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早上起床,看到新闻的第一反应都是起猛了。
我们所熟悉的那个世界里的故人,正一个接一个地离开。
今天一早,我就收到朋友发来的满屏感叹号,《老友记》里钱德勒的扮演者马修·派瑞去世了。
新闻内容很简单:
马修·派瑞,54岁,在家里的浴缸中,溺亡。
关于马修的死目前还尚未有明确的细节,但多年来,马修的确一直在与酒精和药物滥用做抗争。
去年,马修出版的自传《朋友、恋人和糟心事》中,他首次公开讲述了五年前由于阿片类药物成瘾而差点丧命的经历。
当时有人拍到马修去年在美国网球公开赛,观众席里的他嘴唇下撇,眉头紧锁,顶着严重退化的发际线,颇显老态。
但无论如何,他留在老友剧迷心中的,永远是那个聪明帅气,一说起话来眉飞色舞,爱讲损人段子的chan chan man。
马修的死亡,对于世界各地的剧迷来说,不仅意味着一位令人喜爱的明星的离去,更意味着向一段青春岁月的永恒告别。
“死亡带走的不是一个人,而是很多人的乌托邦。”
因为作为世界电视剧史上最受欢迎的剧集,开播29年来,老友记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素材”,在大家各自的某一段人生岁月中陪伴着成长,带来了许多美好与欢笑的回忆。
而且每一年都会有新的年轻人,看完完整的十季老友记,宣布自己“电子失恋”:
“只要我不看老友记第十季,老友记在我这里就永远没有完结,他们也不会搬走分开,永远都住在一起。”
自2003年老友记的大结局播出以来,对于拍续集的呼声就不绝于耳,很多观众对于“全员重聚”抱有相当大的执念。
尽管去年在名为《The One Where They Get Back Together》的老友记特殊节目中制作人明确表示不会再拍摄续集,但是对于粉丝们来说终是意难平。
“六人行永不散场”,是每一个老友粉在剧终时的心声。
只可惜马修离去,让这个美梦永远被打碎。
如今六人再也无法聚齐,只留下空空的怀念。
〓 剧中钱德勒的墓志铭,竟然不再只是一句玩笑,而成为了残酷现实
关于《老友记》,我们怀念的到底是什么
1993年秋天,三个编剧凑在时代华纳公司的办公室里,商量着写一部有关纽约青年的故事。
〓《老友记》的三位编剧兼制作人,从左到右分别为凯文·布莱特(Kevin Bright)、玛尔塔·考夫曼(Marta Kauffman)、大卫·克雷恩(David Crane)
在最初的构想里,“这部剧应该包含了性,爱,各种关系,还有工作和事业,总之是所有在你年轻时可能发生的事。它将着重表现友谊,当你孤独一个人在陌生的城市,你的朋友就是自己选择的家人。”
那时他们把这部剧定名为《Insomnia Cafe》(《失眠咖啡馆》),并向电视公司NBC提交了七页大纲。
〓 咖啡馆是剧中主要设定场景之一,六位主角在这里闲谈喝咖啡消磨时光。这个名字来自编剧对纽约中央公园“central park”的戏称,同时因为咖啡提神,而perk有变得突然振奋、兴奋之义,所以就成了central perk
充满活力的想法让公司高层敏锐地嗅到商机,项目很快就得到通过。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编剧们还特意找来曾执导过热播剧《Cheers》的著名导演波利特·詹姆斯来给剧本提意见。
波利特·詹姆斯看过剧本后很是喜爱,并建议将角色乔伊写得再傻一点,因为原剧本中乔伊的性格和钱德勒的性格有点像,这个建议后来被编剧采纳。
1994年3月,第一集剧本终于定稿,为了贴切“友情”这个主题,编剧们将剧本名再三修改,其中就包括《六人行》这个名字,直到后来播出才正式定名为《Friends》(《老友记》)。
剧本定稿后,剧组开始进行演员的海选,尽管当时《老友记》剧组还名不见经传,但前来参选的却有上千人。
在他们之中,只有六个幸运儿被选中。
扮演罗斯的大卫·修蒙,是一枚妥妥的学院派演员,大卫对戏剧事业抱有一腔热情,不过他当时在话剧圈混得并不好,参演过一部叫《MONTY》的电视剧,收视也很惨淡。
扮演莫妮卡的柯特妮·考克斯,当时已经是演艺圈小有名气的明星,剧组本想让她饰演“富家千金”瑞秋,但她觉得争强好胜、讲秩序、有洁癖的莫妮卡更像现实中的自己,最终选择出演后者。
瑞秋的扮演者詹妮弗·安妮斯顿,当时她正在拍一部叫《得过且过》的片子,根据合同规定,拍戏期间她不能再出演其他剧的主角,结果部剧因为太烂而中途搁浅,这才使她脱身而出,参加《老友记》的试镜。
扮演乔伊的马特·勒布朗,原本希望当一个摩托车手或者木匠,结果误打误撞成了广告模特。
编剧原本希望乔伊的扮演者是个浑身肌肉的男演员,当时马特·勒布朗并没有肌肉,但是凭借呆萌的表情成功引起面试官的注意,经历了八次试镜,最终拿到了乔伊的角色。
钱德勒的扮演者马修·派瑞,马修的父亲是一位资历很深的演员。因此马修从小就在许多知名电视剧中客串,比如《成长的烦恼》。《老友记》海选前,编剧就有意内定他,马修本想把这个角色推给朋友,但没成功。
菲比的扮演者丽莎·库卓,大学攻读生物科学,并且有着八年的医学经验,此前曾在NBC热播喜剧《为你疯狂》中扮演餐馆女招待厄苏拉·布菲,她极具喜感的神经质演技给编剧留下了深刻影响,因此受邀参加试镜。
有意思的是,厄休拉的人设还被延续到了老友记剧中,变成了菲比的孪生姐姐。
彼时在片场嬉戏打闹的年轻人,眼角眉梢间都是肆意的青春;他们还不知道,这部剧将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多么大的改变。
在《老友记》在NBC开播前的两个月,华纳兄弟给六位主演包了一架私人飞机,飞往拉斯维加斯度假。
对于六个年轻人来说,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奢侈体验,毕竟那时候他们连掏200美元去赌场任性一把的资本都没有。
在凯撒王宫酒店吃自助餐时,导演詹姆斯·布罗斯半开玩笑地说:“好好享受你们作为普通人的最后时刻吧——等这部剧开播了,你们走到哪都会被影迷围堵的。”
1994年9月22日,晚8点30分,《老友记》正式开播。
随后这部剧在超过220个国家和地区播出。连续6个季度的电视喜剧收视冠军,据统计,每周平均有2500万人观看,最终回吸引了超过5200万观众收看,各平播放平台总播放量超过千亿。
六位主演的片酬也第一季每集仅2.25万美元,酬飙升到每集100万美元,创造了美国记录。
功成名就看似是一夕之间,然而在此之前,演员们已经走了一段相当漫长而艰难的路,她们中一些人的经历甚至和剧中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所重合。
或许这也是《老友记》令人怀念的地方之一,因为它记录了人生中最特殊的一个阶段,从青涩到成熟的艰难摸索,是不断寻找、突破最终得以确立自我的过程。在绝大多数人的生命中,这样的成长经历有且仅有一次。
就比如瑞秋从婚礼逃出来的时候,仅仅是向往着一种空泛的自由,她凭着一腔热血想要成为理想中那种经济独立、能够掌控自己人生的女性。
然而现实生活却并不是她想的那样。她必须面对微薄的薪水和总也填不完的账单,做了几年的咖啡馆服务员,却总是也做不好,总是笨手笨脚地弄错大家要点的咖啡。
去到自己喜欢的时尚行业,她也被人轻视,从一开始被叫去打理衣架到后来面对性格强势的女上司,养尊处优的大小姐在职场也必须唯唯诺诺,看人脸色。
瑞秋从任性的娇小姐慢慢成长为了可以独挡一面的职业型女性,在最后她要去巴黎的时候,莫妮卡像往常一样来检查她的行李,却发现她自己已经收拾得井井有条。
莫妮卡无比感慨地说了一句“看来我已经没有什么要教给你了”。
而生活带给瑞秋的成长不仅仅是职业能力上的,也有人情世故上的。
尽管她在感情上一直走弯路,和罗斯总是因为各种微不足道的小事而互相吃醋、负气,可最终她还是听从了内心最真实的声音,漫长的We were on a break之路终于尘埃落定。
面对自己一直不能理解的父母关系,她也终于能够设身处地体会到母亲的痛苦,所以当母亲说出这番话后,瑞秋陷入了含泪的沉默。
而扮演瑞秋的詹妮弗·安妮斯顿从小父母离异,面对父母之间剑拔弩张的紧张关系,她曾一度生活在阴影之中,直到后来爱上戏剧表演,才从中获得一丝解脱。
1989年,不顾父亲的强烈反对,安妮斯顿收拾起行囊独自一人离开了纽约,前往美国百老汇展开舞台生涯。
初到百老汇的生活对安妮斯顿来说并不轻松,因为演戏几乎没有收入,詹妮弗·安妮斯顿只好靠做餐厅服务员维持生计。此外,她还做过电话推销员、助理等工作。
尽管生活艰难,但安妮斯顿没有选择放弃,她白天努力到各个剧组试镜,从不知名的小角色演起,晚上到夜校学习心理课程以加深自己对人物情感的理解和把握。
1994年,随着《老友记》在美国迅速走红, 安妮斯顿成为了红透半边天的明星,回忆那段籍籍无名的日子,她动容地道:“在当时,一切看起来都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在成长的主题之外,《老友记》让人怀念的还有心与心之间的紧密连接。老友记所呈现的那种面对面的真诚,可能是在互联网兴起之后,人与人互动中一种再难复制,只能心向往之的东西了。
90年代中后期美国的经济持续增长,保守文化因冷战的结束而渐渐失去影响力。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全面刺激了美国社会,尤其是大城市的文化活力。年轻人开始拥抱多元的价值观,也更自由地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这种热烈活泼的交流发生在现实世界里而非虚拟的互联网,面对面的互动模式天然带来亲切感。今天,让六个人聚在咖啡馆,他们最有可能做的事情可能是低头刷手机APP或者拍照片发社交平台。
在当今这个一切友好关系都可以靠摆拍速成,朋友大多生活在朋友圈,“姐妹”“老铁”随口就来的社会,那种平淡而真挚的感情显得愈发珍贵。
“他们没有试图在与朋友的相处中为自己省事,从不计较在对方身上花下的时间与精力。彼此间没有所谓的客套与距离,只想切实为对方尽一份力的心意,着实让现在孤独症盛行下的社会人羡慕。”
正是因为这份“真”与“纯”,《老友记》才能深深地打动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观众,而它也为后来许多同类电视剧,比如《欲望都市》、《威尔与格蕾丝》等等提供了叙事典范——以纽约为背景,年轻人的友情和爱情为线索,个人成长为主题,大都会文明为价值的依托。
这些剧集不仅给观众带来了欢乐,更以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故事告诉了他们应当如何拥有一种相互包容和关爱、彼此分享的精神生活。
当《老友记》照进现实:大结局总是不可避免
虽然这有些残酷,但从本质上来说,《老友记》只是一个都市童话:六位主人公拥有不同的家庭出身和教育背景,换作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很难拥有剧中描述的这种牢固感情。
尽管这是个喜剧,但也不可避免地露出了隔阂的阴影。
菲比报了一个读书兴趣班,瑞秋觉得好玩跟着去蹭课,结果在课堂上搞出闹剧。菲比对此感到很生气,直接说:“你上过大学,而我从来没有,这是我想认真学习的地方!”
而罗斯的生日会,六个人因为巨大的收入差距而在点菜上产生分歧,更是将现实赤裸裸地摆上了桌。
在电视剧中这些矛盾最终可以用握手拥抱和解,可是放到真正的成年人关系里,这只会导致一场无声的决裂。
而老友记的主旨,如联合创作者戴维·克兰(David Crane)所说:“它就是在讲述那段,你生命中朋友就是家人的时光。”换而言之,朋友不会一直作为家人存在。
在全剧的后半段,爱情和婚姻完全超越了友情,成为现实生活里种种困境的终极解决方案。友情的元素被淡化,剧情完全由“婚姻”和“孩子”两个话题牵引。
一位名叫@开足马力的兔子 老友剧迷在网站上分享过她的真实故事,她和自己的大学同学毕业后一起租房,三家六个人常常一起组局烧烤、登山,享受过一段十分快乐的老友记式生活。
可是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三家人因为要买学区房而不得不分开,尽管在同一个城市,却也很少再见面。
在文章的最后,她不无神伤地写道:“中年人的友情,早已不在于玩乐时间的多少了。偶尔凑不齐时间撇下其中几个人聚餐时,忍不住回忆,租房子的生活,那时候没有这么高的工资,没有这么好的小区、没有小区边上方便的大商场,挤在北京老户型几乎算不上客厅的门厅,自制火锅、玩三国杀的快乐再也没有了。”
处于“混沌初开”状态的Joey最终独身一人,其实不难理解,他是长不大的彼得潘。始终用简单的目光看待世界和身边的人;他身上既有善良、天真的本性也有自私、任性等等缺点,在不涉及他人的情况下,这些都是可爱的,但一旦进入到复杂的成年人世界,他的缺点就会暴露无遗,当自由自在的人被繁琐的关系牵绊,这个角色也就失去原有的魅力了。
人不可能永远像少年时一样,和身边人都有相同的轨迹和作息,假如步伐不一致,分别总是难免的。
而在剧外,老友记的演员们也奔走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剧中看不到的悲欢离合和生老病死,走马观花似地在平行时空上演着。
情场浪子马修吸毒又戒毒,曾因阿片类药物成瘾导致结肠破裂,接着昏迷了两周,并在医院住了几个月,当时只有2%的生存机会,直到多年后才公开。
安妮斯顿惨遭丈夫布拉德皮特背叛离婚,去年好莱坞演员工会奖颁奖,已经又与安吉丽娜朱莉离婚的皮特还跟她来了一场狭路相逢。
而扮演胖墩墩的公寓管理员以及老友记第七人甘瑟的演员都已经因病去世了。
如今这个名单上又加上了钱德勒的名字。
电视剧可以返回去看十年前的第一季,而人生做不到。
实话实说,尽管呼声一直很高,但《老友记》其实早已没有拍续集的必要。
片中的演员各自状态已经不同,而老友记的故事其实已经没有必要再继续讲下去,因为它已经讲尽了六个人在互相支持中成长直至成熟的故事,留有余白的记忆其实更美好。
而对于陪伴我们走过人生最美好阶段的老友,我们不得不,也不必害怕说“再见”,因为离开并不代表忘掉曾经真挚的感情,只是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情感也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真正的友谊不必寄宿在“同一个屋檐下”,即使远隔天涯,也依然挂念。
正如《老友记》的制作人玛尔塔·考夫曼在接受《US WEEKLY》杂志采访时所说的那样:“对于我而言,不需要再回到那个话题,那是我生命中一段美好的时光,我就把它保存在回忆里。”
年华似水,那些彼此陪伴的青春岁月,终将再次汇入大海。
与其抗拒分离,不如坦然接受那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当然,只是当青春真的散场,不得不面对斯人已去的残酷现实时,还是让人忍不住无限的感伤。
参考资料:
1.豆瓣电影.1993年,《老友记》不为人知的往事.2019-09-03
2.中国日报.老友记:都市乌托邦.2021-06-11
3.看理想vistopia.《老友记》一代人的都市童话.2020-01-07
4.知乎@开足马力的兔子.为什么《老友记》要以六个人的各奔东西做结尾?.2020-03-01
5.李磊、高展.都市剧影像与都市文化现代性的双向建构.2016-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