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作此闲谈


这是一篇闲谈散记。云计算行业发展还是太顺了,一堆行业爱好者根本无法区分“相关性”和“因果性”,他们看到偶发的几个案例,就惊呼“下云可以省钱”。


小黑羊随口发了一则信息,“上云省钱就像狗咬人,下云省钱就像人咬狗,没必要把人咬狗这种事当成普适现象吧……”我也随性就写下了这篇文章,从“下云省钱”开始,分析其中的产销研问题。


分析“下云省钱”的本质现象


我在写一本云计算产销研的书,书中介绍某弹性资源的产品案例时,恰好解释了这类新闻的本质现象:


云计算行业每年都会爆出几个新闻,大意是客户嫌弃弹性伸缩的云产品价格太贵,客户下云以后节省了大批预算。这些案例并不能说明弹性伸缩云产品不适合客户使用,这些客户流失新闻的实质问题是:销售和产品经理失职,大家坐享用户自然增长,然后又坐等客户自然流失。弹性伸缩资源产品,需要产品经理没有设置好价格阶梯,销售申请合理的价格折扣。


如果读者不是搞IT的,我可以再做更直白的解释。假设某款云产品卖给年消费额100块钱的小客户时,可以获得50%的毛利润。这些云厂商基于大客户和小客户使用相同的产品(其实是懒得做客户观察和需求定制),就要求年消费额1000万的大客户支付500万的毛利润。大客户不接受这么高的产品价格,云厂商应该调整产品阶梯价格、完善客户服务反馈机制,而不是像“围观自然现象”一样,坐视大客户为了省钱而下云。


这些“下云能省钱”的新闻还有个特点,新闻中的客户一般都有技术大牛坐镇,技术大牛在互联网上的影响力远超普通客户,但实际客户群根本没这么多需求。


要短平快解决具体客户下云省钱的问题,云产品适度降价就够了,一帮爱好者们起哄式分析下云如何省钱,不过是例行新闻炒作而已。


但是本文并不想就此结束,我想从“下云省钱”这个表面现象,延伸讨论三个新问题,分别是国内和国外云厂商的差距、云产品的产研成本过高和弹性伸缩资源的代价。


国外云厂商的天生缺陷


每当出现“下云省钱”的新闻时,很多爱好者会兴奋地去啐国内云厂商一脸狗屎。但是此处有个关键点是——那些新闻指责的都是国际云厂商,干国内云厂商什么事哪?国内几乎就没有这类新闻。从这些下云省钱的新闻,我看到的是:国外大云在贪婪地追求暴利,他们的服务能力非常迟缓,而国内的云厂商有点懒惰和没志气。


客户采购硬件和IDC资源的成本远高于云厂商,云厂商也有复用人力团队的优势,这是云产品给客户省钱的根本逻辑。在这些下云省钱的新闻中,客户以常规体量、常规价格采购服务器后,自行搭建IT服务还能节省资金,这就说明国外云厂商的云产品本来就不值那么多钱,他们的超高毛利并不合理。(此处并不是说国内云厂商亏得理直气壮,低毛利一样可以有足额的净利润。)


国内的大型互联网客户,会用极低的价格长租云主机和裸金属,然后自行完成IT服务搭建,这在国内不是新闻而是常识现状。国外客户选择下云自采服务器,并不是国外的技术大牛喜欢摸硬件打网线,也不是因为他们瞧不起裸金属和云主机,而是因为他们在国外租赁硬件、租赁云主机和裸金属、采购第三方IT服务的价格都太高了,最便宜的方法就是自己买服务器自己上架。


国际云厂商相比国内云厂商,没有什么不可逾越的技术、服务和品牌优势。仔细看看客户详细介绍的成本构成,我们能发现这些订单还是有利润的。国内云厂商应该主动联系这些客户,在他们扩容采购新硬件和机柜的时候,用合理的价格和专业的服务抢下来这些客户。


云产品的内部成本过高


前文提到了海外云产品不能谋求暴利,降价可以挽留客户,立刻就有国内云从业者嚷嚷:“以前公司让亏损做营收,现在公司要考核利润,不给客户涨价就不错了。就算有客户嫌产品价格高而下云的案例,云厂商也做不了什么啊。”这就是坏人刻意混淆毛利润和净利润了。国内云厂商没有机会享受到国外云厂商的那种暴利,那就应该更早地压低内部的产品研发和资源运营的成本,才能够获得合理的产品净利润。


企业客户的IT总持有成本包括“资源成本”和“人力成本”;云厂商因为采购规模和错峰复用的优势,其资源成本要比客户更低,云厂商可以一套软件服务全体客户,人力成本也可以复用。云厂商可以将一部分成本差距转化为本产品线的毛利润。但是产品毛利润的比率再高,也架不住云厂商的人力成本和闲置浪费资源的成本更高啊。


很多商业逻辑上能盈利的产品,因为执行者的能力不足或者私心太重,内部成本太高导致了亏损。一些从业者受限于个人智力水平,提供一堆没人用的功能、过剩的性能、仪式化的稳定性、摆设般的冗余资源。一些职场蛀虫为了免责避险、晋升和假装忙碌,在职场上拼命的繁殖和孽生,把1个人能完成的工作搞成100人的团队去执行,把一台机器能完成的工作部署成一个大规模集群。


曾经某公司发公关稿,公开表扬应届员工省了上亿元的带宽支出,但是我读完那篇文章的反应是——新员工正常工作而已,前任老员工长期渎职浪费资源。


公有云能带来超十亿营收的基本就这么几款云产品:云主机+裸金属+CDN+对象存储+BGP带宽,AI云不过是插上GPU的云主机而已。50个高级研发忙一年,就能让这几款基础产品达到60分的水平。云厂商本应该追加几十位顶尖技术专家,把这几款产品的能力优化到客户无法追赶、友商无法超越的程度。而现在无论国内外云厂商的做法都是,再招1万名普通产品研发,做出100款60分的垃圾产品……


那些声明下云的客户技术大牛们,他们客户一般会采购云主机或裸金属,然后自行部署功能退化但业务够用、性能更好、更稳定的私有容器云或者私有云主机群集。客户自行搭建出比公有云更好的业务服务,这说明某些云产品的技术附加值为零、甚至是负数。就这种怂样的云产品,哪有资格指责客户不为技术付费?


云计算爱好者们经常嘲笑国内云厂商很土鳖没毛利润,但是国内云厂商的低毛利是向客户做出了让利,这才是和客户共生共融。等到国内云厂商解决了内部的浪费问题,这种低毛利战略是击败海外云厂商的堂堂之阵。


更深地认识弹性资源


这些“下云省钱”的新闻里,一般都有这么个桥段——客户悠哉悠哉地使用云服务,到了出账的时候被云厂商的天价账单突然袭击了……客户按月租赁云资源只会产生固定账单,只有按需使用弹性云资源时,才会遭遇云厂商的账单偷袭。“弹性资源”并不适用于高频访问客户和大型客户,国内云厂商因为生存环境恶劣,根本不会给大客户提供大量弹性资源;从这些下云省钱的新闻看,国外的云厂商还在幸福的梦游中。


云厂商不可能凭空变出来资源,所有瞬间能申请到的资源,都是之前闲置浪费状态的资源,那些闲置浪费的资源,就会把按需付费云产品的价格打得非常高。客户如果偶尔使用云产品,那么采购按需付费的云产品很合算。但如果客户高频大量地使用云产品,客户从性价比的角度就应该使用长租资源,或者承诺最低消费额后申请熟客折扣。


公有云大部分营收来自于互联网的大客户,如果云厂商允许大客户随意弹性申请资源,那就是允许一头大象在电梯里自由跳舞。很多好事者会脑补,云厂商如何满足“大象在电梯里跳舞”的需求;但实际上国内云厂商根本不承接这种耍猴需求。国内云厂商的绝大部分资源都给互联网客户用了,互联网业务的峰值都集中在晚上7到11点,根本没可能错峰复用资源,大客户你可以随意规划如何弹性伸缩,云厂商可以事到临头售罄不卖……


肯定有云计算爱好者在“脑补”,“可以在晚高峰调高弹性资源价格”,“可以售出竞价实例”,但这就是眼高手低的蹲路边侃大山。云厂商绝对不会刻意用晚高峰弹性资源去牟利,正经公司做生意不是开赌场,今天能用10倍的暴利卖出高价资源,接下来100天都闲置资源颗粒无收怎么办?


我在写一本云计算行业指南的书籍,在书中就描写到了大客户对弹性资源的心态:


大客户在签约阶段,为了自己的商务灵活性,会尽量只承诺极低的保底资源用量。但是云厂商不要轻易降低保底资源用量的要求,因为到了业务调用阶段,客户一定会优先使用有保底承诺的资源,等到保底资源都填满以后,才会使用无保底资源。云厂商对客户降低保底要求,其实是在将稳定的收入送给友商。


结束语


近些年来,有很多“下云能省钱”“公有云必将走入垄断”“卖资源没前途”“行业进入严冬”等等唱衰行业的言论,我一次次抽耳光一样骂他们。唱衰行业对“饭桶从业者”们有好处,在衰败的行业中,他们做出业绩那就是“逆天改命”,他们正常发挥丢了订单烂了产品,依旧可以表演“虽败犹荣”。


因为鄙视和揭露那些“赖在船上还咒船早沉”的饭桶从业者们,很多读者会觉得我言辞偏激。但我真不是偏激,我是感恩和捍卫云计算行业的价值。我的核心论点一直是——我感谢云计算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即使绝大部分从业者都在迷茫地虚度,整个行业依然能这么蓬勃地发展,这更能说明云计算是个很好的行业。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云算计 (ID:gh_0068c4e23a81),作者:曹亚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