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爱因斯坦在瑞士伯尔尼的专利局里冥思苦想相对论的时候,绝对不会想到:


一百多年以后,在遥远的中国,他的大脑成了年轻人风靡一时的情绪商品。



现在是公元2023年9月,年轻人开始在网上无脑抢购起“爱因斯坦的脑子”,五毛钱一个,月销过万。


“脑子”当然是虚拟的,并没有江浙沪卖家贴心地为你包邮上门,5毛钱巨款付完即蒸发,实际上是“转发锦鲤”2.0版本。这样不靠谱的商品爆火也不是头一回了,之前年轻人还流行过:买好运喷雾、敲电子木鱼、抢购野生蚊子……


对这股匪夷所思的热情,中年人普遍表示不理解:



现在的年轻人,真爱给自己加戏……


但年轻人的精神世界,有时就是这么扑朔迷离。


凤凰网潜伏在淘宝、小红书等多个软件的评论区暗中观察多日后,对这些奇葩消费的动机总结如下:


赛博迷信,年轻人的“破财消灾”


“敲电子木鱼,拜机甲佛祖,攒量子功德,修元宇宙真经。”


2022年底就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的这句话,精准地描述了年轻人赛博迷信的风潮。


“你还在为考试焦虑吗?不妨下单一个‘爱因斯坦的脑子’,赋予精神寄托,智商+1。”这些看似荒诞无稽的网购行为,其实是年轻人迷恋玄学的新形式,主打一个“精神胜利法”。



爱因斯坦的脑子、好运喷雾、野生蚊子……这些商品本身没有任何实质功能,却成功击中了这届年轻人对玄学蠢蠢欲动的心。买“大脑”的顾客,大多也是“明知无用而为之”,花钱图个虚假的心安,讲究的还是那个中华民族古老的理念——“心诚则灵”。


高中生小西是今年福建的考生,刚高考完的他表示自己也曾购买两份“爱因斯坦的脑子”。“在淘宝的‘猜你喜欢’上刷到,那次数学考了48分,寄希望于这种东西迷信一下。”小西对“智商税”的称呼直言不讳,“反正就五毛钱,就当破财消灾吧。”


真诚建议:考完语文再买……毕竟爱因斯坦不会中文。



等等,这么便宜真的有效果吗?——很好用,刚下单就感觉长脑子了,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被骗了。



当然,也有网友坚持不买,因为坚信没头没脑没烦恼。



无独有偶好事成双,在刚过去不久的毕业求职季,一款“好运喷雾”的虚拟商品也在互联网走红。



这样的赛博祈福成本接近于零,却能带来相同的心理效果。以往传统的祈福需要花费时间挑选吉日进庙叩拜、有缘寻到大师求签问卦,还可能需要焚香沐浴研习佛理,程序甚是繁缛。


而网络上的新式玄学,只需要几秒钟诚恳的心和不到一根冰棍儿的支出,就可以随时随地点击祈祷。只需一分钱,就能增加获得offer的可能性——小钱办大事的诱惑,谁能抵挡?


好运喷雾的评论区,显然已经成为网友们的大型赛博许愿墙。有消费者心满意足地好评道:offer目前没收到,但是打麻将赢了四百。


说到赛博祈福,不得不提起2022年底大火的电子木鱼。电子木鱼的流行,还与传统的佛教观念——“功过相抵”有关。


“扣1佛祖原谅你”“无意冒犯,厄运走开”……这些在弹幕或评论中常常出现的句子,就是“功过相抵”观念的体现。比如看到冒犯式的“地狱笑话”忍不住发笑、刷到有点缺德的恶搞短视频,人们往往心中有所顾忌,认为这是“有失功德”的行为,需要“行善积德”来相互抵消。通过简单直接的“敲木鱼”,年轻人完成了“净化心灵”的仪式,消解了心中找不到工作、得罪了女朋友、考试被挂科等诸般芥蒂。


敏感的商家会嗅到商机,灵机一动推出“代敲木鱼”的服务:功德+1,买后自动到账。这不仅是网络玩梗文化催生的商机,也是一种“现代式的修行”。


这些新式玄学产品,买的就是一个心理上的安慰和信心。就像老祖宗喜欢佩戴如意护身符、高考前要去国子监拜拜、开张大吉会放招财猫一样,图的都是一个心理暗示,让人觉得下单就冥冥之中有了菩萨的庇佑。


当失业、生育、房贷这些话题频频霸占热搜,年轻人不得不使尽浑身解数奋力生存——活已经如此荒诞,遂将心愿寄托在这些“虚无缥缈”的祝愿上。



智商税?不,是年轻人的新型社交名片


“爱因斯坦的脑子”,还有几年前的 “买蚊子”“买大象”……这些商品的共同特点是:无用、但又别有一种奇特的脑洞。


“野生纯种蚊子,下单即发货,它会顺着地址来找你,可能会迷路。”这在过去一眼“智商税”的东西,在今天,成了年轻人纷纷抢购晒社交媒体的趁手货。


被嫌弃的野生纯种蚊子的一生:身怀绝技,身世坎坷,就是到不了收货人手里。


蚊子和大象当然是不会有的,社交媒体上晒订单的网友们纷纷表示,要么是虚拟物流,要么就是收到粘衣钩这类无关的小东西。但商家和消费者都乐在其中地表演,堪称当代版“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不过网友们表示,花几毛钱找个人聊天,主要是买卖双方图个开心。摘下社交面具,在买蚊子的评论区和商家一起“发疯”,这样简单直接的社交轻松而有趣。



甚至有卖来卖去卖不出新意的年轻人决定开始:卖自己。



这类买卖就好比当年“我是秦始皇,其实我并没有死,我在西安有100吨黄金”的诈骗信息,大家明知道是假的,但在“愿者上钩”的戏谑中会心一笑、成功解压。


社牛们靠着此类诡异的消费,合理发疯。


沙雕们下单后截图发朋友圈,人设稳立不倒。


大学生买了送闺蜜、送男友,既幽默又不失边界感,是联络感情的不二之选。


如果担心“野生蚊子”找不到你,还有成本更高的“人工蚊子”,也是当之无愧的整蛊利器。


除了整蛊,这些奇怪的情绪商品还有不少安抚价值。


据澎湃新闻报道,电影《消失的她》上映带火了“骂醒恋爱脑”的服务,销量能占到整个店铺的50%。闺蜜们好言相劝,多半吃力不讨好,不如下单一份“恋爱脑劝退套餐”,维持一下友谊微妙的边界。


为什么无聊也是一门生意


事实上,早在二十多年前,就有人发现了“无聊”背后的商机。


2002年,分众传媒的CEO发现了等电梯的“无聊时间”背后的经济价值,户外广告由此诞生。随着互联网时代的迅猛发展,各大APP为争夺用户的“无聊时间”激战正酣,年轻人的闲暇时间似乎已经被双微一抖分割占领。“无聊经济”也有了新的风向。


疫情期间,无聊的人们开始捣鼓各式各样奇怪的东西。他们在短视频平台上,直播睡觉、发呆、切肥皂……“沉浸式切玉米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配药师码药拯救了强迫症的深夜emo”……这些看上去单调重复且无聊的活动,成为了年轻人逃离现实压力的小天地。


“无聊”的东西,背后贩卖的正是时代的刚需——情绪价值。


2022年底,小红书发布《2023小红书年度生活趋势》,其中一个重要趋势就是“轻解压”。千瓜数据的数据报告显示,轻解压,讲究轻量化、随手可得。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在《阅读、游历与爱情》中指出,年轻人恰好处在我国向中等发达国家迈进的历史阶段,他们的艰难是和国家同步的,这也是当代年轻人特别需要解压的原因。“他们崩溃、释放,也在崩溃和释放的过程中成长、适应。”快节奏、高密度的压力环境,也需要更加低成本、高效率的解压方式。


在“万物皆可卷”的环境下,传统的解压方式,最后往往变成新的特种兵竞赛:


看到各大平台大佬们密密麻麻的几公里打卡,正准备跑步解压的我莫名压力飙升……


大吃一顿担心破坏身材,买买买又囊中羞涩,买只蚊子总买得起吧!既不破费,又能给枯燥的生活带来一丝叛逆的乐趣。


年轻人爱买奇奇怪怪的东西,本质上是对正统的一种解构。在现实生活中,每天面对着数不胜数的说教与“规训”,要时刻保持清醒理性。于是深夜加班后,在网络世界“摘下快乐面具”,用魔法打败魔法。


每每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人们没钱买房买车,习惯性蜂拥去买口红面膜。到了21世纪20年代的今天,连口红亦是昨日黄花,口红经济成了“蚊子经济”“功德经济”“爱因斯坦虚无的大脑经济”。


无厘头的情绪价值往往是理性商业经营者忽略的领域,但却是消费者切实的情绪性需求。美国市场营销专家菲利普·科特勒曾把人们的消费行为大致分为三个阶段:量的消费阶段、质的消费阶段、感性消费阶段。在感性消费阶段,消费者购物更多是为了满足情感上的需求,或是追求理想中的自我概念。在现代社会,消费者重视“情绪价值”甚至胜过“机能价值”,要求商品能够寄托情感、展示个性。


在倍感意义感缺失的当下,带有“发疯”特质的消费行为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亚文化:看似无厘头的买单,实则是苦闷的年轻人在竭力为自己挖掘生活的乐趣。


时值2023年9月开学前夜,就读于北京某211大学的小仪,此刻正为明天的早八专业课焦头烂额。在久违的宿舍床上,她默默给自己下单一个爱因斯坦的脑子缓解开学焦虑,又给白天整蛊自己的朋友订购了几只西伯利亚的蚊子,幸福地合上眼睛。


“买东西非得有意义吗?我激情下单以后确实就没那么焦虑了,这就是意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凤凰网 (ID:ifeng-news),作者:肖奕佳,编辑:周褶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