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资质,是悬在国际高中头顶、随时会砍下来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去年8月,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开展涉境外课程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明确要求,截止到今年9月1日:培训类国际高中必须全部转型为民办普通高中资质,才能合法办学;

没有普高资质和全日制培训机构资质的「国际高中」,则立即玩完。



在下达整改的这一年里,「先开学后办证」、「许可证挂靠」等以往新学校常采用的办法,也走入了历史。
有学校关停、有学校倒闭、有学校合并。其中声最令人震惊的是,是一所投资十几亿的知名学校因没有办学资质宣布关停。
当然,也有幸运儿成功转型持牌上岸。
随着9月的到来,上海市教委日前发布了《上海市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管理办法》即将正式施行的通知,让抱有一丝幻想的人彻底死了心——
未能取得办学许可证的民办学校,一律不得开学和招生。
然而,要想拿到牌照,得经过重重门槛。
谁已经成功上岸?谁又深陷泥淖?又会有什么影响呢?在载入国际化教育史册的巨变时刻,国际高中们纷纷开始了自救。


在7月底的这份红头文件中,上海市教委明确指出:民办学校在筹设期内或者取得办学许可证但未完成法人登记的,不得以任何名义开展招生与教育教学活动。

民办学校应当按照办学许可证载明的地址、学校类型和办学内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民办学校不得以任何名义伪造、变造、买卖、出租和出借办学许可证。

这也为这些年疯狂扩招的国际学校市场,画上了休止符。



众所周知,在这十余年间,国际化学校增长迅猛。

根据数据统计,全国共有1000余所国际学校,其中广东、江苏、上海和北京的国际学校规模均超过100所。

新东方国际教育《2023年中国国际化学校调研白皮书》显示:截至2022年12月,中国内地国际化学校/国际部(含国际班)数量为1243个。

2020年受疫情影响,国际学校招生数量有所下滑,但2022年出现新的招生高潮,比疫情前(2019年)增长23%。

《2023年中国国际化学校调研白皮书》调查60所样本国际化学校招生数量。

这之中,包括正规的学校,也包括一些拿着培训资质的全日制机构,命名规则一般是「xx 学院」、「xx 教育」等。

这种机构无需校园、无需老师,只要宣传做得好,买卖人头招生就能赚得盆满钵满,逐步变成了分隔开割韭菜。

为了规范招生,一只看得见的手伸向了国际化学校。

2022年7月底,每个国际高中必填的《培训机构类「国际高中」详细情况摸排表》,并得到通知,必须在9 月 1 日前完成资质变更。



然而,培训机构资质想转型成为民办高中,并不容易。以上海为例,民办高中设备和师资要符合以下几个条件: 

必须为独立校园,校中校将无法申请民办高中;

校舍面积需要满足容纳至少1176位学生的要求,占地总面积最少46.94亩以上,学生人均使用面积需要在5平米以上;

民办高中功能教室必须配置齐全,包含:常规教室、特色教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舞蹈教室、实验室等;

功能区及活动区需设置室外操场、足球场、篮球场、图书馆、大小报告厅/剧场、医务室及食堂等;

民办高中持有教师资格证的人数需在72人以上。

第一道设备要求,就让一些实力弱或规模小的培训机构类国际高中,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比如苏州德佩斯因达不到面积要求,已于2023年6月30日停办。  

第二道持证上岗要求,一扫以往「只重教学经验和留学背景」的国际化学校师资招聘风气,教师资格证成为硬通货。

顶思和才鹿《2016-2017国际学校薪酬与教师发展报告》显示:中籍教师和外籍教师需要拥有相关教师资格证的比例分别为67%和69%。

自此,国际教育市场上涌现三股整改浪潮:

一大波实力和资源强的国际高中,将培训类办学许可证,更换为民办普通高中许可证;

已有民办普通高中许可证的国际高中,需经过新一轮年审;

凭借自己的力量无法独立转型的国际高中,开始「寻找外援」或「抱团取暖」,和已具有民办普高许可证的学校或同水平培训类学校合并,借此发挥1+1>2的资源优势。如:

上海融育、诺思兰顿并入上海诺美学校;

上海中华-玮希学校北美项目并入上海北美学校;

领科教育北京校区并入北京市海淀区青苗学校;

西交英澳国际高中A-Level项目并入苏州诺德学校;

深圳汉开数理高中和深圳中宏国际书院合开汉开·中宏国际书院等。

但转型为民办普通高中,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这一轮的改革,与10年前有些异曲同工之处。

2009年,国际课程班在上海发展势头很猛,到2013年,全市15个区县有33所中学自发开设了国际课程班,引入课程多达18种。

当年5月,上海「37号文件」叫停了国际课程的野蛮生长态势。

2014年4月,市教委批准了21所学校作为「国际课程试点」学校,包含10所公办、10所民办和1所中外合作办学,对21所的中外融合课程方案、课程计划及教材、招生细则等均进行了规范。

2023年21所里民办学校的招生计划

如今,面对全国范围面向开设国际课程学校的新一轮改革,上海21 所成为了典范。

通俗来讲,这一轮改革就是将各类国际学校划归到「民办普通高中」这个类目下,同时:

一是履行作为民办普通高中的责任,其中包括开设国家普通高中课程;  

二是国际课程是否可以继续开还有待进一步落实,申请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一种出路。

此外,5月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公布的《2023年上海市高中招生学校名单》,成功转型为民办普通高中的国际化学校皆在名单之列。

在这些274所学校中,开设国际课程的高中共52所,除去21所,资质完备的民办国际学校一共31所。



名单公布后不久,陆续也有部分不在名单内的国际化学校,宣布拿到民办普通高中资质,比如杨浦双语、美高双语、民办中芯、宏润博源等。

多个校区的集团校如耀华,资质也可放心。这些均可在「上海民办教育网」查询。

民办教育机构信息公开网,一键可查学校资质



正如之前所说,培训机构类国际高中转型为民办普通高中,不仅仅是换个牌照的事。

第一步,是不是需要和21所一样,实施「双轨制」,即普高课程和国际课程同步开设?

比如上海安生学校和美达菲学校均官宣「开设普高班」。

21所的两条腿走路,给后来者打了个样。

但对于国际学校来说,本土和国际课程的融合,一定程度上也对学校的师资和招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上海21所国际课程班均要求开设本土课程

一方面,在国际课程外,学校需配备能开设国内中高考路线的师资队伍。这无形中增加了运营成本。

另一方面,国际高中的招生或将「中考成绩」纳入必选项。

目前,关于是否一定要中考,答案是不一定。

第二步,除了转型外,学校还可以寻求国外学校合作,进行中外合作办学。

中外合作办学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目前国内屈指可数,包括上海七宝德怀特高级中学、福建漳州立人斯特学校、北京王府学校、阳光情学校和爱迪学校。

另一种是中外合作项目,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范围内有300多个普高阶段中外合作项目。今年4-5月,广东省批准了7个普通高中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且大部分是公办学校合作项目。


5月12日,江苏省政府发布《关于做好2023年苏州市区各类高级中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将2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纳入中考,实行单独报名,加试外语专项,统一录取,一经录取不得转入普高班。  

由上可见,不管是以何种形式拿到牌照后,都会带来三个影响:

一是招生规模 招生需经过当地教育部门批准,且名额有限,不能像现在这样,想招多少招多少,不能超额招生。

二是课程设置 国际课程是否有门否开设普高课程?是否都要参与会考课程?比例如何?

三是招生要求 是否要需要经过中考?是否有自主招生名额?招生时间是否与普高一致?

从资质开始,这些都是在接下来的十年里,一步步会明确下来的方向,这也是对大多数人更有影响的部分。

对我们来说,见证了国际化教育疯狂割韭菜之时,在看得见的手推动下,国际化学校纷纷坐上有轨的火车,正朝着一个明确方向前进。

设定好的方向,有好处,自然也有硬币的另一面。

在下一个十年,这是摆在每所国际化学校面前的最难的一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