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上海,宜家餐厅里的老年人。(南方周末记者 郑丹/图)
相关报道详见《在上海老年相亲圣地,常客们不谈爱情》
第一次走进宜家餐厅之前,我点了杯咖啡,深呼吸,努力想扭转自己疲惫的状态,打起精神去跟一个新的群体打交道——一群老来单身的上海人,想必会无聊寡淡。但让我惊喜的是,他们可比我想象的有意思得多。
先是一个年过六十的墨镜男迎上来跟我打招呼,他以为我来找伴,毕竟有不少年轻的女性来这个地方“钓鱼”。得知我是记者后,他神秘兮兮地告诉我,自己最近在写一篇《爱的迷茫》,他仰起头开始感慨,“一个人有多少时间可以去等你的爱情呢?这个社会是没有后悔药的,上了60岁,就跟爱情越来越远。”
墨镜男胳膊一挥,指着他背后乌泱泱的老年人,我眼里模糊的背景板即刻变得清晰,个体分明。“现在往往是不谈精神层面,主要是为了房子,轿车,好多人没有找到伴,走了,黯然失色。”
的确,开门见山是这里的特色,每个人都把条件摊开来讲,包括经济条件、身体情况、生理需求等等,几句话下来,对方到底是图什么,都清清楚楚了。68岁的洪建明说,该到什么程度,大家心里都明白。
洪建明说,这里水深得很,男人图女人漂亮,女人图男人有钱,“你看我长这么帅,都没找到伴,因为她们知道,我养不起她们的”。我在宜家餐厅待了四个下午,遇到的大多数人都跟我形容,这里是一片凶险的江湖,陷阱五花八门。
这里流传不少“骗子”的故事,最容易中招的,就是年过八旬的上海老年人。“有个三四十岁的女人,专门来这里骗七八十岁的老人,越老越好,死得快嘛,她就这样拿了几套房子。”几个女人围着我讲起了女骗子们常用的伎俩——年轻貌美的外表先让老人“上钩”,结婚是瓜分财产最关键的一步,频繁性爱可以加速老人的衰亡,步步稳准狠。旁边一个涂抹浓重黑色眼影的女人插嘴,“漂亮的都是骗子,会把老头害死的。”
求偶的男人们也深信这套阴谋论,他们一方面要尽可能做到财气外露,来吸引女性的目光;另一方面又要保持时刻提防,以防坏人得逞。同样,男人中也有另有所图的“骗子”,通过夸大自己的财力“钓鱼”,只为了跟“上钩”的女人睡觉。时不时还有为争一个女人在餐厅里大打出手的男人。
尽管如此,他们还是会雷打不动地一头扎进宜家餐厅,因为“名利场”只是这里的冰山一角。前几年,宜家餐厅的工作人员几次试着将这群大声喧哗的老人赶出这个地盘,都没能成功。
“老年人太孤独了,我们现在来的这些人,还都能走路,再过几年就不知道了。”洪建明说这话时,我们面前正经过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拄着拐杖一小步一小步地挪动,“你看这种老人才稀奇古怪,他来这里干嘛,就是无聊,听听看看”。
宜家餐厅带给他们的,何止是有个地方听听看看。每个礼拜二和礼拜四下午,会有人组织大家一起吃晚饭,尤其钟爱周二有优惠活动的饭店。比如有家饭店会在周二送一盘价值138元的爆炒牛肉粒,那是在一个光洁的长方碟一端,精致地摆上十几颗牛肉粒,为了这盘免费的招牌菜,他们已经来过几十次。人多了,菜多了,还便宜。
9月19日,我第三次来宜家餐厅,得知在这里,有人曾组织大家一起去外地旅游,每个人出点钱报个老年团,彼此照顾;也看到了他们在这里大胆地谈论性与爱,甚至谈到令讨论的人面红耳赤的地步,但出了门,谁也不认识谁。没了那个氛围,有些话再难说出口。
这天晚饭后,一直很幽默的洪建明突然语气沉重地跟我讲,他时常在凌晨1点多从牌馆出来,白天就在宜家餐厅和人民公园走一走,跟人唠唠嗑。他心底其实瞧不上眼前这群嘴里只会念叨鸡毛蒜皮的老人,这跟他以前工作的同事无法相提并论,可是人老了没办法,他退休了,生病了,就要退到老人该去的地方,到老人堆里去寻求认同感。
最让洪建明失望的是,儿子嫌他了,“他没有明说嫌我,但我是他老子啊,我还不知道他在想什么?装没用。”儿子每拎着东西来家里看他一次,俩人就重复上演一幕情景:儿子时不时看一眼手表,很快找借口离开,“我说那你走吧,他立马就走了”。
儿子的嫌弃体现在方方面面,洪建明都看出来了。儿子从来不会主动打过来电话问问;他打给儿子的电话很少接通,儿子会隔很久时间突然打回来问他,“爸爸什么事,我前面在忙,没听到。”永远是这样。
这样的例子,在宜家餐厅多得数不过来,我陆陆续续从几个人讲述中了解到,他们生儿育女,最终到了暮年,还是落得自己一个人生活,手里的房子和退休金,就是最后的底气。而宜家餐厅不过是老年群体的一个缩影,这里之外的现象可以想象。
9月21日,我最后一次去宜家餐厅,直到晚上9:30,还有四位老人留在餐厅里聊天。他们说,回去也睡不着,聊聊天挺好的。他们说,我还年轻,不懂得推着时间走向尽头的感受多么无力,我听过几次这句话:“等你老了就明白了。”
我确实不能感同身受,只觉得话题沉重。反过来说,尽管在他们口中,80岁的宋小飞是个糊涂人,把8000块钱的退休金都交给一个40多岁的外地女人,就为了让她陪自己;78岁的老张也是个糊涂人,每天花300块钱买年轻的女人来陪是糟蹋钱。但在我看来,或许是难得清醒。
毕竟,人到暮年,剩下的时间不多了。
南方周末记者 郑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