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的年轻人是在父母和学校的高要求下成长起来的。常年的规训,会形成一种强烈的自我暗示:我还不够好


这样的心理被称为“冒名顶替综合征”。年轻的人们无法认可自己,认为自己冒名顶替,获得了不属于自己的成绩。内心被不配得感占据,年轻人的心志会被耗损掉。


我不配


升职本是好事,却让薛丽惶恐。她感觉自己名不副实,觉得是在欺骗大家。


升职聚餐上,面对朋友的祝贺,薛丽并不雀跃。朋友觉察到她反常的情绪,问及原因,她展现出强烈的不配得感:“我其实没有那么厉害,身边的人比我优秀且有资历的多了,只是运气好才在项目上做得比较出色。”


在朋友眼中,薛丽自学生时期就用功努力,能力过人,进入职场后升职是情理之中的事。但朋友也知晓薛丽的性格,知道薛丽不是在“凡尔赛”,而是真心觉得自己还不够好。


时下,不配得感正在年轻人中泛滥。“我还不够好”成为许多人内心强力的自我暗示。中国新一代的年轻人,在应试教育的攀爬中成长。在成长过程中,他们往往被用来与同龄人比较、竞争,很多人因此形成了习惯,不敢相信自己足够优秀。


面对夸奖时,比起借此认可自己,薛丽更习惯于暗示自己“我不够好”,“我没有他人想的那么好”。因此,夸奖和升职让她倍感压力,她不相信真实的自己有能力胜任新职位,也担心别人发现她力有不逮。


薛丽的情况,很多人感同身受。


在不配得感的围剿中,奥利弗从业务员晋升为科长9个月后,仍旧感到恐慌。


对他来说,升职后一切都变了。怕满足不了他人的期待,压力令他食欲不振,睡眠差,一直惶惑不安。他36岁了,也想过辞职不干,但更担心家人的怀疑:“妻子和母亲怎么看我?她们会对我失望的。”


连续失眠四个晚上后,奥利弗开始为第二天要会见客户感到紧张。他害怕露怯,紧张到胃部痉挛,在床上辗转反侧。安静的夜晚,窗外汽车驶过的声音对他来说异常聒噪。


在同事眼中,奥利弗工作态度认真,有同理心,重视与每个人友好相处,同事对他评价很高。在工作中他会得到老板的称赞,但是奥利弗时刻怀疑这些夸奖,认为是他人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不该获得这些认可。因此,得到的表扬越多,他就越觉得恐惧、亏欠。


奥利弗坚信,获得晋升并非基于自己的能力,而是因为他平时为人比较受欢迎,靠假象顶替了一些更为优秀的同事的位置。为了不让上司和下属失望,他对自我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要求也日益严苛,最后不堪重负。


心理学上,这种情况被称为“冒名顶替综合征”。有冒名顶替综合征的人,总认为成功跟自己的能力关系不大,而是属于偶然,赞赏和褒奖不会使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只会让他们觉得德不配位。


上世纪70年代末,心理咨询师Pauline R. Clance和Suzanne A. Imes发现并命名了“冒名顶替综合征”。有“冒名顶替综合征”的人,也称自我能力否定倾向者。成功初期,许多人有过这样的感觉:自己不配获得成功,恐惧某一天自己的无能会被别人发现。但出于羞耻,他们会隐藏这些想法。有此心理问题的男女比例相当。


冒名顶替综合征是一种心理现象,大约有70%的人有不同程度的行为表现。它并不具备医学上的疾病特征,但在特定情况下,会引起诸如抑郁或恐惧障碍之类的心理困扰,造成相当大的精神内耗。


1989年,27岁的朱迪·福斯特凭借《沉默的羔羊》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奖。她本人对此难以置信,谈及此事,她认为这只是个令人遗憾的误会,在她看来,梅丽尔·斯特里普比她更有资格获奖。这不是单纯的谦虚,确确实实是她真实的感受。在几百万粉丝和评委眼中,朱迪·福斯特自有她获奖的理由,她本人却更相信自己内心“扭曲”的形象——我不配。


图 | 电影《沉默的羔羊》朱迪·福斯特角色剧照


马拉也有着“冒名顶替综合征”,日常生活被不配得感所负累。作为编辑部助理,马拉工作两年来,别人三天能完成的项目,她往往要花两周时间,时常加班至深夜。她十分在意这件事:“我对此事一窍不通,为了不犯愚蠢的错误,我得先吃力地把所有内容都阅读和学习一遍。如果别人知道我的无能,或许我早就被解雇了。”


马拉属于完美主义者,这类人对自己相当苛刻,如果一个工作完成得很低效,完美主义者就感觉自己是在自欺欺人。


部门的同事认为她抗压能力强,有才华,马拉却不认同这些夸赞,认为自己只是在做做样子。提交工作成果一个小时后,领导对她做的演示文稿表示称赞,马拉深深舒了口气,紧接着她就感觉别扭和难受,甚至有种羞耻感。她深信自己没资格获得认可,因为她为了完成一项工作花了比别人多太多的时间,耗费过多精力。


马拉认为只有不额外花力气就能掌握知识,成功唾手可得,才算聪明和能干,一旦不能马上理解某事,而是花时间研究,她便觉得自己无能。


拥有10多年心理治疗经验的米夏艾拉·穆逖兮在作品《冒名顶替综合征》中指出,冒名顶替综合征让人看不到真实的自己,一旦获得成功,就会觉得一定是哪里搞错了,甚至觉得自己在鱼目混珠,欺骗他人。


她指出,有冒名顶替综合征的人,内心都藏着一面哈哈镜,透过这面镜子看不到真实的自己,因而总会对自己的成功做出与外界不同的解释。评估自己时,因为对着一面凹凸不平的哈哈镜,看到的是扭曲、可笑、渺小且无足轻重的形象。


不配得感酝酿压力


不配得感的危险,在于其酝酿的压力。冒名顶替者的人生故事千差万别,在追索一些成因的蛛丝马迹时,米夏艾拉·穆逖发现,他们共同特点是孩童时期过于苛求自己,对自己扮演的角色感觉不适。


奥利弗4岁的时候父亲离家出走。如今36岁,他还记得母亲躺在床上放声大哭,上气不接下气的情景,这个画面让他感到无助和失措。那时他恐惧母亲也会离他而去,担心母亲会因哀痛而死。


自此以后,奥利弗耗尽心力为了母亲高兴。“当母亲以我为骄傲时,我就感觉很好,让她幸福快乐变成我人生的全部。”他非常担心自己会让母亲失望,失去母亲的恐惧埋藏在内心深处,这让他对自己的要求更加严苛。


童年烙印延伸到今天,面对母亲、妻子、老板,奥利弗最怕让他们失望。他试图在他们面前扮演一个伟大的角色,为了适应这个角色,他通过内心的哈哈镜,为自己“拗了个造型”。这个造型怎么看都充满缺陷和弱点,难以感受到成功的价值感,几乎会完全屏蔽掉外界的正向反馈。


如今奥利弗作为公司人事部门的领导,他认为不能回答员工的每一个问题,就意味着失败。有一次主持员工大会,他不熟悉流程,又不想暴露自己的无知,便不去咨询人,不寻求支持。头天夜晚他难以入睡,想象自己会在大会上遭遇怎样的灾难。


最后他顺利完成了大会的主持工作,所有人都过来向他表示赞赏和感谢。他却为自己没有更好地准备而生气,觉得自己是个骗子,不配得到赞赏。想到两周后他将再次主持一个研讨会,他觉得恶心。


于是,新一轮的恶性循环开始。


自小聪慧的孩子,也有可能通过另一种方式,习得不配得感。


马拉家庭和美,童年幸福。父母认可她是聪明的孩子,有一次母亲为姐姐辅导作业,母亲问姐姐7乘4等于几,马拉立即给出正确答案。母亲对此惊讶万分。她上小学前就学会了阅读,早已掌握了乘法口诀。


于是马拉得出这样的结论:我有点特别,能让父母高兴,聪明人无需努力,知识就能信手拈来。


读高中时,马拉开始感受挫折。高中的学习难度远比小学和初中大,她学习变得很吃力,她开始自我怀疑,认为父母曾经对她的夸赞言过其实。


聪明人无需付出任何努力——马拉自小形成的这个错误认知延续到今天。为了继续在父母面前维持天资聪慧的形象,她隐藏自己的感受,更加刻苦读书。


当一个人试图完成一次不适合的角色扮演时,内心的镜子就变成了哈哈镜,滋生出这样一种信念:只有满足别人的期待,我才算是个有价值的人。


尽管她的成绩总是良好甚至优异,马拉却认为自己像个骗子,靠苦读伪装出聪慧的表象,不配得到那么多赞誉。“我根本不像他们以为的那么聪明,这世上比我更聪明、更成功的人很多,考上大学与其说是靠头脑,不如说是靠运气。”马拉说。


如今在工作中,她时常付出比别人高数倍的努力,几近取悦式地满足领导期望。


面对心理咨询师,她说:“我似乎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出路,想摆脱这种无能的感觉,可不管怎样努力,发现自己还是会回到恐惧和过去的想法中,好像在原地转圈。”


正视它,改变它


感觉自己德不配位,每个取得成就的人几乎都会有过这样的念头,持续的时间因人而异。正确地对待这种感受,才能避免进入冒名顶替综合征的恶性循环中。


只要内心还持有“我不够好”的基本信念,迟早还会迷失在内心的哈哈镜迷宫里。


敞开心扉,与人交流,是走出冒名顶替综合征的重要方式。马拉曾约一位平时要好的同事在河边见面,她把双脚浸在河水里轻轻摆动,目光注视着河面漾起的一圈圈涟漪。是否应该遵循心理咨询师的话,把情况跟同事说出来,她内心正犹豫不定。


“我不能确定自己在工作上是否真的舒心,过重的任务使我身心紧张,我担心自己会彻底失败。”她终于开了口。同事十分不理解,吃惊地盯着她,“你?你是那么一个信心十足的人,我有时很羡慕你,你将每件事都处理得那么好。”


两人的谈话继续进行,马拉这才知道,原来在同事眼里自己竟然是个“了不起”的人。她感觉面部开始发烫,心突突地跳,因为此刻她终于袒露了心扉,也因朋友的看法而开心。


赏识自己的长处对一些人而言并不容易。改变感知习惯需要时间和定期训练,米夏艾拉·穆逖建议,可以只想自己的长处,记在纸上,保持一周,训练一种积极感知。这种带有仪式感的记录,能摆正一些自我扭曲的形象。


马拉认真完成心理咨询师交给她的任务。她尝试着做出改变。得知自己获得推荐将得到一个管理岗,马拉答应了,离开领导办公室时她脑子里乱哄哄的,但她觉得自己目前的状态完全可以胜任。


奥利弗曾对心理咨询师倾诉:“我真的在努力寻找自己的长处,也记下了一些事,可每当我找到一些积极的内容,就会同时想到更多消极的事情。”


心理咨询师回答他:“你内心的批判者特别能干。”人内心的批判者如影随形。当你犯错了,他会说,你怎么那么笨。即使获得成功,内心的批判者也不会满意,他会说,你本来可以做得更好。


大脑如同奔腾不息的河流,无法停止思考,但可以将消极思考转变成积极思考。米夏艾拉·穆逖给出的练习方法是,设置一个闹钟,每十五分钟响一次,每当闹铃响起,注意一下自己此刻在想什么。如果想的尽是消极的事情,需要立即转变。


图 | 相关书籍目录


关爱自我,了解自身的能力极限,才有机会脱离冒名顶替综合征的恶性循环。


经过心理咨询,奥利弗决定辞职。他并非觉得自己无法胜任目前的工作,只是在追溯自己的过往时,发觉现在的人生不是他想要的,他想继续去读书,成为教师。妻子惊讶于他的决定,也对他感到失望。


她看着丈夫在前一段时间自信不少,恐惧消减了很多,但得知丈夫决定辞职,她怕丈夫的情况恶化。


奥利弗和妻子说,是因为:“做老师的话,我也会有更多时间照顾家庭,我们可以生个孩子。”他坦承,之前他不要孩子,是因为担心自己会是失败的父亲,无法给他快乐的童年。


现在奥利弗相信,他已经准备好成为一个好父亲。妻子被他的话打动,觉得他凭借聪明和心思细腻一定能做个称职的教师,同样也可以做个好父亲。“我喜欢面前的这个崭新的奥利弗,喜欢他的计划。”妻子倾过身去亲吻了一下奥利弗的鼻尖。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真实故事计划Pro(ID:zhenshigushi3),作者:吴寻,编辑:温丽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