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阳光城公司步上泰禾、蓝光发展和新力的后尘,正式宣布从深交所退市。
阳光城的退市,最痛心的应该是创始人林腾蛟,他东奔西走,抛售了几乎所有的私产,也没能挽回自己一手创立的公司。
3年前的林腾蛟可谓是风光无限,作为曾经全福建最有钱的人,公司短短几年,从市值200多亿飙升至2000多亿,直接挤进世界500强企业。
2020年,林腾蛟以170亿元的身家,名列胡润全球房地产富豪榜第119位。
不仅如此,更让人羡慕的是,在其他地产大佬忙于搞钱时,他却是最“清闲”的大佬。
据说他每天5点起床,忙于锻炼、读国学,还会在朋友圈分享《菜根谭》等国学内容,而公司则交给职业经理人管理。
业内传说,阳光城今日的局面,与林腾蛟的“不务正业”有关,也有人说,这一切都是职业经理人朱荣斌的错。
闽南人做生意一向很厉害,林腾蛟自然也有天赋。
林腾蛟出生在福建,从小受到同为福建人的陈嘉庚的故事影响,立志要当一个像陈嘉庚式的商人。
为此,高考报志愿时,林腾蛟所有的专业都填的商科,最后顺利进入对外经贸专业。
大一时,林腾蛟就展现出商业头脑,他发现学校里很多女生喜欢明星照片,却没有时间去城里买。
于是林腾蛟周末跑去卖明星照片的店铺,帮人家打扫,吆喝生意,跟老板套近乎,就是为了打听进货渠道,而且他还知道可以赊账进货。
林腾蛟不是犹豫之人,当天晚上他就抵押了自己的学生证,赊账了300张明星照片。
没想到,生意出乎意料的好,两天时间就卖完了照片,之后的一年,林腾蛟每周都去进货,本校卖完又去其他学校卖。
靠卖明星照片,林腾蛟赚来了第一个1万元。后来,有很多跟风的人也卖起了照片,大家以为他会为此伤脑筋。
没想到,他牛气地说:“我要是再卖明星照,那是真没出息了。”
想要挣更多的钱,就需要寻找能挣更多钱的生意,林腾蛟又盯上了新生意。
1989年前后,录像厅的生意火爆了起来,有时会和同学去录像厅的林腾蛟注意到这个现象。
他打听了行情,一个一百多平方米的录像厅月租200元,可以容纳80多个人,门票一人1元钱,录像带10元钱,一天可以放8场,利润空间很大。
但林腾蛟觉得要租就租个大的,这样挣的钱更多,于是他到处寻找更大的空场地。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听说华侨捐赠了一个大礼堂,平时不怎么用,由村里的老人管理,但等他赶去时,已经有人要租了。
这下怎么办?
林腾蛟再一次展现经商天赋,他说:“做生意要充分为你的合作伙伴考虑。”
他答应村里的老人,每天最早那场,可以让30个老人免费观看,村里有孩子上大学、有人家过生日,都可以免费观看。
就这样,林腾蛟顺利拿下场地,买了投影设备,还找了一个同乡的合伙人,负责录像厅白天的事务。
那段日子,他每天早上6点多起床,写上五六十张海报,到周围的村子和工厂贴海报,吸引顾客,再去上学。
放学后,就去看录像厅,晚上也在那里打地铺,录像厅的生意特别好,他赚了8万多元。
后来,他又经营过一家酒楼,因为他要求每隔2到3天就要出新菜,再加上书卷气的装修风格,酒楼的生意异常火爆。
大学毕业后,林腾蛟进入了一家进出口公司,工作很轻松,每天就是喝喝茶、看看报,但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
一个月后,他毅然辞职,将酒楼交给专人管理,自己则去了陈嘉庚的发迹之地新加坡留学。
从林腾蛟的这几桩生意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野心、不服输的人,而这既成就了他,也“毁”了他。
1995年,林腾蛟结束学业回国,那时候全国的房地产行业正处于萌芽状态,国家政策对房地产行业的倾斜显而易见。
此等良机,林腾蛟怎会错过?
他先成立了阳光控股有限公司,然后从自己相对熟悉的领域下手,开了阳光假日大酒店,后又在厦门开展了一个旧城改造项目,由此,正式开启了通往地产大佬的道路。
1997年,林腾蛟在自己的老家福建开发了他公司名下第一个住宅小区,取名阳光城。
但当时他手上的资金不够,没关系,许多的房地产老板早已给出解决办法,那就是垫资,给建筑商让出一部分利润,让他们先自己掏钱把房子建起来。
就这样一个高品质小区建成了,后面的售卖也很顺利,林腾蛟在福建房地产的名气算是打响了。
但对于动辄几亿、甚至十几亿的房地产来说,林腾蛟的钱根本不够“玩”,怎么办?
林腾蛟想的很清楚,要想有钱,只能靠融资.于是他在2002年,将上市公司“石狮新发”纳入囊中,然后完成了借壳上市。
但上市带来的融资并没有达到林腾蛟的预期,阳光城的业绩在房地产行业依旧不够亮眼。2006年,销售额只有2亿元,2009年也仅仅只达到13.4亿元。
规模打不开的原因之一是市场太小,福建已容不下林腾蛟的雄心,他需要走出去,于是他把自己的公司搬去上海,开始他全国的征程。
到了一线城市,地多了、市场大了,果然对业绩有所帮助,没多久就达到了54.52亿元。
但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与千亿的万科和百亿的碧桂园、龙湖相比,阳光城不过百亿的“小”房企,根本不值一提。
林腾蛟等不及慢慢发展了,他需要跨越式的进步,这时候他想到了找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
他找来的第一个职业经理人是有着华润置业背景的陈凯。
林老板对陈凯是相当放心,不但给了他随意竞拍某项地皮的权利,还给了他足够的资金支持。
而陈凯作为专业人士,也相当靠谱,带领公司飞速扩张。仅仅4年时间,就将公司的营业额从52.52亿元狂升到487.2亿元,阳光城进入百亿级房企。
正当公司计划进一步迈进千亿大关时,陈凯却提出辞职,有人说是他能力不够,也有人说他与老板不和,不管原因如何,他与林腾蛟缘分已尽。
公司不能一日无将,很快林腾蛟又找来了两位“猛将”,朱荣斌和吴建斌。
他们两个是林腾蛟从碧桂园“挖”来的人才,一上台,朱荣斌就立下带公司进入千亿房企的目标,后来又提出要在2020年达到3500亿的规模。
在朱荣斌与吴建斌的默契配合下,他们开始全国各地“圈地”,由原来只在一二线城市发展,改为一二三四线城市共同发展。
同时,朱荣斌不停的招兵买马,扩充人才储备。
一系列操作后,仅过了1年,阳光城进入千亿企业,第2年又到达两千亿的销售额,第3年又是一个2180亿,成为房地产十强。
林腾蛟的事业走向了巅峰,多年愿望的实现,令林腾蛟极度放松,一度成为公司最“闲”的人。
可快速“催成”的千亿房企真能保证稳定性吗?
凡事有高有低,有好有坏,高过就开始低,好过就要开始坏了。
2020年,国家出台“三道红线”政策,外加疫情3年,相当于房地产界的“大地震”,高债务的房产公司纷纷暴雷。
林腾蛟的阳光城也无法幸免。阳光城虽然发展迅猛,但也是债台高筑,据统计,14年的发展,阳光城有近3000亿的外债。
终于2021年,三季度单季阳光城的利润亏损了17.52亿元,同比下降274%,
作为第二大股东的泰康系不乐意了,对业绩报表投下两张反对票,次日股价一路下跌,阳光城的危机正式开始。
到了年底,公司的二股东泰康系坐不住了,选择撤资离场,他们折价卖掉手头所有阳光城的股份,亏损达16亿元,“割肉”离开。
这还没完,翻过年,曾经表示阳光城将是自己最后一站的朱荣斌及多名董事纷纷离职。
不过朱荣斌走得并不轻松,在职期间,他花费1亿多元买下公司股份,辞职前,他降价卖出亏了7000多万元,而他的工资只有2000多万元,不但白干,还亏了。
屋漏偏逢连夜雨,此时的阳光城信用又出现问题:
阳光城烂尾楼、拖欠工人工资、项目宣传与实际交付差距巨大、阳光城的理财产品到期不给兑付、房屋建设偷工减料、业主投诉无门等等。
这一系列问题,使阳光城的公共形象大大受损,反过来又影响了在售楼盘的销量,导致资金回笼更加困难,进一步影响债务偿还,资金链彻底崩盘。
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处于半退休状态的林腾蛟傻眼了,逼得他不得不亲自“上台”,挽救自己一手创立的公司。
如今的阳光城四面楚歌,林腾蛟的自救之路走得异常艰难。
公司出事后,林腾蛟每日坐镇上海总部,亲自把持公司大局,动用人脉和资源,拜见业内大佬。
据说,在泰康系准备撤资前,他带着公司多位高管一起前往泰康挽留,但结果不理想。
接着,林腾蛟几乎押上全部身家,他变卖了自己手头兴业银行的股份,并辞去了兴业银行董事的职位,他说:“要专注于自己企业的经营。”
对于无法按时支付的美元债,林腾蛟提出除了阳光城公司做担保外,自己个人也作为担保之一,如此才获得延期支付的应允。
其他的债务,他也同样加上了个人担保,希望让债权人和股民看到自己的与公司共存亡的决心。
但这只是一小部分负债,巨大的负债接踵而来,短期借款加非流动负债共计614亿元。
同时,还有2726.25万美元的利息,其旗下的理财产品还欠着投资者的过亿资产。
没办法,林腾蛟只能继续卖个人资产,众泰小镇股权57亿元卖出,亏损4.45亿元;
龙净环保股权也全部卖出;2017年36.7亿元收购的总股本,林腾蛟将其中的15.02%卖出,价格是17.34亿元;三木集团股权也转让出一部分。
四川宜宾、上海臻百利、佛山陈村、希尔顿酒店等20多个项目也先后变现。
除了卖卖卖,林腾蛟在节流上也不遗余力。
之前,林腾蛟在人才方面是除了名的肯花钱,据说,他的年薪曾经达到人均40万,刚毕业的年轻人都可能拿20万年薪。
但现在林腾蛟提出,从高管到员工,全部降薪,同时,在一年时间内,裁员6508人。
人均年收入为18.33万元,林腾蛟本人两年没领工资。
林腾蛟的一系列折腾,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截止2020年2月,公司偿还了450亿债务,但对于即将到期的外债来说,仍是杯水车薪。
2023年5月,阳光城债务总额为647.32亿元。同年5月5日,阳光城的股票由“阳光城”变为“ST阳光城”,公司股价开始不受控制的下滑。
8月16日,深交所对外宣布,阳光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退市。
林腾蛟的世界500强公司陨落,而他本人的债务还再继续着。
公司还未退市前,林腾蛟给员工写过一封信,名叫《严冬过尽绽春蕾》。
在信中他写道:“每一次危机都是一次压力测试。任何时候,我们做最坏的打算,做最大的努力。人必自佑,而后天佑之。”
对林腾蛟来说,他可能一直坚信这只是一次危机,等危机解除,一切就能好起来,但看目前现实情况,可能他并不能如愿。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