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持续多年的中俄CR929联合客机项目,演变成中国独资的C929,双方在民航领域的深度合作,正式告一段落。平心而论,当C919落地后,CR929其实就已经变得可有可无,无论从哪方面来看,中国对俄方的需求都不迫切,为此付出的代价却很沉重,最终各走各路也还是不错的结局。有意思的是,中俄这30年来的合作项目很多,但最后能走到量产的却屈指可数。
▲C919的成功本身就是中国民航的巨大进步
90年代初苏联刚解体时,上千家原苏联军工企业陷入困境,破产倒闭比比皆是,侥幸活下来的也积极拓展国际业务,许多以前根本看不上眼的小单子,甚至都成为救命稻草。其中几家顶尖航空企业,都和当时正研发歼-10的611所有所接触,干了一些“小活”,不过受制于歼-10严格的保密机制,这种接触极其有限。相比之下,当时仍由132厂下属设计所负责的“超七”(即后来的“枭龙”),则由于外贸属性灵活很多。因此,境遇窘迫的米格设计局,很快受邀参与“超七”的完善,并提供了米格-29的发动机——RD-93,作为美国格鲁曼退出后,“超七”新的动力来源。然而,当时132厂下属设计所资源有限,无力长期支付报酬,米格设计所也不愿意自负盈亏参与“超七”,于是合作只持续很短时间就结束了。
▲“枭龙”至今依然使用俄制RD-93系列发动机
后来腾出手的611所插手“枭龙”,以一手精妙的DSI进气道设计,解决了困扰十多年的机头配重问题,原“超七”设计团队也并入611所。俄方参与“枭龙”的唯一痕迹,就是现在依然在“枭龙”上咆哮的RD-93发动机(最新版枭龙Block3搭载的是RD-93MA)。短暂地参与和直接向中国提供发动机的模式,使得外界一般不将“枭龙”视为,中国、俄罗斯、巴基斯坦三方联合研制。而90年代末的苏-30MKK,原本也有联合发展的机会(像同时期的苏-30MKI就被称为俄印联合开发),但最终却是以中国提出要求、提供资金,俄罗斯独自完成设计、生产并交付的模式完成。因此,在双方军事贸易早期,并没有真正的联合研发项目落地。
▲苏-30MKK其实没有联合发展的实质
歼-11A虽然一直被称为是国产仿制苏-27SK的作品,但其却真的是“两国联合制造”。歼-11A性能直接对标第二批苏-27SK,在设计上没有什么变化余地,国内当时主要是希望通过组装生产掌握制造技术。经过谈判后,最终达成的协议是,俄方提供机体、雷达、发动机以及核心航电,剩余部分由中国自己生产,并且可以逐年调高自产零部件比例。因此,最终出现的歼-11A技术源自俄罗斯,而且核心部件也由俄方供应,剩余部分自己生产,这基本与印度生产苏-30MKI的模式一致。虽然说缺乏双方一起设计的部分,但这其实已经是中俄在军事领域合作最深入的例子。
▲还在服役的歼-11A同时使用了中俄零部件
在这之后,中俄伊尔-76/78大单原本是个很有前景的合作项目,即使在运-20A、运油-20完成量产的今天,伊尔-76/78外购失败依然让人遗憾。这份足以帮助俄罗斯重建大型运输机产线,也能让中国提前近10年组建大型空中加油机队伍的合作协议,终止在卖家少数目光短浅的人手中,也实质性结束了中俄持续10多年的军贸热潮,属实可惜。而从那至今,两国实质性的合作项目中,比较有分量的就剩下CR929和AHL。现在前者已经不复存在,变成国内独自完成,后者恐怕也没有什么发展前景了。
▲后来中国到2016年才从乌克兰获得3架伊尔-78
这些年国内从俄罗斯购入的武器装备不少,少数是特殊情况下直接采购,比如苏-27SK/UBK、苏-35SK以及“现代”等,绝大部分是由中国出需求,俄方完成适应性改造后交付,例如“基洛”636、苏-30MKK、S-300PMU2等。虽然从理论上来说,双方具备深入合作,开发更先进装备的可能,但始终都没有成为现实。苏霍伊在21世纪初发展T-50时,曾对外邀请参与方,不少观点都认为是国内以资金换隐身技术的良机,但最终结果却是歼-20A和苏-57性能、产量的全面差距。有意思的是,俄罗斯和印度真正完成了几项装备的联合研发,比较典型的就是“布拉莫斯”系列超音速导弹。
▲俄印联合发展的“布拉莫斯”超音速导弹
归根结底,俄罗斯方面对于合作项目,更多的是将自己定性为技术输出,合作方提供资金、获得成品,几乎无法获得核心技术,其实依然是向俄方采购装备,只不过挂了一个“联合开发”的好听名头。这种方式印度可以接受,但中国无法接受,或者说不太愿意搞这种名不副实的项目。CR929和AHL依然没有脱离这个圈子,只不过当时国内在这两个领域积累实在太差,才不得不打破多年惯例,尝试从头开始联合研发。从结果来看,C919稳步推进,CR929联合俄方的意义微乎其微,再加上国际局势的变化,合作中止太正常不过。AHL目前在国内没有竞争者,但直-20的成功,已经证明了国产先进直升机的水平,再加上军方对重型直升机的需求没有那么急迫,其未来还真不看好。
▲直-20问世代表中国直升机技术的飞跃
每年全球都要诞生不少国际合作项目,涉及领域也很多,但在军事领域,全球这些年下来也就欧洲弄成了几款实质性合作装备,其他地区能成功的屈指可数。中俄在这一块的合作表现欠佳,并不是某些人的阻碍,而是两个大国的实质性军事合作,天生就存在难以逾越的困难,这个问题即使现在,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