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话题,我也在思考。


中国人一生必修三节哲学课:学会感恩、正确求助他人、懂得道歉。不管多大老板,几乎没有人能做到完美;回顾过往,自己也遇到过。


比如:


小时候和班级里一个男生打架,对方把我眼睛打伤了。


老师当着全班同学面让他跟我道歉,他死活不肯,说自己没错;放学后,把家长叫来,他爸说话超级大声,逼着他说,“你知道错了吗”?


他最后还是说了一句,“我错了”。


不过,他爸听完当场给了一巴掌,大概意思是,教育不才,知道错,还死鸭子嘴硬,真没出息。


大家习惯把不想道歉,往“面子”挂不住上靠拢,我认为,这是一种表现形式。背后有更深原因。


面子是什么?


一种三维社会评价。不仅展现一个人的尊严、自我价值的外在表现,还涵盖他人观感和评价。因此,这个概念中存在两个核心维度:


  • 内在自我认知


  • 外在社会观感


前者,好比你特别遇到棘手问题,会思考,我的品行如何,该怎么处理?后者看声誉与行为对等关系,简单说,你在别人眼中的样子。


所以,不想道歉、不喜欢道歉,应该从两个层面分析。




心理学视角来看,不愿意道歉是一种保护机制。


保护什么呢?内心深处的羞耻感。愧疚感可能驱使人主动道歉,但羞耻感往往不会。


讲个故事:


你是名管理者,犯一个小错,导致项目延期。


内心充满愧疚,你觉得不应该犯这样的错误,不仅影响团队,也耽误工作进度,这种愧疚感,推动你向团队道歉,并承担责任。


羞耻感完全不同。


你觉得犯错是不够好,这个称呼、职位,能力不足以配上团队某个角色。这种深层次羞耻,会让你采用防御态度,拒绝诚然错误。


想象一下,事后,领导在会议中对你施压,你的内心防御机制被激活。试图找借口,逃避直面内心的羞耻和愧疚,甚至开始合理化自己的错误:


项目开始前,我就很努力在准备了,工作量大,不可避免小错误,完全不是我一个人的错;难免存在沟通不充分,审核不严谨等情况。


你还会逃避任何可能提醒你这个错误的场景。


比如:


避免参加项目会议,讨论错误时转移话题,甚至,在心里幻想,团队中任何提到这个问题的人,都在与我为敌。


然而,问题来了。


起初,只是个小错,在你和直接上级眼中,似乎是个问题,不足挂齿。不幸的是,小错误被上上级领导注意到了。


他们认为很严重,不可掉以轻心,关乎以后大家行事态度,坚持要你写个检查。


此时,你会措手不及,内心愤怒就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会将事情转化成一种你与他们的对立关系。


紧接着,在持续压力、不断累积的紧张情绪之下,你就会爆发;由最初逃避和隐藏,变成公开挑战和抗争;这种转变伴随极端行为出现。


例如:


直接硬钢的与上司激烈争论;表面安详,内心暗流涌动,用含沙射影的言辞,微妙地表达出不满。


你清楚这样的行为会在不经意间,伤害自我形象,但为了那还未翻船的面子,也值得了。


可事态并未按照你的预期发展。随后矛盾升级,集团高层开始对你的态度表示怀疑;最终,由于行为态度不端,决定对你停职检查。


最终,一件小事所引发的连锁反应,其广度、深度,让你始料未及,原本可以轻易控制的局面,却在不知不觉中演变成风暴。


这就是羞耻感引发的恶性循环,总担心犯错后别人的看法、惩罚,这种不坦诚的心态会引发更多的麻烦。


但我们真希望事情这样吗?


当然不是。之所以一次次升级,是强硬伪装的安全感造成的;一些人并不怕犯错被惩罚,更担心道歉后失去某些权利。


此类人群成长经历中,可能发现权利可以搞定很多事情。


父母用权力改变思想,自己做不到的事,用权利后轻而易举得到了,因此,权利成了安全感。


慢慢地,也会立志“强硬”,让别人看到我是一个很努力,不服软,有能力的人。


所以,羞耻感极强的人,往往会将错误看成个人价值否定,恐惧使他们采取防御、攻击的策略;这不仅阻碍发展,也会导致更大的人际困境。




社会学角度看,道歉可能被视为屈服的标志。


这是社会预期规范导致的。


有些高度自尊心的人,往往表面坚强,实际内心脆弱,因为他们的自我评价,依赖周围的人反应和认可。


这种对外部认可的依赖,恰巧使自己处在不利的地位。


拿我来说:


之前公司一次重要项目上,因为一个小错误,失去一个大客户;同事们都知道这件事,并不完全是我的责任,但还是期待我能站出来承担。


我明白,如果主动承担错误,不仅能够挽留公司形象,还能得到领导和同事的尊重。但我心里想,如果道歉,就意味着自己是失败者,会被同事看不起。


后来选择了沉默,也没有给出任何解决方案。最终,同事们对我印象大打折扣,觉得我不够负责任。


仔细复盘发现,有时,领导责任不仅在于指挥、决策,还有承担;尽管失误不完全属于我的责任,但作为领导,有权分担一部分,对客户而言,这是一种诚意,一种屈服。


但是,一开始蒙在鼓里的我,并不知道要这样做。


这是性格决定的。


反过来说,对外部评价过于敏感的人,他们总想保持高高在上的样子,即使,说个“对不起”会让状况好转,也因为怕别人看不起,死活不肯低头。


因为更怕因为“对不起”而改变了一群人的看法,所以,宁愿拧巴自己,也不愿违背别人期望;简而言之,把面子看得比里子更重要。


这种面子,犹如投射效应(Projection Effect)


就像:


父母把期望投射在你身上,为了满足这些期待,你会迷失自己、牺牲个人感受;按照他们的标准行事,不根据内心想法做决定。


一旦父母突然转变画风,受投射影响的你,会感到失落;同样地,转变之时的不适应,会让你选择坚持以往的习惯。


这也不算绝对投射的过程。毕竟很大程度上涉及社会角色、期望和身份认同,但当这种投射上升到社会层面时,在规范压力之下,你可能会选择屈服,以满足外部期望。


说白了,是一场自我与外界期望之间的拉锯战。在追求自我,与寻求外部认同之间,摇摆不定。


和网络引发争议一个道理。


忠实粉丝大呼赞同,认为没错;黑粉、批评者表示不接受,认为影响力越大,责任越大。这种情况下,网红个人的判断会变得模糊。


他难以辨认真相,不确定哪一方的声音更接近真相,这种外界对形象和行为的投射,使得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办。


即便道歉,也不知道给谁道?


最终,为了保持公众、以及行业内的声誉,会选择一个较为折中的策略,平衡不同方的期望。


这种权衡利弊后的道歉,很难让所以人满意,而且,自己内心也觉得拧巴矛盾;整个过程反映着社会期望、公众压力,个人形象三者之间的复杂互动。


值得一提的是,权力是动态的,同伴间的期望和压力也在不断变化,满足一方意味着得罪另一方,无形中更增加了决策风险。



所以,对大V来说,道歉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之前在群里看到有人吐槽说,如果自己犯错了,一定会毫不犹豫地道歉;就像别人骂我一句,我不反驳,反而还表示感谢一样。普通人可以,如果是大V,我并不认同。


为什么?


人是有棱角的高级动物。棱角,是一个人独特个性和主见的体现;一旦失去棱角,会变得毫无特色,和傀儡没什么区别。


我们常见很多名人遇到问题,立即启动危机公关。


这种迅速响应挺好,可不一定反映当事人的真诚悔过,他们更多是对社会期望的迎合,害怕负面影响代言和其他利益。


网红、大V也有棱角。


一个人圆滑到过分,就如同一件精雕细琢没有任何特征的石头,表面光滑,却毫无记忆点,所以,我挺反感机械式操作。


就像:


因为一时疏忽发表不当言论、抽烟行为被别人抓拍,穿着不当参加正式场合的活动;如果你是一个普通人被别人吐槽,你会怎么样?


肯定会回怼。


因此,针对争议性的道歉,往往能反映出一个人保留那一份真实和坦诚。


在遇到问题时,如果是团队紧急出面进行公关式的道歉,这往往意味着,当事人更注重自身利益,不愿直面自己的过错。


所以,是人都要消化一下情绪,有缺点的IP未必不好。相反,直接呈现完美才可怕。


话说回来,无论是名人、普通人,面对争议时,真要向对错、立场道歉吗?我觉得更应该向“事实本身”道歉。


为什么?


立场受利益,情感偏见影响,是某个问题上所持有的观点,态度,属于主观看法。事实客观存在,可以通过证据拆穿。


举个例子:


记得有部电影《老江湖》,里面主角是范伟,他演一个从小偷变成保安的人。


电影里有个情节,警察为抓他,就在保险箱里放了个放着孩子声音的录音机。警察告诉保安说,有个孩子不小心进了保险箱出不来,看能不能帮忙打开。


保安一听孩子有危险,二话不说就打开了保险箱,结果里面是个录音机。


如果从他的立场来看,其实没做错什么,只想救个孩子。但如果从事实上来说,他以前做小偷,用类似手法开过保险箱偷东西。


尽管他一次立场正义,但过去不好的行为无法掩盖。


这个例子有些极端。


我意图强调,面对立场、对错,事实比二者更严重。


有时候,和稀泥,以利益为中心的方法的确能解决问题;时间久了,这种处理方式会侵蚀一个人的原则、诚信,最终改变内心最朴实的一面。


如常言道: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不断以哭泣来获取所需,久而久之,就失去解决问题的真实能力,变得只能通过情绪化反应满足需求。


因此,一个人做错事,要为事实道歉,其次要考虑社会期待、身边的看法,以及个人形象。



如何道歉?没有标准答案。按照我在生活中的经验,加上学的心理学知识,我认为,恰当面对错误,至少有三个原则:


1. 虚心接受的


虚心接受谁不会说,真正挑战在于怎样去做。当别人期望我们接受某件事时,他们什么意思?一句话即:不甩锅,不诡辩。


不论公开场合,还是同事间,很多时候,你以为的道歉,别人压根没听到任何歉意。


例如,约会时间定在晚上8点,你迟到了。你说:“不好意思,堵车了,我本该选择地铁。”在别人看来,你似乎在把责任归咎于地铁,而非自己。


现实中,大家不会计较。


要把这种语言放大到有影响力的人身上,效果就不一样。


比如,一位大人物明天有个演讲,晚到半个小时。上台后说:“不好意思堵车了”。你能接受吗?


大概率不能,即便真堵车,你也会把它理解成,这个人多大排场还晚到这么久。这种说辞听起来像在找借口。


如果换一种说法:


对不起,我没有妥善安排时间,我应该更早出门。这样听起来是否更加坦率、真诚?所以,别总想着留一手。


2. 不偷换概念


道歉时需要把错误内容,表达清楚,而非模棱两可。


以情侣吵架为例。如果道歉一方只简单说“对不起”,没有具体说明哪里错了,或尝试通过语气变得温柔、送礼物等行为来讨好。


那么,这样的歉意无效。尽管看似努力补救,如果没有明确错误,对方往往无法感受到真正歉意。


所以,有效的道歉,要先找到对方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我理解的问题又是什么。注意,对方关心的和个人理解的是两码事。


清晰表达自我认识到的错误,不一定符合对方期望,我们要回答对方想要的事实,他才能感受到愿意改正的态度。


好比:


你车坏了,师傅告诉你修好了,280元,却没告诉你哪里坏了、怎么修的、你肯定不满意;如果师傅说,刹车片坏了,更换后一切正常,你肯定比较信任对方。


3. 具体行为的


道歉中一样。笼统地说对不起,没有指出错在哪里,就像修车师傅没有具体解释细节一样,对方无法完全接受。


其实,“我错了”这句话,背后代表“我要修复什么”。


之前,有个女同事特别爱说“对不起”,啥小事一不对就“哎呀,对不起”。看着挺会做人,但就是说说而已,根本不见有啥实际行动。


不过,我也想强调一点,你已经尽最大努力诚恳地道歉,而对方仍然咄咄逼人,拒绝接受任何形式的道歉,总是得理不饶人,那么无需自我贬低。


古语有句话叫做:将军赶路,不追小兔。


所以,适当道歉并不意味着,对不应道歉的事情认错,也不是丧失自我尊严,更不是,迎合对方无理的自尊心需求。



总结而言,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道歉是虚心接受的、不偷换概念的、有具体行为的。掌握这些要点,剩余的关键是坦诚。


至于具体方式,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我也在不断学习,同样,也愿意把这些心得分享给你。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王智远(ID:Z201440),作者:王智远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