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造成的欧洲能源危机,让北欧石化能源出口大国挪威一度成为舆论焦点,波兰更是直接指责挪威趁着危机赚了1000多亿欧元,很不公平。挪威则给出了更为精确的收入数据——2022年和2023年,挪威油、气收入将增加1800亿欧元。
同时,能源危机让欧洲众多城市放弃了原本制定的碳中和目标,甚至有的还重启废弃已久的煤电。而挪威的首都奥斯陆,非但没有改变203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减少95%碳排放),还在不断提升气候预算(碳排放量管理机制)。
此外,奥斯陆还是世界知名的电动汽车之都(2020年占比60%),世界上第一个无车化的城市中心……
奥斯陆
奥斯陆部分减碳成果(来源:carbonneutralcities)
为什么身为“土豪”(人均GDP世界前三,约10万美元)、衣食无忧的奥斯陆,却走向了一条极其自律的绿色发展之路?
一、北欧“土豪”的深谋远虑
无疑,维京时代是挪威在世界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维京人作为那个时代的主角,其身份并非只是海盗,他们还扮演着商人的角色:通过远航建立起东至俄罗斯,西至格陵兰岛的贸易网络,掠夺部分原因是为降低商贸成本,获取劳动力和原材料。
维京时代所构建的贸易网络,第一次将欧洲大陆完整联系在一起
奥斯陆正是在贸易网络下,由哈拉尔三世于1048年前后建立的集市城市。12世纪末,奥斯陆加入汉萨同盟,巩固了城市在商贸网络中的地位。1300年左右,奥斯陆成为挪威的首都。在此后数百年里,奥斯陆发展平稳,直到工业革命爆发,带来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张。
同时,城市产业门类从纺织拓展到机械、化工、建筑等行业,奥斯陆从商贸城市成为一座工业城市。不过,到20世纪初期,工业化并没有改变奥斯陆是欧洲最贫穷国家首都的境况。
奥斯陆工业化前后城市规模对比(来源:奥斯陆政府官网)
石油时代
1969年,挪威在北海发现石油,自此改变了国家的命运。斯塔万格、卑尔根等城市,更是直接从小渔村成为挪威的石油城市,奥斯陆则成为各大油气公司的总部聚集地。
巅峰时期,挪威一度是全球第七大石油生产国、第三大石油出口国(仅次于沙特和俄罗斯)、第二大天然气出口国(仅次于俄罗斯)。在石油工业出现之前,挪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瑞典低40%,而今挪威比瑞典高出65%。
挪威油气资源分布示意
不过,挪威并没有陷入“石油的诅咒”,邻居荷兰敲响的警钟,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从1950年代开始,荷兰发现了以格罗宁根天然气田为主的天然气资源。有了印钞机,荷兰获得了过度富裕的生活,荷兰盾的汇率也随之上升;随之而来的是薪资上涨,导致生产成本大幅攀升,进而工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急速下滑,这又进一步加剧工人失业,经济恶化。
另一方面,经济在下滑,荷兰还要支撑高福利,这让财政赤字急速增加。此后,像这种依赖自然资源出口,导致货币汇率上升,因而工业出口减少、国内制造业衰退的现象,被称为“荷兰病”。
荷兰温室农业的能源供给,主要来自天然气资源
经历了两次石油危机后,挪威更加警惕荷兰病的发生。
特别是在1990年的第三次石油危机后,为了对冲国际油价下跌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同时也为了防止全民陷入坐吃山空的境况,挪威通过了在石油盈余基础上建立石油基金的议案,正式成立了主权财富基金(2006年,更名为政府全球养老基金,约8.9万亿人民币)。
该基金是社会保障体制资金来源,更是挪威各类新兴产业的投资来源之一。
而此时,正值欧洲绿色产业起步期,奥斯陆乘着绿色变革的东风,提出“智慧、安全、绿色”的城市建设方向,促进奥斯陆转型成为“国家的知识之都”“国际领先的环保城市”。
奥斯陆通过“城市管理、空间改造、产业重塑”三管齐下,推进绿色首都的建设。
奥斯陆三管齐下的绿色首都的建设模式
二、紧凑发展的城市管理规划
奥斯陆提出紧凑发展的管理规划,城市由内向外紧凑式发展——产业和居住以城市为中心,外围重点布局公共交通沿线交通枢纽。当然,一切建设的前提是减碳,这需要通过目标管理实现,“气候预算”就是最有效的管理工具之一。
奥斯陆碳排放量占比示意(来源:c40knowledgehub)
2016年,奥斯陆成为了全球首个拥有气候预算的城市,像管理资金一样管理碳排放。气候预算中,制定了减碳工作及推进步骤,并形成行之有效的反馈机制。在气候预算的精细化管理下,到2020年底,碳排放量已比1990年减少36%。
气候预算的制定流程
气候预算,在两个方面促进减碳进度。
1. 碳减排
奥斯陆的碳排放大户是汽车,在气候预算机制下,奥斯陆提出“无车宜居计划”,在市中心1.9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禁止私家车行驶,让车辆的碳排放实现局部可控。
在无车化的推进过程中,奥斯陆同步开展拆除停车位,建设公共空间的改造,以增加城市中心的活力。
奥斯陆“无车宜居计划”范围示意
实现城市无车化,仅靠明令禁止是远远不够的,解决城区中心市民的出行问题是前提。因此,完善的公共交通体系才是奥斯陆敢于做城市无车化的底气。
奥斯陆的公共交通统计示意
奥斯陆拥有全欧洲最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可以说是由一个个配套完善的TOD组成的出行网络,即使住在城郊Fornebu,也可以在半个小时以内通过公共交通抵达市中心。
奥斯陆交通节点采用TOD模式组织建设
在无法实现无车化的区域,奥斯陆着力推广燃油车的替代。购买电动汽车,可减免购车的各类税费、道路使用税等,减免范围还扩大到高速费、渡轮接驳费。在指定区域,为电动车主提供停车、充电的减免服务,甚至还可以享有在巴士专线上行驶的特权。
为解决车主为汽车充电的后顾之忧,奥斯陆又投资建设快速充电网络,将新充电点的数量增加三倍。
自行车,则是奥斯陆主推的绿色出行方式。目前已建成的自行车专用道超过200公里,规划建设中的道路有530公里。
在增加市民骑车出行便利度方面,奥斯陆建设了自行车共享系统Oslo Bysykkel;交通枢纽的自行车旅馆(存放、维修、保养),最大化提升骑行的便利度。奥斯陆还为购买电动自行车的市民提供补贴,这项补助可以为市民分担25%-50%的费用(电动自行车价格在2500-6400美元之间)。
奥斯陆自行车专用道及共享单车
2. 碳捕捉
奥斯陆另一大碳排放领域,来自废物处理和能源供应的焚烧。这些领域尝试提升焚烧效率等方式减碳,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碳排放。因此,奥斯陆在这些领域,着重推行二氧化碳捕捉和封存(CCS)技术,通过永久封存二氧化碳从而降低碳排放。
Klemetsrud垃圾焚烧发电厂,作为碳捕捉试点项目,使用燃烧后的碳捕集技术,将二氧化碳通过船舶和管道的运输,封存到北海海底。该项目每年捕集40万吨二氧化碳,约占发电厂总排放量的90%,仅这一个项目就可以降低奥斯陆全市15%的碳排放。
Klemetsrud的碳捕捉技术,将推广至挪威17个垃圾焚烧发电厂,而全欧洲的450个焚烧电厂则成为了潜在客户,成为奥斯陆的绿色产业。
三、“蓝绿城市”的空间塑造
奥斯陆一面是连绵的峡湾,一面是茂密的森林,被称为“蓝绿城市”。奥斯陆在低碳发展的空间改造方面,与“蓝绿城市”的特色结合,提升城市的空间价值与城市品牌。
1. 重塑滨水生活
奥斯陆的海岸线,曾是遍布造船业和码头的工业区,将城市与海割裂开。随着城市建设绿色之都进程的加速,奥斯陆决定将港口和造船外迁,改造海岸线,将滨水区还给市民,重塑城市滨海生活。
改造的滨水区被分成11个独立区域(面积9.15平方公里),但每个区的更新改造必须遵循三大原则:
奥斯陆滨水区改造规划
人车分流,步行优先
奥斯陆将滨水区原有的城市主干道拆除(部分改为隧道),变为完整的步行空间,改造后路面车流量转至地下,破除公路对城市滨水区造成的隔阂。
改造后的步行友好空间
功能混合,活力优先
以往码头更新,容易陷入纯地产化的更新建设,导致更新后区域缺乏人气、活力等问题。奥斯陆对滨水区的更新过程中,非常注重建筑功能的混合,且改造出来的公共区域,被划定为文化、商业配套服务区,避免出现无人气的鬼城。
滨水区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以增加人气
如阿克布吉滨水区,包括商业、办公、居住,以及新媒体(电影研究中心)功能,建筑尽可能紧凑建设以聚拢人气;在滨水区设有庆典广场、商业配套,为大众的滨水休闲提供服务。
阿克布吉滨水区改造
城市生活,沿水展开
整体的城市更新,遵循“海→岸→城→森→山”阶梯式的空间层次,展现城市蓝绿相融的峡湾特点,而滨水空间是各层次间的过渡带。
这些滨水空间的更新中,通过甲板化的整体设计形成公共空间的连续性,这种甲板化空间还延伸到建筑顶部,使城市滨水空间多样化,让市民随时可以亲水,随时可以使用。
奥斯陆歌剧院甲板化的屋顶空间,是市民的活动中心
2. 自然中的城市
20世纪初,奥斯陆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在规划报告中明确提出:“公园以及绿色人行道将创造城市的花园肌理”。但这些绿色空间仍属于观赏性质,人们只能坐在栅栏外看草坪。
战后,奥斯陆大力建设城市公园,并强化河流、森林等自然景观在城市中的作用,通过建设绿色廊道连接大大小小的城市公园。这些绿廊还延伸到周边的峡湾之间,将城市与自然连接起来,它们共同构成城市的公园网络系统,如今这些绿色基建成为城市发展碳中和的基础。
城市内的绿色廊道
奥斯陆通过公园分级的打造(城市大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将市区公园总面积提升至21%,95%的奥斯陆居民可以在距家300m以内抵达公园。
公园网络深受家庭人群喜爱
绿色环境不只为市民服务,还是其他物种繁衍生息的生态廊道。如奥斯陆为蜜蜂打造了世界上第一条“蜜蜂高速公路”:从房屋到公司或学校的屋顶,从公共花园到墓地,奥斯陆通过增加植被,并在各个地方建蜂巢,让城市成为蜜蜂的栖息地,从而推动生物多样性的发展。
3. 文化融入生活
奥斯陆虽然只有60多万人,全市却有50多个博物馆,不过这只是城市文化营造生活的一小部分。
建筑传递文化
挪威形态、材质与自然地融合的传统建筑,可以说是北欧的一大特色,奥斯陆在建筑更新中融入这些特点,用建筑传递北欧文化。如阿斯图·弗恩利当代艺术博物馆,坐落在由白钢制成的船型桅杆上,建筑使用大量木结构以及木材装饰的外观,展现了挪威对木质传统结构的偏爱。
奥斯陆的文化传播不只在建筑上,还在城市街头艺术上。奥斯陆出台了《奥斯陆街头艺术行动计划》方案,以鼓励街头艺术的展览和创作,并通过博德(Bodø)音乐节,奥斯陆城市节(OsloUrban)等活动,传递城市与时俱进的城市文化。
奥斯陆举办的街头爬行活动
音乐无处不在
作为北欧国家,奥斯陆冬季漫长,因此人们格外珍惜有阳光日子里的户外聚会。奥斯陆凭借形态丰富的公共空间,每年举办超过5000场音乐会,且种类丰富,满足各类音乐人群的喜好。
如面向年轻人,举办大型的摇滚音乐节Øyafestivalen(1999年首次举办),为期4天,每年都会吸引超过60000年轻人参加。
面向移民群体,举办多元融合的音乐节——Mela音乐节(意思是“见面”,创建于2001年),这可以说是一个嘉年华,从音乐、舞蹈到美食、游乐设施一应俱全。
此外,奥斯陆通过挖掘城市地貌丰富的特点,将文化活动与空间结合,强化城市文化品牌特色。比如在370米的山坡上举办的OverOslo音乐节,游客可以一边享受音乐,一边俯瞰城市全貌。
总之,“蓝绿城市”的空间塑造,是形式和内容共同作用的结果。
四、绿色之都的产业重塑
绿色之都只有空间和环境的绿色是远远不够的,可持续的产业才是绿色首都的内核。因此,多元化的可持续经济结构,才是奥斯陆实现“智慧、安全、绿色”的根本。
1. 科创产业,城市新动能
奥斯陆产业转型首先体现在科创领域。不过,奥斯陆昂贵的生活成本,并不适合初创企业成长:《2018全球城市生活成本报告》中,奥斯陆位列第五;挪威更是出了名的高税收国家,企业税负达到24%,特别是法规对企业股权奖励等制度非常不友好。
但奥斯陆是一个新兴的科创城市,其初创公司两年内(2014-2016年)的融资年均增长率高达182%;初创企业占全国的75%。奥斯陆通过定向采购和资金扶持两种方式,推进科创产业发展,如为初创公司提供7万美元的启动资金等。
奥斯陆发展创新的两大措施
具体来说,奥斯陆从3个方面重点突破:
奥斯陆科学园为创新核
奥斯陆科学园(建于1989年)可以说是奥斯陆的锚机构(科研型高校、研究、企业),这里以医疗技术、生物技术、生命科学、信息通信技术、材料研究、环境研究等领域的研究为主。
在创新发展背景下,科学园成立StartupLab孵化器(2002年),加速科技研究成果的商业转化。为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的初创企业,提供办公空间、实验室、实验室管理服务等,目前已经孵化了300多家初创公司,其中74%仍在不断发展壮大。
重点创新领域:癌症研究集群
癌症研究集群是奥斯陆的重点创新发展方向。
奥斯陆癌症集群成立于2006年,该集群采用协作发展模式,聚集了大量的科研机构、生物科技公司、生物医疗创业公司、大学、医院、投资机构等,实现了从探索性研究到实际临床应用全链条的打通。自2009年至今,集群与高校的合作项目多达554个,参与项目的师生员工人数超过7469人。
癌症研究集群协作示意
科创“标识”:奥斯陆创新周
奥斯陆创新周于2006年首次举办,目的是让挪威科创公司走向国际,让国际公司看到挪威创新实力。
在创新周上,来自挪威和世界各地的创新企业交流想法,为科技进步和解决社会问题寻求解决方案。创新周每年会筛选100个初创企业进行提案比拼,获奖企业将获得30万挪威克朗的奖金。
奥斯陆创新周的组织机构
2. 升级传统行业,海事金融
自维京时代起,挪威在航海运输领域就有所建树,尤其是二战后几十年的发展,挪威围绕着海洋产业打造了产业集群。目前,海洋产业占全国GDP的40%和70%的出口额。根据不同城市所具有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挪威形成了分工明确、各有所长的海洋产业城市。
挪威的海洋产业构成示意
其中,奥斯陆专注于海事服务领域。它的海事服务产业有2个显著特点:一是,海事相关企业多,奥斯陆约有1980家海事相关企业,其中在上市航运公司总部数量上全球排名第一;二是,奥斯陆是拥有海事行业(从制造到服务)最完整产业链的城市之一。
奥斯陆的海事务业
如果将海事服务产业再细化,海事金融无疑是奥斯陆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如奥斯陆拥有全球最大的航运类股票证券交易所(奥斯陆证券交易所),拥有Nordea、DNB等专业服务航运领域的银行。
金融要做专
专业性是奥斯陆海洋金融中心的最突出特征。尤其在航运、海工、油气设备等领域的融资能力极强。以海工设备出口为例,海洋金融部门可以提供更有针对性的银行信贷、出口信贷及担保、债券、股权融资、PE以及MLP(有限合作基金)等金融服务。
围绕海事金融的专业分工
此外,奥斯陆还有强大的企业作为背书。如在海事前端的挪威船级社(DNV GL)是世界上最大海事风险管理服务机构,世界船队中的16.5%在此注册。再比如挪威商学院为金融业提供全方位的人才支撑。
强管理
海事金融的发展离不开风险管理的保驾护航,在《世界海事之都2017》的调查报告中显示:奥斯陆航运类银行贷款额度居世界之首,是排在第二位的鹿特丹的1.6倍还多。如此巨大的贷款额背后,是政府从前期评估,到资产组合的系统性的风险把控,再到风险预警体系制定的强监管支持。
奥斯陆宏观层面的监管
在监管的基础上,奥斯陆格外注重金融行业的市场化运作。虽然很多银行都有国有背景,甚至很多出口信贷银行和出口担保机构都是国有全资公司,但它们都遵循市场化、专业化运作原则,政府机构并不干涉金融机构的运作,并且他们各有擅长的领域,避免恶意竞争。
2019年1月,奥斯陆正式成为“欧洲绿色之都”。“欧洲绿色之都”的评估涵盖过去5-10年的发展、现今的状况和未来的计划。
过去几年,奥斯陆市的直接温室气体排放量显著减少,到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41%,预计到2025年实现所有市政建设项目零排放,并在2030年实现城市的碳中和。
这一系列的减碳发展背后,离不开奥斯陆在城市管理、空间改造、产业重塑三方面的努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丈量城市 (ID:Measure-the-World),作者:华高莱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