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本轮纳卡冲突以一种来得快、去得也快的形式突然爆发、收场,整个南高加索地区骤起波澜。
9月19日下午,阿塞拜疆军队向纳卡地区的“阿尔察赫共和国”发起密集的火力准备。这是继1992年和2020年后,第三次纳卡冲突正式爆发,就在外界纷纷猜测亚美尼亚将作何应对、阿军地面攻势将何时展开之际,局势却在不到一天内,来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20日下午,俄军驻纳卡维和部队发表声明称,经他们斡旋,纳卡“阿尔察赫共和国”和阿塞拜疆军队已同意停止一切敌对行动,“阿尔察赫共和国”将解除武装,回到亚美尼亚本土,简单来说就是投降了。据称,阿塞拜疆总统阿利耶夫已喜不自胜,决定亲自前往纳卡地区首府斯特潘纳克特,接受“阿尔察赫共和国”投降。
图中深灰色部分为纳卡地区 图片来源:半岛电视台
21日,阿塞拜疆政府与纳卡地区的亚美尼亚族代表举行闭门会谈,阿总统阿利耶夫授权代表、国会议员马梅多夫以及俄维和部队代表出席会议。据悉,谈判内容集中于如何在阿塞拜疆宪法的基础上让纳卡地区“重新融入”阿塞拜疆。会后,阿方将协议方案直接发送给亚美尼亚。
但亚美尼亚总理帕希尼扬对协议停火条件表示不满,指责俄维和人员和纳卡自治政府对当地居民受到的安全威胁负全责。24日,他在电视讲话中暗示,亚美尼亚将调整外交政策远离俄罗斯,与俄合作不能保护亚美尼亚安全,应加入国际刑事法院寻求帮助。而亚美尼亚国内也因此爆发游行示威,抗议帕希尼扬政府的软弱。
原本外界以为要刀兵相见、杀到天昏地暗的第三次纳卡冲突,以阿塞拜疆军队24小时之内速通宣告结束,并迅速在谈判桌上拿到成果。本文从政略、战略、装备、战术四个方面回顾复盘,为何亚美尼亚会在一天之内就投降了呢?
一、政略层面:亚方进退失据,阿方态度明确
在1992年的第一次纳卡冲突中,亚美尼亚正是得到了俄罗斯联邦的全力支持,加上一群身经百战的苏联老兵,才成功战翻阿塞拜疆,夺取了纳卡的控制权,而在2020年的第二次纳卡冲突中,俄罗斯对亚美尼亚的支持不复以往,这既有俄罗斯对外战略调整、战略重心逐步转向欧洲方向、对高加索山脉南部关注度不够的因素,也有帕希尼扬政府本身就是在2018年“天鹅绒革命”中登场、对俄关系不温不火、反而逐步偏向欧盟和美国的因素。
但是无论如何,随着2020年第二次纳卡冲突落败,亚美尼亚国内要求在政略上“改换门庭”的呼声日渐增高,尤其到了2022年俄罗斯发起“特别军事行动”、在乌克兰与北约“硬碰硬”之后,呼声更是一浪高过一浪。比如,2022年11月举行的集安组织峰会上,帕希尼扬就因为该组织没有对纳卡问题达成一致,而拒绝签署峰会的联合声明;2023年3月,帕希尼扬态度稍微缓和,说亚美尼亚没有退出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的打算,但又话锋一转,称集安组织“抛弃了亚美尼亚”;随后亚美尼亚的态度又转强硬,在2023年5月、2023年9月帕希尼扬两次重提退出集安组织事宜,甚至还说亚美尼亚打算“加入北约”,并在国际刑事法院的问题上与美西方协调立场,引起了俄方极大的不满。
同时,亚美尼亚还在和美国眉来眼去、暗通款曲,帕希尼扬刚上台就忙着去参加北约峰会,掺和北约军演。2022年9月,纳卡地区又发生较大冲突后,亚美尼亚第一时间把佩洛西给摇了过来,得到了一个空泛的所谓“美国要支持亚美尼亚的民主”的保证。
今年5月份,亚美尼亚又跑去掺和布林肯主持的“三方会谈”,在会谈上“甩包袱”、将纳卡地区抛弃的战略意图已经极其明显;就在阿利耶夫开火之际,亚美尼亚军队还出动一百多号人,在埃里温与八十多个美军举行“山鹰伙伴-2023”联合军演。
本轮纳卡冲突爆发时,亚美尼亚正在与美国进行联合军事演习
因此,纵观亚美尼亚帕希尼扬政府这三四年来的所作所为,其实就是一改先前亚美尼亚政府对俄罗斯一边倒的政策,试图“改换门庭”转向美西方,然而在这种“战略换马”之际,到了实操层面,变成“亲了,但没完全亲”。纳卡地区打起来之后,俄罗斯当甩手掌柜,美国拍拍屁股走人,亚美尼亚政府彻底凌乱、进退失据。
和亚美尼亚相比,阿塞拜疆领导人阿利耶夫才是真正的外交高手,尽管出于意识形态因素,与阿塞拜疆关系最好的国家必然是土耳其,但阿塞拜疆的身段却非常柔软,很好地均衡了有关各方的关系。
早在2018年亚美尼亚发生颜色革命、亲美的帕希尼扬上台后,阿塞拜疆便敏锐捕捉到了机会,立即向俄罗斯示好,表示可以考虑重新加入集安组织。同时,阿塞拜疆一直通过学界、商界甚至民间关系对俄罗斯进行政治公关,成功在俄罗斯高层发展了一批“知阿派”人士。在第三次纳卡冲突爆发后,阿军的行动均小心避开了俄军驻纳卡维和部队的阵地;在发生误击打死俄军维和人员后,阿塞拜疆更是多管齐下,抓人、道歉、赔偿一气呵成,阿塞拜疆总统阿利耶夫更是亲自打电话向普京解释。
从这些对外操作中,我们可以看出,阿塞拜疆的外交手腕非常灵活,外交身段非常柔软,在紧紧依靠一个“大哥”的基础上,还和作为利益相关方的另一个“大哥”保持良好的关系,从政略层面上来看,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根本就不是一个层次的。
二、战略层面上:亚方态势极差,几乎没有胜算
在2020年11月结束的第二次纳卡冲突中,阿塞拜疆军队经过艰苦战斗,夺下了纳卡地区东南部的苏沙、菲祖利、哈德鲁特等居民区,在俄、阿、亚三方签署的停火协议上,阿塞拜疆军队又获得了两大战略收益:
一是获得了纳卡地区北部和西部克尔巴佳、阿格达姆、拉钦三个区域的控制权;二是获得了从西部飞地纳希切万穿过亚美尼亚南部苏尼科走廊,连通阿塞拜疆本部的军事通行权。
毫无疑问,对于亚美尼亚来讲,第二次纳卡冲突的结果是灾难性的,不仅人员和装备损失异常严重,更重要的是丢掉了纳卡地区的大部分土地。根据2020年停火协议的划分情况,亚美尼亚所能控制的纳卡地区,仅仅是纳卡中部斯特潘纳克特、北部Sarsang水库为核心的一小片山地和山间小盆地。这些区域比较贫瘠,人口很少,交通不发达,缺乏自身造血能力,更不利于长期坚守,极度依赖亚美尼亚本土的支援。
而根据停火协议的规定,亚美尼亚连接纳卡地区的战略通道,只剩下位于纳卡南方的拉钦、只有一条主要道路可供联系,这条道路崎岖难行,海拔高差从800米到2000米变化不等,亚美尼亚军队能够控制的,实际上仅仅是这条道路两侧数千米的范围内而已,因此该道路也被形象地称为“拉钦走廊”,这导致亚美尼亚还没有开打,纳卡地区事实上已经陷入了战略包围的状态。
同时,由于政略上的“亲美反俄”、“摇摆不定”的倾向,亚美尼亚在冲突爆发前,实际上对纳卡地区已经有了明显的“甩包袱”思想,比如今年5月美国主持的三方会谈上,亚美尼亚就明确表示,承认纳卡地区主权属阿,这事实上已经有了一些“主权换治权”的让步。再考虑到,帕希尼扬在今年9月眼巴巴地表示亚美尼亚“也不是不可以加入北约”,而加入北约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不能允许与外国存在领土争议,亚美尼亚通过甩掉纳卡的包袱,换取进一步融入西方、乃至得到北约和欧盟的接纳,这种深层次战略考量应该是客观存在的。
亚美尼亚在纳卡地区本身战略态势就不利、自身又存在“甩包袱”的投机主义倾向,这在第三次纳卡冲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以阿塞拜疆军队的战役布局看,其从战役一开始,就分别从亚美尼亚纳卡控制区的北方、西方、南方三面同时开刀;北线阿军从克尔巴佳、阿格达姆区东西对进,作战企图是夺取亚美尼亚纳卡控制区的萨桑(Sarsang)水库,并从水库以南的三岔路口直扑斯特潘纳克特;南线阿军则从苏沙正面扑向斯特潘纳克特,最关键的则是西线,阿军直扑拉钦走廊,从背后向纳卡捅了致命的一刀,这刀一捅出去,纳卡就全成了“饺子馅”。
连接亚美尼亚和纳戈尔诺-卡拉巴赫的拉钦走廊,检查站由俄罗斯维和人员控制 图片来源:纽约时报
到了这个关头,亚美尼亚军队不仅没有展开自己的战役布局,帕希尼扬的反应竟是第一时间撇清“阿尔察赫共和国”和亚美尼亚的关系,同时严厉禁止本土亚美尼亚军队向阿军开火,等于坐视阿塞拜疆军队四面围攻纳卡。这意味着亚美尼亚事到临头,出现了极大的战略倒退,完全放弃“再试试”的努力。
阿塞拜疆军队自身优越的战略态势,加上亚美尼亚方面完全放弃治疗,让第三次纳卡冲突刚刚鸣锣开场,就已经看到结局为何了。
三、装备层面:亚方毫无准备,蜜汁操作成堆
在2020年的第二次纳卡冲突中,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军队都遭到了比较大的损失。双方在陆战中一度打得势均力敌,最后还是阿塞拜疆军队使用了从土耳其进口的TB-2型察打一体无人机、以色列的“Harpo”巡飞弹,还有自己用就便器材改装的安-2运输机,靠着这些新质战术兵器压制亚美尼亚军队的警戒雷达、防空系统后,再冲入亚美尼亚军防线大开杀戒,击毁了亚美尼亚部队大量技术兵器和重武器,阿塞拜疆军队才最终打开局面。
因此,外界在总结第二次纳卡冲突的经验教训时,普遍认为这次纳卡冲突,是无人机、巡飞弹、远程反坦克导弹等新型战术兵器首次大放异彩的冲突。冲突结束后,土耳其的TB-2无人机在全世界范围内大卖,甚至在乌克兰一度被视为抗衡俄罗斯军队的“灭俄神器”,就是这一共识的证明。
阿塞拜疆大量进口的土耳其TB-2查打一体无人机
相应的,对于无人机、巡飞弹等目标的搜索和反制,也成了各国防空军的重要研究课题,纷纷出现了许多新型装备和对抗战法,比如可对抗小型无人机的雷达,各种新一代防空系统等,包括俄罗斯就迅速推出了使用57E6M型防空导弹的“铠甲-S1M”防空系统,相比老“铠甲”,重点优化了对抗无人机、巡飞弹等轻小目标的能力。
至于阿塞拜疆,就更不用说了,在第二次纳卡冲突中“找到感觉”后,阿塞拜疆的建军重点进一步明确,即着力发展以无人机、巡飞弹、非瞄准线制导反坦克导弹、弹道导弹/远程火箭炮为代表的新质、远程打击兵器。比如,TB-2型察打一体无人机,阿塞拜疆在第二次纳卡冲突结束后便向土耳其“迅速补货”;又如在此轮纳卡冲突开始前,外界观察到阿塞拜疆军队的伊尔-76运输机多次往返于以色列和巴库之间,毫无疑问,里面运输的不是以色列制造的“Harpo”无人机,就是“长钉-NLOS”导弹或“Lora”弹道导弹,清一色的先进精打武器。
相比之下,亚美尼亚在第二次纳卡冲突失败后,却在整军备战上迟迟没有任何动作,甚至引得亚美尼亚媒体都坐不住了,出来发表文章呼吁亚美尼亚应该购买一些中国制造的察打一体无人机,好和阿塞拜疆抗衡。但亚美尼亚军队根本不为所动,却接连祭出迷之操作,比如认为应引入更多势力来制衡阿塞拜疆,可到了具体该引入哪个势力上,亚美尼亚选中的居然是印度。
为此,亚美尼亚军队花费高价,先后从印度接收了4台反炮兵雷达,又在2022年购买了四个连的“皮纳卡”火箭炮;到了2023年初,又与印度的一家公司签署协议购买84门ATAGS型155毫米自走炮。
且不说这些印度制造的装备究竟功力几何,从亚美尼亚军队的装备需求角度来看,亚美尼亚在有了第二次纳卡冲突的教训后,本该加强的是己方远程打击能力和反无人机能力建设,结果却买了一堆不知所谓的自走炮;而早在2020年的纳卡冲突中,这些亚美尼亚军队的坦克火炮,在缺乏防空掩护的情况下,被阿塞拜疆的察打一体无人机如点名一样击毁。
亚美尼亚不进行针对性的加强,反而延续路径依赖,只能说亚美尼亚真的打算把第二次纳卡冲突的坑再踩一次,双方还没开打,亚美尼亚已打算复刻上一次的悲剧了。
四、战术层面:双方势均力敌,然而回天乏术
在装备相比亚美尼亚军队已有极大优势的情况下,阿塞拜疆军队的第三次纳卡冲突,几乎完全复刻了第二次纳卡冲突后期,无人机和巡飞弹大开杀戒的场景。9月19日冲突刚开始,阿塞拜疆军队就大批量、高密度使用察打一体无人机、以色列的“Harpo”巡飞弹、“Lora”弹道导弹等装备,甚至还有“长钉”这种先进的图像制导反坦克导弹,对前期侦察已经查明的亚美尼亚军队在纳卡的炮兵阵地、地导阵地、远程警戒雷达阵地、通讯和指挥枢纽、屯兵点等发起密集的火力准备,打击战果迅速通过公关渠道放出,以此彰显阿塞拜疆军队的战斗力,以摧毁亚美尼亚军队的抵抗意志。
从阿塞拜疆军队放出的图片和视频来看,亚美尼亚军队有诸如D-20型152毫米榴弹炮、D-30型122毫米榴弹炮,甚至还有P-18型远程警戒雷达以及“道尔-M2”型防空系统,都被阿军的远程精打火力击毁。外界甚至估计,阿塞拜疆军队在头几轮精打火力突击中,就摧毁了亚美尼亚军队在纳卡地区超过70%的防空导弹和炮兵火力。尽管这一说法可能有所夸张,但阿塞拜疆军队这种精打武器开路、先压制防空系统的战术,将塑造出巨大的战场优势,接下来必然是TB-2型察打一体无人机从洞开的领空一拥而上,开始新一轮“点名”。
被阿塞拜疆无人机定点摧毁的目标
在完成多轮火力准备之后,阿塞拜疆军队的地面进攻大约从黄昏时分开始。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在前期火力准备中,亚美尼亚军队被阿军的精打武器摧毁了大量技术兵器,防空作战布势已经基本不复存在,但阿塞拜疆军队在地面进攻中居然没有占到太大便宜,经过一夜的交战后,各条战线上的阿塞拜疆军队普遍只前进数千米,距离达成当前战役目的还有很大距离。
同时在冲突结束后,双方各自清点伤亡,亚美尼亚方面自报死亡180多人,阿塞拜疆的死亡人数居然与之基本相当,意味着阿塞拜疆在火力准备占尽优势的基础上,竟在地面交战中没有形成压倒性优势,残存的亚美尼亚地面部队依然给阿塞拜疆军队造成了重大杀伤,这证明亚美尼亚陆军部队的整体战斗力,还是比阿塞拜疆技高一筹,如果真要死磕,第三次纳卡冲突并非完全没有机会。
但到了关键时刻,亚美尼亚前面在政略、战略、装备上的颟顸,一起变成杠杆反弹了回来:在政略上于美俄之间左右摇摆,想投美却没有完全投,想弃俄又不敢完全弃,把自己变成彻底无人问津的孤家寡人;在战略上不仅没有主动作为的意图,反而投机倾向和投降主义严重,忙着“甩包袱”,撇清亚美尼亚和纳卡之间的关系;在装备上更不用说,根本没有做好任何准备。
帕希尼扬政府的操作,显然会大大损害坚持战斗的亚美尼亚基层战斗人员,以及纳卡地区亚美尼亚族的抵抗决心,到了这一步,单纯在战术上的势均力敌,已无法挽回亚美尼亚在政治和战略上的巨大缺陷,对整体战局来说,并不会对结果有什么改观。因此,在俄军维和部队的斡旋下,亚美尼亚军队最后选择放下武器全身而退、返回亚美尼亚境内,也不是不可理解。
就此,第三次纳卡冲突,在持续一天后草草收场。然而对有关各方来说,新形成的均衡能否持续,阿塞拜疆尤其是背后的土耳其,对亚美尼亚是否会产生新的领土诉求,一切都尚未确定。而原本站在亚美尼亚背后的俄罗斯,其影响力是否会逐步退出南高加索,以及亚美尼亚正试图靠拢的美国,又会以何种方式加深渗透,也尚难定论。南高加索山脉的局面,也许不会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