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两座城市的“洋节”最为热闹,一座是香港,一座就是上海。如果从这一次的万圣节来看,香港比不上上海,连美国都没有上海正宗。
在这几天的上海,你可以看到有人扮演修女,有人扮演蝙蝠侠,还有海绵宝宝、鲁迅、吴京、李嘉琦、那英、做核酸的大白……甚至还有人扮演“网红路牌”、“花圈”、“酒店小卡片”和“翔”。
一场万圣节,就看出了上海的城市底色。
每个coser都是自发的享受其中,巨大的派对里每个人都是孤独地狂欢,却又同频共振,在精神上互相连结。
在近百年的时间里,上海一直都是中国接受外来文化最多的城市,还曾经是远东金融中心,你现在去看上海的建筑,还有很多中西结合的元素,这些外来文化早就已经与上海人的生活融为一体。
拥有这样气质的上海人,在选择出国移民时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作为一个专门科普华人移民知识的博主,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愿意与大家来分享。
与广东、福建、浙江这些有着悠久移民历史的地区不同,上海的移民出国热,基本上都是在一些比较大的历史节点发生的。
作为曾经的远东金融中心,上海人与海外有了更多的交流和关系,所以在遇到大的历史事件,感觉到不安和危险的时候,一些有海外关系的上海人就会选择离开。
比如抗战时期上海沦陷,就有很多富豪名人跑到了香港,抗战胜利之后他们大多回到上海,但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一些人又跑去了香港,或者是以香港为中转站,移民到了世界各地。
这其中有大名鼎鼎的杜月笙、船王董浩云(他的儿子叫做董建华)、“润学天后”张爱玲等等。
一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大门打开之后,上海才又掀起了一波出国留学、移民的热潮。对应过去十年上海知青去农村插队,当时管这些出国的叫做“洋插队”。有一些是真的去留学的,有一些就是借着“留学”的幌子去国外打工。
当时比较流行的是去日本,日本工资比国内同行业高出10倍以上,你只要有了高中文凭,被对方一所语言学校录取(门槛非常之低),就有可能东渡日本,也就是半年或一年时间,就可以往家里大笔大笔地汇款,而且是外汇。这类信息很有诱惑力。哪家孩子出国了,家人会非常自豪,周围亲朋好友也会非常羡慕。
90年代有部电视剧叫做《上海人在东京》,讲的就是这段时期的故事。至今,在日华人的上海原籍比例也是很高的。
在此后的几十年,上海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经济迅猛发展,上海的出国移民潮也渐渐平稳了下来,开始出现了反向移民潮,即出国之后的上海人又回来了,还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在上海定居。
根据国家外国专家局的统计,截至2019年1月,在上海工作的外国人数量达21.5万人,占全国总数的23.7%。
在没有什么大事件发生的年代,上海人是不愿意离开的,一个上海户口的优越感,丝毫不比拥有美国绿卡要差。
只有在重要的历史事件发生之后,才会触动上海人想要出国的意愿。
一直到去年封城期间,上海的出国移民潮才又开始重现。
现在的上海人移民都喜欢选择去哪里呢?
搜索最多的关键词是“移民加拿大条件”,澳大利亚、美国的移民搜索量也飙升,还有上海人开始拜“润学天后”张爱玲。
今年年初,上海公安出入境管理部门共受理中国公民出入境证件超过38万人次,创下了历史新高。
与过去的移民潮相比,如今上海人在选择移民的时候,呈现出了更加多元化的表现。就像上海这次的万圣节那样,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表达方式。
除了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这些传统移民大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西班牙、马耳他、葡萄牙、泰国等等,甚至还有很多上海人南下香港,加入到香港的这波人才引进热潮中。
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现在要移民的上海人,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
在过去,要么是想要出国打工赚钱的,这个阶层在上海经济快速发展之后就变得很少了。
要么就是非常有钱的那一拨人,这波人不管什么时候,移民都是一种刚需。
但现在出现了普通中产阶级开始咨询移民的情况。
面对群体的多样性,移民方式和目的地自然也就变得多元化了。
像财力普通者,可以先先移往泰国再图后续发展;有专业技能者,可以申请发达国家的人才引进或者工作签证;财力雄厚者,就直接办理投资移民;愿意等的,就去办理加拿大、美国这些大国,排期长,手续繁琐,还有移民监。不愿意等的,就去办欧盟的一些小国家,投资不高,速度快,没那么多手续,也没有移民监;实在不愿意出国的,到最后就选择办一个中国香港身份。所以这一年香港的人才引进计划申请者暴增,正好填补了香港本地的移民潮留下的人才缺口。
话说回来,上海的这波移民潮,其实很多人并不符合移民的条件,大多数都属于大事件之后的“应激反应”。
除了只是先拿一个身份,人还继续留在国内生活的,真正要移民出去定居的人,需要具备一定的财力、专业技术、语言能力、毅力等等因素。毕竟是重新更换一个环境,如果不具备上面这些因素的话,那么移民的最佳时机就还没有到。
上海毕竟是上海,在疫情三年之后,还可以容得下一个“百花齐放”的万圣节,借着这个契机,大家多少也能释放一些过去日子积压的负面情绪。只要上海还能够继续包容市民们对于“洋节”的热情,那么上海的移民潮也会逐渐消退。只有那样真正有移民需求,而不是应激反应的人,才会继续留在移民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