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前段时间,俄军公布了AK-12的最新改进型号,结合俄乌战场上的实战经验,这种新的AK-12改动的地方很多,除了对外形上的修改,还对内部结构做出了调整,其中一个改动就是取消了原来的两发点射,只剩下单发和全自动功能。



▲新的AK-12取消了两发点射

在之前的文章里,军武菌也见到过一些人提问,为什么我军最新的191步枪没有三连发或者二连发的点射功能呢?这是不是属于一个缺点?说实话,这个问题解释起来相当复杂,军武菌之前也没有专门回应过。正好借这个机会,军武菌就来给大家讲讲,为什么有些步枪要设计点射模式。



▲191步枪和此前的国产步枪都没有三发点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陆军总结了战场上步兵轻武器在实战中的使用情况,发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问题:有相当一部分步枪手表示,自己在战斗中通常都是一枪不发,在那些位置靠近机枪手的步枪手之中,这个问题就更加严重。



▲美军在二战中高度依赖自动武器

由于自动武器的广泛运用,半自动步枪的火力显得过于贫弱,这些士兵普遍认为自己打出去的子弹很难命中敌人,还不如让旁边的机枪手解决。但对于使用冲锋枪和轻、重机枪的射速,则完全没有这种问题,这些射手在战斗中普遍拥有强烈的开火欲望。



▲M16虽然存在很多问题,但在实战中的表现非常优秀

基于这一结论,在越南战争中,美军开始广泛装备具备全自动射击功能的M14和M16步枪。当然,M14步枪的后坐力难以控制,并不适合连发射击,但M16步枪的火力凶猛,在实战中表现出了巨大优势,顺理成章的成为了美军的下一代步枪。

但问题在于,M16步枪弹匣容量仅有20发,只需要几个短点射就会打空一个弹匣,士兵的火力持续性大大下降。在战场上,很多新兵紧张的时候就会扣死扳机,把20发子弹全部打光。因此在美军着手对M16的问题进行改进时,就有一批美军的高层军官提出:能不能给M16设计一种限制装置,能够阻止缺乏经验的使用者很快打光子弹呢?

就是在这样的设计思想指导下,M16A2诞生了。



▲M16A2在设计上存在严重的缺陷

作为对M16A1的全方面改进,M16A2有很多不错的设计得到了认可,但在“节省子弹”的思路指导下,美军直接取消了M16A2的全自动射击模式,而是用强制控制的3发点射将其取代,这也是世界上第一种大规模列装的,用点射功能取代了全自动射击模式的步枪。

在M16A2之后,还有很多步枪、冲锋枪都设计了三发点射功能,但真正取消全自动的射击则非常罕见。对于M16A2,以及后续的M16A4、M4的点射功能,大部分人是深恶痛绝的。而那些同时具备点射和全自动功能的步枪,则似乎更受欢迎一些。



▲印度的INSAS也是只能三发点射的烂枪之一

似乎有不少人认为,三发点射本身是没问题的,确实能防止浪费子弹,提高命中率,只是用错了地方而已。但事实上,单纯从武器性能出发,三发点射既不能提高武器的命中率,也不能防止射手浪费子弹,这些想法仅仅是没摸过枪的人在一厢情愿而已。

正好,军武菌手边有一份由美国陆军提交,美国国防技术信息中心(DTIC)公布的报告《M16A2步枪特点分析及改进建议》。让我们来看看,M16A2的用户是如何评价三发点射的效果的。



在这方面报告中,美国陆军对M16A2的点射功能评价相当低,首先从概念上,报告就否认了点射模式的实用性,认为这种射击模式既没有半自动射击的精准,也失去了全自动射击的压制能力。

更重要的是,对于提高武器的命中率,三发点射完全没有任何帮助。很多人或许会想当然的认为,连发射击时子弹的落点一定是不停向上跳动的,但在实战中,这种现象并不存在。通过正确的据枪动作和肌肉记忆,射手可以将枪口的跳动控制在一个大致的范围内,类似游戏里的“压枪”。



▲“在有限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三发点射可能不是最佳的点射数量。在大多数用两脚架支撑的固定射击时,进行5到10发的点射,第三发会到达散布的边缘,随后的几发将回到围绕初始瞄准点的较小的散布规模。因此对目标进行5到6发的点射,可能会增加命中概率,而不是两次3发点射……”

但这种现实中的“压枪”是有条件的,后坐力的传导、人的肉体做出反应,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在此期间,枪口就会不受控的向上跳动——对于绝大多数步枪来说,这个时间刚好足够打出2~3发子弹。也就是说,2~3发的点射刚好会让射出去的子弹偏离目标最远!



▲使用M16A1进行5发点射时的散布其中大弹孔为后两发子弹的弹着点可见第4发子弹开始上跳会更加可控

这可不是军武菌在胡说,在这份报告中,美国陆军的测试也显示了相似的结果。在绝大多数情况下,5~6发的短点射是杀伤效率最高的,能够让一半的子弹命中瞄准点的附近,而两次3发点射只会有两发子弹落在瞄准点附近,其余4发子弹全都打歪了,效率实际上只相当于两次单发射击。



▲M16A2的点射机构

而且,M16A2的三发点射机构本身就存在极为重大的设计缺陷,除了性能上有问题之外,还存在众所周知的中断射击无法重新计数的问题。如果只打出两发子弹就松手,下次开枪就只能射出一发子弹。另外,这个点射机构居然导致M16A2每次射击的扳机力度都不一样。打过枪的人都知道,扳机的手感对枪的精度影响有多大,每次扣扳机需要的力量都不一样,这枪还怎么打准呢?



▲MP5的三发点射机构设计的更好,但也没有用

在其他枪械上,只要设计得当,这些问题都是可以避免的,但还有一个问题无法解决,那就是三发点射机构会导致武器过度复杂。在M16A2上,这个垃圾的点射机构就大幅增加了步枪的故障率。但即使点射机构设计的很好,既不影响枪械的手感,又不影响可靠性,增加一个点射机构也会增加枪械的生产成本。虽然只是几个小零件,但对于一支采购量以万计算的步枪,也是一笔不小的额外支出。

当然,并非所有的点射模式都毫无用处。如果武器的射速足够高,能够在后坐力反应过来之前将2~3发子弹射出,就能够打出相对密集的散布,在M16诞生之前,美军开展的“齐射”计划、替换M16的ACR计划,德国的G11、俄罗斯的“阿巴甘”计划,以及我国曾经研制过的几种高射速自动步枪都采用了相似的思路。



▲G11步枪的结构极端复杂

但为了尽可能减小后坐力对弹丸散布的影响,枪械的射速必须非常高,至少也要在每分钟2000发左右。为了实现这样的高射速,这些步枪的结构都异常复杂精密,成本极为高昂,但最终的成果都让人难以满意。



▲G11在250米距离上的散步就已经达到半米了

比如,G11引以为豪的3发高速点射,在250米距离上的散布半径有足足半米宽,AN-94的2发高速点射效果则更差,在100米距离上就已经有超过30厘米的偏差。也就是说,这些步枪没能装备部队并不是因为成本太高,而是因为花了钱也办不成事呀!



即使是对于极度缺乏训练的动员兵,轻武器的射击技巧也是最容易掌握的基本功之一,如果连自己的枪打出几发子弹都控制不了,这样的士兵到了战场上也只能是送死。也正是出于这种原因,严重缺乏兵力,正在大量征兵的俄军都放弃了步枪的点射功能。



说到底,在维持步枪基本结构不变的情况下,点射模式对于步枪性能的提升完全是0,反而增加了复杂程度和成本,是一项没有任何用途的功能。用点射替代全自动,更是愚不可及的行为。不仅是中国,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已经放弃了这个设计,这仅仅是世界轻武器历史上走过的一段弯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