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你站在超市货架前方,这里的灯光都被控制在最佳色温范围内,好让谷饲牛肉、有机蔬菜、应季水果显现出恰到好处的油亮。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大多不会对此感到陌生,在这种氛围的鼓动下,谁不曾有过几次豪掷千金的时刻?
营销话术告诉我们,这些琳琅满目的商品本就该是如此诱人:牛、羊来自山清水秀的地方,享受过你我都不曾拥有的田园牧歌式生活;每一颗瓜果都是农夫的“得意之作”,被泉水浇灌,沐浴在8小时自然光照下。商家为城里人打造出世外桃源般的农场图景,让“美好生活”变成农产品的附加价格。
杰里米·克拉克森行走在伦敦市中心的高级超市时想必也被此类场景打动过。这位主持了多年汽车节目的“BBC名嘴”脑门一热,决定亲自运营上千亩农场。事实是,务农生活不像农产品海报上描绘的那般惬意,农业生产的复杂程度更是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如今,科技在农业方面的应用已经为现代人带来了前人难以预料的生产效率,但农业生产仍有许多难以被技术改变的先决条件:变幻莫测的天气、随处可见的污染和突然袭击的虫害都牢牢牵制着我们脚下的土地。
所以,克拉克森尽管拥有一台兰博基尼拖拉机、先进的耕地设备和专业的外援团队,也无法与自然的力量抗衡。在纪录片《克拉克森的农场》第一季的末尾,全年净赚144英镑的现实给了这位新任农场主当头一棒。
然而,在越挫越勇的克拉克森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人类因无法彻底征服自然,退而求其次生出与自然达成大和谐的终极渴望。这种渴望从何而来?
纪录片《克拉克森的农场》剧照。
性本爱丘山?
人类发展的进程中曾朝着城市高歌猛进,在终于占领这里之后,为什么又开始向往田园生活?《花园里的机器》一书曾给出过答案:“大众企图从复杂的文明中摆脱出来,从世故向纯真迁移,以获得乡野风光所表现的幸福美好。有理由相信,这只是我们逃避现实的途径之一。”
于是,“生态农场”“生态果园”等概念层出不穷,仿佛只要给那些与农业相关的词语加上一个前缀——“生态”,它们就具备了成为下一个“财富密码”的潜质,进可成为观光采摘胜地展现乡村风情,退可倾销天价农产品提高经济效益。
不光“生态”“有机”等概念经年不衰,“久在樊笼里”的城市中产也正经历着一场农耕基因的觉醒。越来越多的人沉迷于在自家阳台上打造无土化种植基地,滴水泵、保温罩、LED生长灯等设备一应俱全。
均价上千万元的别墅区内,少部分人已经领先时代一步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开心农场”,有机番茄和球生菜取代了花园里因水土不服而遭受灭顶之灾的观赏植物。另一边,养宠爱好者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常见的家养宠物,决定成为“快乐的农场主”。彼时还在埋头钻研生骨肉喂养比例的人们扎堆交流起芦花鸡养殖心得。从如何人工孵化受精蛋到如何实现“鸡蛋自由”,人们恨不得让其中的每一步都凝聚着自己的生活智慧、理性思考乃至情感投射。
城市生活的节奏步步紧逼,“一番心血付诸东流”的事件屡见不鲜。自然却始终如一地坚持着最朴素有力的真理:只要耕耘,就有收获。我们从种植与收获中体会到植物的生命力,感受到动物的灵性,对自然万物的存在与蓬勃生长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当克拉克森手捧自己的杰作“迷你土豆”时,他大喊:“我终于种出东西了!”谁能不被这种快乐所感染?
纪录片《克拉克森的农场》剧照。
“生灵共建”:未来农场的理想模样?
尽管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像克拉克森这样“失败”的农场主,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农业极大地受益于现代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少的农业用地养活了更多的城镇人口,才让人有余力关注食物的品质优劣,追逐惬意的田园生活,不断地从科技、伦理、艺术等视角探索我们该如何与自然达成进一步的和谐。我们从未放弃追问:未来该走向何方?
Hyundai Blue Prize Art+Tech的获奖者李峥与陈江虹策划的展览“动物农场模拟器”为农场的未来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方向。这个专门面向中国青年策展人的奖项由现代汽车集团及现代汽车文化中心创立于2017年,以人类进步和创新为目标,强调对艺术与科技进行探索。
在该奖项2023年度主题“去中心化的世界重塑”的框架下,李峥与陈江虹将一家来自未来的农场搬进了位于北京798艺术区的现代汽车文化中心,她们设想了一个发生在未来的故事:“人类中心主义”已成过去,世界正式从“人类世”迈入了“有灵世”。我们不断反思人与自然、人与世间万物的关系。因此,人类与其他物种之间将不再对立,而是探索出一种新的相处模式,在理解、尊重的前提下共同协作、互惠共生、共存共荣……
李峥与陈江虹认为,“农场本身就是一个小的生态单元,有限的空间内包含着相对完整的组织形式,可以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生活在这里的动物也不是动物园里仅供观赏的物种,它们是实实在在的、可以跟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密切联系的”。以此思路延伸开来,整个展览被划分为四个单元:农场车间、农场实验室、农场放映厅、农场合作社。
或许,“生灵共建”只是人类对于未来农场的美好愿景
在农场车间单元中,凹凸现实工作室呈现的一组名为《生态贝果》(2021)的作品试图通过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帮助我们理解人类在未来的角色。人类的活动和扩张使得自然生态急剧恶化,其中,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是眼下最紧迫的环境挑战之一,而我们的饮食习惯和农业系统正是导致这种局面的主要因素。对此现象,人类可以采取的回应措施是“吃掉它们!”——我们需要通过食用入侵物种以减少食品产业对生物多样性的负面影响,进而达到一种生态平衡。
生态贝果ECONUT,凹凸现实alterR,3D打印模型、视频, 2021。(图/现代汽车文化中心,凹凸现实alterR )
在另一件名为《互惠自然》(2020)的作品中,保拉·乌拉吉·埃斯卡洛纳则为未来的时尚产业提供了思路。艺术家认为,真菌是地球上最神奇的生物,有着丰富而绝妙的颜色、形状和种类,尽管它的生长过程是复杂的,但它具有无限的可能性。这项研究的目的是探索是否有可能在纺织品上种植不同种类的蘑菇,由它们“生长”出一件服装。只不过,策展人和展厅工作人员需要持续监测周遭环境的湿度并随时观察蘑菇的长势。
互惠自然MUTUALIST NATURE, Paula Ulargui Escalona, 混合媒介, 2020。(图/现代汽车文化中心,Paula Ulargui Escalona)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展品《实用宠物》(2003)来自农场实验室单元。这件创作于20年前的作品源于艺术家埃利奥·卡卡瓦莱的大胆构想:在并不十分遥远的未来,人们在出生后不久将得到一只带有他们自身DNA的小猪。这头猪将作为人类的“器官银行”,是对于人类生命的一种保障。在这个构想中,小猪们都将拥有一台为猪专用的低分辨率电视;人在猪面前吸烟时,一种烟雾过滤装置能使它们免受二手烟的影响。人道主义关怀看似无处不在,然而细想起来,即便受宠如这些小猪,也无法避免生来就被作为“器官银行”的命运。
实用宠物UTILITY PET,埃利奥·卡卡瓦莱, 综合材料, 2003。(图/现代汽车文化中心,埃利奥·卡卡瓦莱 )
或许,“生灵共建”只是人类对于未来农场的美好愿景,是长期以来居于高位的我们对世间万物的尝试性接纳,若要真正实现它,还有更长的路要走。“人类真的在地球生态环境中占据着绝对的、不容置疑的地位吗?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用与从前不同的眼光去看待与我们共存的其他物种,‘去中心化’不应该只是一个口号。”陈江虹说:“在选择展品时,我和搭档首先考虑到的是作品与展览主题的契合程度,还要考虑它们背后所包含的思辨性以及是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这关系到整个展览在形式之外,能否真正引发观众的思考。”
李峥告诉《新周刊》记者:“2022年我们与艺术家沟通的时候,才发现他当年的大胆构想竟然已经成为了现实。观众可以看到作品背后的电视屏幕上播放的内容就是这个故事的现实版。一头经基因改造的猪的心脏被移植给心脏衰竭的病人,虽然这个病人最后仅仅存活了两个月的时间,但这项技术的确已经投入实践了。我们至此才发现,许多在前期看来仅仅是实验性的设想,甚至于它的出发点其实是对伦理纲常的挑战,但这些假设有朝一日可能真的会成为我们的日常生活。”
“动物农场模拟器”塑造了一个被天马行空的想象占据的场域,然而其中穿插的真实却时刻提醒着我们:要谨慎,因为任何一种想象都可能成为现实!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生活方式研究院 (ID:neweeklylifestyle),作者:Aria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