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市经济,目前在香港成为了热门话题。

这是一场由港府牵头的“经济复苏”活动,最早是在8月13日由“财神爷”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提出:“香港夜市要搞活搞旺”。8月20日,特首李家超出席2023年《施政报告》地区咨询会的时候,又提到了“夜市经济”。

“短期方面,特别要“搞活夜市”,达致经济效益,政府会积极推动相关活动……”

香港,作为亚洲金融中心,最具有烟火气的不夜城,真的缺少“夜市经济”吗?是什么原因让港府的最高官员们多次提到这个词呢?

首先,香港从不缺少“夜市经济”。

在香港旅游业有一句话,叫做“香港的绚烂从夜晚开始”。

幻彩咏香江,讲得是高楼林立,霓虹如昼的维港,这里每晚8点上演灯光秀,港口人头攒动,江上游船穿梭。

铜锣湾不夜天,从50年代开始就是香港夜生活的主场,数不清的夜总会风流场,购物中心和小吃街。

还有网红打卡点兰桂坊,新型酒吧夜店的集合地,部分夜店在周末更是通宵营业,各国的美女帅哥在此出没,让你只觉春宵苦短。

另外白天繁忙的写字楼,到晚上也有许多楼上酒吧开门营业,你可以一边在城市上空品尝美味的鸡尾酒,一边眺望港岛的万家灯火。



那既然香港不缺少夜生活,为什么港府现在开始提要振兴“夜市经济”呢?

仔细看了港府领导们的讲话,发现他们希望搞的夜市,是更便宜的那种。也就是街头巷尾的大排档,推车卖牛丸鱼蛋的小商贩。

在今年6月,香港其实已经搞过类似的活动,叫做“开心香港”,先后在会展中心、沙田公园以及观塘海滨等区域搞了夜市,有小吃美食、节目表演、儿童游戏区。

这是港府在疫情之后,为了快速恢复经济而出台的短期政策。

现在香港还流行一个词,叫做“港人北上”。越来越多的香港人因为本港的消费太高,纷纷北上深圳、珠海、中山等广东城市进行消费。

自内地与香港正式通关后,每逢假日或周末有不少港人都会北上吃喝玩乐,根据入境处最新数字,7月份港人北上的人数超过468万,与6月相比足足多出21万人,人均消费约860元,港人于内地的消费额一个月就有40亿港元。



港府一看这亏大了呀,号称不夜城和购物天堂的香港,现在怎么自己人都不再本土消费,要去给人家送钱了呢?

最大的原因当然是两地的物价,香港是全球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随便吃个快餐都差不多要60元,深圳的话30元就能搞定。再加上服务业、其他商品的价格也比香港低,就算算上来回的车票,去深圳消费都比在香港便宜。

兰桂坊的酒吧和铜锣湾的夜总会虽然多,但价格是越来越高,平民百姓已经消费不起了。而且铜锣湾的夜总会也已经走向萧条,越来越不风流了。相比起澳门的夜总会性价比差太多,也难怪“飞虎出征”了。

当年的“马照跑,舞照跳”,只剩下了“马照跑”。

物价当然不是港府可以立即改变的,香港的物价高很大程度是因为房租高,这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

而且今年深圳还有许多政策变化。比如对“夜市经济”进行了松绑,允许小商小贩们引车卖浆了,夜生活的成本也再度下降。

或许是这一点让港府找到了灵感,既然大家是因为物价贵而北上消费,那咱们也搞个“消费降级”,支持更便宜的“夜市经济”不就行了?

当然这肯定是短期政策,主要还是疫情结束之后香港的餐饮业和夜间档的生意迟迟未能恢复。

长期来看,香港要复苏经济肯定不能只靠“夜市”,毕竟香港是中国唯一的国际金融中心,繁荣稳定靠的是与国际接轨,大量的资本流入流出,靠的是法治、自由的营商环境,光靠晚上多卖几碗鱼蛋,能顶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