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驳虎主笔

在中印关系迟迟无法走出互疑怪圈的背景下,印度对中国的称呼变了,而基于“敌对国家”4个字制定的各项对华不友好政策,迟早会让印度付出应有的代价。来自《印度斯坦时报》的消息称,两名知情人士日前对外透露,印度中央政府已经给各邦政府下达一项规定,凡是跟中国和巴基斯坦等“敌对国家”存在商业往来的企业,不论国内还是国外企业,如果不接受印度政府的审查,一律不得直接参与印度境内的任何商业项目。


【印度中央政府向所有邦发出了信函,要求他们收紧与邻国的商业规范】

知情人士表示,出于“国家安全”考虑,各邦在与“敌对国家”企业建立任何商业关系之前,必须征得中央政府的批准,不能擅作主张。另外,印度政府还规定,所有跟中巴两国有商业往来的企业,在参与印度商业项目投标之前,必须先进行筛选和登记,以符合要求。

简单来说,凡是跟中国和巴基斯坦有商业往来的企业,无论它是印度国内企业,还是其他国外企业,在参与印度商业项目之前,都必须进行接受印度政府的审查,一旦不符合规定,就不能在印度做生意。

这里需要补充一点,由于印巴的敌对关系,印度将巴基斯坦定义为“敌对国家”显然不会让人意外。而他们计划把中国也加入到这个名单的行为,却是出乎了很多人的预料。

另外,对于这一最新的监管措施,虽然印度政府还没有作出确认,但也没有否认,印度国内各大主要媒体也集中报道了此事,再结合最近的国际局势,因此我们或许可以推测,这件事并非空穴来风,印度政府的确有可能打算这么做。

【印度对华采取的不友好行为,很大程度上损害了中印两国的利益】

熟悉国际新闻的人应该都知道,自从2020年的加勒万河谷冲突后,印度便开始想方设法报复,其中一个方式,就是以违背市场经济规则的手段来打击在印的中国企业。2020年6月,印度政府以所谓“损害国家安全和公共秩序”为由,将包括59款中国应用进行封禁,拒绝他们进入印度市场。

紧接着7月份,印度政府又以“国家安全”为由,规定任何“跟印度陆地接壤国家”的企业,都必须被限制参与印度政府的采购项目。尽管他们并未点名任何特定国家,但外界普遍认为,此举就是在针对中巴两国。

而如今印度政府的打算,则是继续收紧这一政策,3年前只是“限制”,而现在的情况是,中国和巴基斯坦被打上了“敌对国家”的标签,如果不接受新德里的审查,那么任何与中巴有商业往来的企业都会被“禁止”在印经营活动。

【2020年6月,印度决定对59款中国应用进行封禁】

今年6月,针对中国手机厂商,印度还颁布了5大新规:一是印度资本必须持股超过51%;二是CEO、CFO等重要职务,必须由印度人担任;三是印度本土企业必须是供应商;四是必须与印度公司合资,最终实现100%的印度出口;五是经销商也必须为印度本土企业。

印度就是明摆告诉中国的手机企业,想要在印度做生意,就要把大部分利益让给印度,成为一家“印度企业”,否则就别在印度做生意了。

除了出台禁令等明面上的举动,印度政府还利用法律上各种奇怪和复杂的条款,对中企采取严苛的审查标准。比如,中企想要在印度进行投资,就必须在信函等各种正式文件上标上公司的所有信息,一旦发现漏了一条,就极有可能面临劝退和被罚款的风险。另外,如果中企没有意识到自己违反了哪条“印度规定”,印度政府并不会进行及时纠正,而是故意拖延时间,让中企持续错下去,然后就要求中企缴纳更多的罚款。

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印度对中国企业采取不友好行为,主要出于两点考虑:

第一,借助与中国在边境和经贸上的问题,塑造自身对华的强硬形象,一直是莫迪政府的常见操作。而明年就是印度的大选年了,莫迪政府这次升级对中国企业的限制,也有拉选票的考虑。

【莫迪政府对华采取的不友好行为,很有了是为了拉取国内更多的选票】

第二,借此挤压中国企业在印度的发展空间,迫使印度本土企业与中国企业减少商业往来,为印度本土企业开拓发展空间。

2014年,莫迪政府推出了一项“印度制造”计划,旨在降低对外国产品的依赖,促进印度本土制造业的发展,但如今9年的时间过去了,依旧没有取得显著成果,很多国内需要的产品,都要依赖从国外,尤其是从中国的进口。

在这种背景下,想要扶持本土制造业的发展,莫迪政府采取了这种比较极端的做法,不惜以各种莫须有的理由,对其他国家的企业进行限制和打压,目的是扶持本地制造业的发展,而作为在印度市场发展规模较大的中国企业,自然就成为印度政府头号的制约目标。

【印度限制和打压中企,是为了全面扶持本土制造业发展】

总的来说,印度对华采取的不友好做法,已经超出经济的范畴,他们这种把地缘政治因素引入市场经济领域的方式,到头来只会让自己陷入不利的境地。

毕竟,中国可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几乎每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没有“中国制造”“中国品牌”,甚至就连美国都不敢轻言与中国“脱钩”,印度现在却敢尝试走出这一步——那么未来印度要付出的代价,也只能由他们自己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