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军武菌这点进去一看,原来掌柜是国资小新,一同上架的直-20、“太行110”重型燃气轮机、高水头大容量冲击式水电机组等一系列重器。


众所周知,核电站的核心就是反应堆,它可以把核燃料核裂变产生的能量,稳定可控地输出并转化为热能,然后再进一步转化为电能等,而顾名思义,小型核反应堆(small modular nuclear reactors,SMRs)就是功率更小的核反应堆。

一般来说,传统核电站反应堆功率都是大于1000兆瓦的,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给出的定义,小型核反应堆是电功率在300兆瓦以下的反应堆。 现在不都讲究plus版嘛,难道功率大还不好?为啥还要专门搞出来个功率小的核反应堆呢?就是因为小型核反应堆实在是太香了,堪称“超级充电宝”! 目前全球各地运行中的核电站以第二代和第三代压水堆为主,核电站发电其实跟火电站基本原理一样,都是靠烧开水用水蒸气带动汽轮机转动变成机械能,汽轮机再带动发电机组运行转化为电能。

国外比较典型的大堆是法国M310和美国的AP1000,这些的压水堆一回路系统就包含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冷却系统等,采用分散型布置所需空间的直径45米,大概三个标准篮球场。 而小堆虽然跟大堆一样采用了压水堆技术,采用了相同的冷却剂和燃料组件形式,而小型化也就意味着体积小、占地面积小,投资小,更易于建造和安装,也更灵活。

而且现代化设计的小堆还有一体化和模块化的特点,打个比方来说,传统的大堆就像台式电脑,需要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等组件,还需要各种线路和插口把它们连在一起,不但占据大量空间,而且相对容易出现线路问题,甚至导致核泄漏。 咱们熟知的“华龙一号”反应堆在建造时,压力容器和蒸汽发生器就要分别安装,还要在现场焊接主管道。


而且由于采用了模块化设计,主要设备组件可以实现标准化、批量化生产,从生产车间直接运送到工地进行组装使用,能极大地缩短了建设时间,降低了经济成本。

再者说,这小堆造出来也不像大堆一样只是为了发电,造小堆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实现核能的多用途。由于小堆的功率和体积更小,所以可以适配更多的应用场景,当电厂这种传统技能就不必多讲。 小堆能同时提供电力和高温高压蒸汽,它配置灵活,无须场外电源保障,非常适合孤岛运行,所以不但能在陆地上取代传统火电发电厂,也可以用来给城市供暖,还能用在海水淡化和海洋开发能源供给上。

此外,小堆也更安全,由于小堆采用非能动的堆芯冷却系统和余热冷却系统。因为功率小,小堆完全依靠空气自然对流,就能将热量从堆芯导入钢制安全壳内,然后从安全壳导入大气这一最终热阱。 而且小堆的辐射应急计划区范围在300米左右,而大堆一般是10公里,小堆完全可以建在离城市、离人口密集区,更近的地方,与多用途的应用场景相契合。




此外,小堆通常需要更高的燃料浓度和反应速率,这也就意味着安全装置要承受更大的压力,也更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这就需要更紧密的监控和控制,以及额外的安全措施来以避免事故发生。 再说了,现在世界上都是大堆,小堆的研发和建设成本相对较高,而且规模较小,尤其是这种投入商用的小堆,必须在经济性上能跟大堆有得一拼,所以就需要在经济方面进行深度的设计和优化,以确保其竞争力和可行性。 像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发展核电技术的国家之一,并且掌握核反应堆小型化,国内的核电规模占比也非常高。

跟美国相比,中国核电起步晚得多,并且还一度依赖于美国的技术,用于核反应堆的C型密封环,中国就需要从美国手中引进,一个就高达300万,而且还需要做到定期更换,等于是给美国送钱。 2000年的时候,美国牵头法国、日本、英国等核电发达国家成立Gen-IV(第四代)国际论坛,其目标是在2030年左右向市场推出第四代核反应堆,他们唯独把中国排除在外。

然而,中国速度却让他们的如意算盘落了空。主流的小堆可供选择的一共有六种技术方案,这六种方案在反应堆运行温度和冷却方法上各不相同。



而且钍基熔盐的导热能力比水高,并具有很高的自稳定性,可以在核反应堆出现故障时自动切断核反应,可以说该反应堆是目前已知的技术理论背景下,最完美的能源方案。


当时,国外有经验的发达国家不带咱们玩,那就只能在没有任何参考的基础上,完全从零开始设计。 就拿素有“核电之肺”之称的蒸汽发生器来说吧,大堆蒸汽发生器高度约21米,而小堆蒸汽发生器高度仅约2米,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技术路线。 中核的设计团队针对一体化布置的特点,把蒸汽发生器被设计在了压力容器内部,冷却剂泵和压力容器直连,使冷却系统被集成为一个反应堆模块,不再有传统的冷却剂主管道,这也就成了“玲龙一号”最大的黑科技。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十余年的科研攻关,终于开花结果。 2023年7月13日,全球首个陆上商用模块化小堆“玲龙一号”反应堆核心模块完成出厂验收,发运前往海南,8月10日,“玲龙一号”反应堆核心模块正式吊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