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国的中国使领馆正在推广一项服务,就是提醒在美国的中国公民下载“中国领事APP”,其中有一项“海外公民登记”服务,希望大家能自愿配合完成。

根据官方的介绍,这项“海外公民登记”服务,需要“根据自己在美居住地址选择驻美国使馆或对应总领馆,填写相关信息完成登记。请确保所填个人信息真实、准确、完整,所填信息将受到严格保护。中国驻美国使领馆将根据信息登记情况,有针对性地推送安全信息,为在美中国公民提供及时、有效的领事保护与协助。”



另外还特别强调了,这项服务只是为了在发生一些意外事件的时候,给大家提供对应的领事保护和服务,比如撤侨等等,对于个人信息将完全保护,不用担心泄露和他用。

这里需要科普一个知识点,那就是什么叫做“海外公民”?

全球有6000万华人,美国有500万华人,这其中只有一小部分能够称作中国的“海外公民”。

只有那些依然保留着中国国籍的海外华人,才有资格称自己是“海外公民”。

其实华人这个概念,也是到了近代才有的。民国初期响应“五族共和”的理念,梁启超首先提出了“中华民族”概念,不管你是满族还是汉族还是蒙、回、藏,都属于一个大的中华民族。而由此衍生出了“海外华人”,在东南亚一些国家也称作“华族”。

在当时所有的海外华人都是可以拥有双重国籍的。

华人们心里的祖国一直都是中国,拿其他国家的国籍不过是为了在当地生存更便利。所以不管是对辛亥革命的支持,还是后来对抗日战争的支持,海外华人都秉承着自己也是中国人的一份子,要为中国出力的爱国情怀。

一直到1955年,在印尼举行的万隆会议上,中方和印尼签订了协议,规定不再允许华人拥有双重国籍,在协议签订的20年时间里,华人可以做出选择只能保留一个国籍。

当时这么做也是为了大局着想。

因为正值革命之火在东南亚各地蔓延,让当地政府对于华人有所忌惮,而这些华人还保留着中国国籍,就是最难让人信任的一点。为了表示中国不会鼓动这些华人来干涉他国内政,也为了这些华人能够在当地不被猜忌和排挤,才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不再拥有中国国籍的海外华人,逐渐从“落叶归根”转向了“落地生根”。

新加坡就是最好的例子。新加坡建国之后,有美国记者采访李光耀,在问到中国话题时称李光耀为中国人,立即被李光耀纠正。



自此海外华人有了三种叫法:华人、华侨、华裔。

华人是统称,也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不管什么国籍,只要是华人的血统都可以这么叫。

华侨指的是侨居在海外的中国人,他们的国籍还是中国,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海外中国公民”。

华裔指的是已经加入他国国籍的华人后裔,他们的先祖来自中国,是华人的血统,但他们的国籍已经改变。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华人群体都是我们的“统战对象”。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我们的宣传口发生了很大转变,开始用“血浓于水”这样的感情牌。

因为我们需要外资来帮助中国发展经济,而华人群体就是最好的招商引资对象。我还需要先进的管理经验、技术,华人专家们也是最好的人才引进对象。

我们开始出台了各种优惠政策,比如华人们来中国投资可以有税收优惠,还可以让他们的孩子来中国读书,有专门的“华侨生联考”,让每一个华侨子女都能够在中国上大学。有点“超国民待遇”的感觉了。

确实华人们为中国的改革开放贡献了不少力量。

时过境迁,中国人出国移民的数量与日俱增,光是美国的华人群体,在近30年来就新增了几百万之多。

1980年美国华人数量还只有81.2万,如今已经增加到了500万。

全球华人数量的不断增长,也对我们的海外公民管理政策发出了巨大的挑战。

他们之中有早已融入当地的华裔,对于这一类只需要友好团结即可。还有侨居海外的华侨,他们还是中国公民,他们在海外的权益,在海外的言行,就还与中国有着关系。这里面谁是“海外孤忠”,谁是“爱国华侨”,谁更有“统战价值”,也能更好掌控。

比如之前在一些国家发生社会动乱、灾害的时候,撤侨就是在保护中国海外公民的权益。

而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通过个人信息登记来掌握华人们的动态,就可以更好地为这些海外公民提供领事服务。



看现在各个机构大力推广的势头,这项“海外公民登记”的服务将成为新时代下,海外华人们的“自我修养”了。

假以时日,也许海外华人的手机里都将装上“中国领事APP”,就像现在很多中国人的手机里装上了“反诈APP”一样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