马斯经过两三年的训练获得的一支既对它忠诚,同时又很狂热的一支部队。有人说是宗教的狂热,有人说是长期积累的仇恨,还有人说他们可能是服用了一些药物,各种各样的可能都有,但是他们的这种攻击的确让以色列措手不及。”
Part.
2
哈马斯“敢死队”是哈马斯战士中的“死士”,也被称为“哈马斯突击队”,是一支特殊部队,队员中有学生,工人,农民等,很多成员都是在这座被封锁的加沙城中长大的孩子,其中85%都是孤儿。
军事专家 王云飞:
“这些‘敢死队员’中的85%都是烈士的后代或亲属,所以这些人的组成本身就对以色列怀有刻骨仇恨,而且他们内部的教育宣传确实也非常特殊,加入这支部队就是为国牺牲的,而这些人员一旦牺牲,他们所有的家属后代的照顾全部由哈马斯武装组织来承担,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
军史专家 萨苏:
“这些‘敢死队’的成员,基本上都是加沙地带难民营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他们有两个共同特点,第一就是极端贫困,使得他们比较容易选择轻视生命的这种作战方式。第二是他们的年龄通常都是在16岁以上准成年的阶段,比较容易受到一些狂热思想的影响。”
据美国媒体报道,就在哈马斯“飞跃行动”实施仅仅十天后,一群来自加沙难民营的十岁左右的孩子报名参加“敢死队”,他们当中还有一些少女的面孔,他们称,自愿加入“敢死队”并视自己为烈士,认为为了祖国和民族的解放而牺牲是光荣的事情。
军事专家 王云飞:
“他们都非常拥戴这些‘敢死队员’,在加沙地区巴勒斯坦的民众当中,突击队员就是他们当中最勇敢的一批人,他们就是巴勒斯坦民众的未来。所以在巴勒斯坦,从小孩开始就很深地根植了这种思维,就是要以突击‘敢死队员’为荣,以他们为榜样来寻找未来。”
一名正在加沙地带,和以色列军队作战的哈马斯“敢死队”员,在他的“遗言”中写道,我从眼睛睁开的那一刻起,就看到了一圈高达八米的围墙和数不清的炮楼。当我长大能够工作时,我没有得到任何尊重和应有的待遇。有一天,我的家被炸毁了,父母、兄弟姐妹离世了,当我又有了自己的家庭,妻子和孩子时。结果又是一枚炮弹,我的家、我的妻子和孩子再次没了。现在,你们问我还能做什么?所以,请不要问我为什么选择加入哈马斯,为什么对犹太人进行无差别的射杀。这一切都是他们造成的,我只是回应对我们的不公正待遇的愤怒和绝望。
军事专家 王云飞:
“哈马斯管理区的这些民众,几乎从四岁开始就知道反抗以色列,从小在这个环境下的熏陶,就会认为要在这个地方生存,就必须拿起武装,用一种赴死的精神去和以色列斗争,这是从小就培养出来的。”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 董漫远:
“加沙老百姓对以色列的仇恨就是这样培养起来的,瓦砾当中,孩子爬出来了,捡了一条命,回头一看,妈妈爸爸被炸死了,爷爷奶奶被炸死炸残了,这给孩子留下一个什么印象?这时候哈马斯的人员过来管这孩子饭吃,让他上学,告诉他这一切都是以色列干的,加沙相当数量的家庭都有这样的经历。”
加沙地区被喻为“世界上最大的露天监狱”,高达8米的围墙,上面缠绕着通电的铁丝网,紧邻的海面和空中也被以色列严密封锁,禁止任何飞行器飞过,甚至连生活所用的电力和燃料都要严格限制,巴勒斯坦人所能拥有的仅仅是活着的权利。
军事专家 王云飞:
“这本身对他们来讲就是一种侮辱,高墙以内的人,就像生活在监狱里面,尽管以色列给他们提供了就业生活保障,但是,这是在一种围困之下提供的简易保障措施,而且一切控制权都在以色列手上,所以他们当然认为这是不公平的。他们被隔离起来,被限制与外界的沟通,所以这种反抗或者是袭击活动肯定是长久不断的。”
Part.
3
面对以色列施以的枷锁,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人民的抗争一直在进行,而随着每一次战斗,加沙迎来的就是更多的轰炸,更多人的逝去。
据法新社报道,在此次冲突中,以色列在仅仅1天里,就轰炸了加沙2800多个目标,投掷了白磷弹,造成死伤过万。自本轮哈以冲突开始,已经造成1.44万人丧生。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让加沙地区成了人口密度高、平均年龄低的地区,有一半的人的年龄都在19岁以下。他们渴望看到外面的世界,成为一名哈马斯战士成为了他们的选择。
军事专家 王云飞:
“他们基本上都是慷慨赴死,因为对他们来讲加沙地带是他们最后的家园,如果再失去这个家园,他们就得流浪。所以面对这种非常恶劣的情况,只能以必死的决心去作战,去守卫自己的领土。”
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哈马斯“敢死队员”,首先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卡桑旅战士,卡桑旅是哈马斯战斗小组的统称。在训练营,这些年轻人要在这里接受针对以色列各种目标的模拟训练,在培训合格后会举行一个结业仪式。哈马斯对外声称,每年都会组织类似针对年轻人的军事训练。
军事专家 王云飞:
“哈马斯‘敢死队’的这些人员平时的训练可不是一般的小打小闹,必须经过比较科学体系的训练,有部队,有教员,有训练的保障设施。有章程和体系才能完成这样的训练。不要小看了哈马斯的‘敢死队员’,他们是正规部队性质的‘敢死队员’。”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 董漫远:
“‘敢死队’由巴勒斯坦青壮年男子构成。各方面的作战训练都是极其严格的,包括单兵武器的操作,车辆的驾驶,反坦克火器的运用,侦察能力的培训,绑架、爆破这些技能的掌握。还有野营拉练,体能培训,轻重武器使用,地雷清除,前进道路上各种障碍清除等等,这些都是一些日常的训练内容。”
除了正常的武器操控和针对性模拟训练外,这些年轻人还要接受自杀性爆炸者的培训课程,以及实施包括自杀性爆炸袭击在内的军事技能。由于受限于加沙地区的严密监控,一些特别训练科目被安排在了国外。以色列安全和情报部门相信,哈马斯组织在任何时候都有一支人体自杀爆炸队伍处于待命状态,这支队伍的成员在5人到20人之间,年龄在10到23岁。
军事专家 王云飞:
“‘敢死队员’不是像我们想象的是一群莽汉,他们是有战术配合的,比如使用动力伞飞过去,必须得集中在某一个区域,火力的分配,交叉掩护的安排,都有一套战术技术的要求。空降是比较复杂的系统,如果全部成了散兵游勇,可能就会被对方各个击破,也有全部被消灭的可能性。所以平时要进行大量的战术协调的训练。”
每一个哈马斯“敢死队员”在出征前,都会戴上黑色面罩,扎好绿头巾。他们相信这会给他们带来力量和能力,从而能更好地应对战斗中的挑战和困难。这样的装束,成为了哈马斯战士们的标志,也成为了他们对抗以色列的象征。
军事专家 王云飞:
“绿色头巾一方面是统一的标志,另外代表着一种信念,因为伊斯兰以绿色为主要色彩标志,意味着为伊斯兰的事业牺牲奉献。它也是一个精神象征,对他们来讲,能戴上这个绿色头巾其实是一种荣耀,不是谁想戴就能戴的,对于整个部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起到了强烈地鼓舞作用。”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发表电视讲话时,谴责哈马斯组织是一个邪恶和野蛮的恐怖组织,对其进行了最严厉的谴责,并宣布对加沙地带发动全面的军事打击,以消灭哈马斯组织,保卫以色列的安全和利益。
军史专家 萨苏:
“以色列对于哈马斯的‘敢死队’员是下狠手的,基本不留活口。首先以色列民众之中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这种舆论非常强,同时哈马斯的‘敢死队员’非常顽强,在作战之中很少有投降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说想生擒他们,可能会给以军队伍造成更大的损失,为了避免这种情况重演,以色列方面这一次对于哈马斯的‘敢死队员’基本上是采取格杀勿论的做法。”
Part.
4
路透社11月5日报道称,在以色列的包围下,哈马斯“敢死队”的35名战士利用夜色成功越过了以色列前沿部队的防线,暗杀了一位装甲部队的营长,同时消灭了20名随行士兵,击毁了5辆装甲车。
军事专家 王云飞:
“特战队员取得了一些令人意外的作战效果。到目前为止,已经打死了以色列国防军的三名上校。能够突入到营区的指挥部位,说明‘敢死队员’对营区的袭击是比较隐蔽、突然的。以色列营区,特别是指挥部的安全保护是非常严密的,但是‘敢死队’居然能够冲进去,说明他们还是有战术配合的,找到了以色列营区的薄弱环节,组成了有效的攻防体系,才取得了这种突袭的效果。”
在以军的反击下,约有三分之二的哈马斯“敢死队员”被击杀,只有少数幸存者撤回加沙的营地。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 董漫远:
“他们心中只有对以色列的仇恨,一定要同以色列战斗到底,不惜牺牲。这个战斗的结果可能失败了,但是他们不为这个失败感到后悔,或者会死,或者身陷囹圄,他们还是坚信这个事业会有人来继承。”
军史专家 萨苏:
“这些‘敢死队员’尽管视死如归,但是在目前的作战之中,还没有办法给以色列造成整个战略上的逆转。”
据美联社消息,以色列军队已冲进哈马斯加沙城中心地带,正在向南推进,双方展开了面对面的激烈战斗。哈马斯为了保卫自己的大本营,采取了许多残忍的手段,甚至不惜使用“敢死队”这种极端战术,时刻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报道指出,在加沙城的最后战斗,将演变为一场残酷的血战。
军事专家 王云飞:
“‘敢死队’在当今世界中是不多见的。哈马斯的‘敢死队’是一支正规的组织,它是长时间存在的,这种组织在世界上任何武装当中,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这正是由于巴以冲突特殊的环境造成的,这些人以后对以色列来讲,是危害最大的一群人,而且他们本身就怀有必死的使命,哪怕是一命换一命,它也要造成以色列巨大的伤亡。
以军在加沙的行动逐渐占据优势,但“敢死队”的攻击能力配合地道战术,让以军只能缓慢推进而且代价巨大。如果以军继续扩大在加沙的行动、向南推进,也同样会遇到哈马斯“敢死队”的殊死反抗。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曾说,是以军的坚决行动换得了哈马斯想要谈判、交换人质的可能性,但如果以军继续采取灭绝式行动,哈马斯也将以更加激烈地手段对抗,战事升级就会成为必然,和平的希望只会更加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