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财经杂志 (ID:i-caijing),作者:王丽娜,编辑:鲁伟,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最近,高温天气席卷北京、天津等多地,华北、黄淮等地遭遇“火热”天气,多地出现40℃以上的高温。
公众普遍关注的是,中国北方大面积高温是否异常?这轮高温还会持续多久?
6月25日,中央气象台发布称,6月以来,京津冀地区出现了两次区域性高温天气过程,分别在6月14日-6月18日和6月21日-6月24日,区域平均高温日数达9.5天。目前来看,6月27日-6月30日,京津冀地区还将有一次高温天气过程,预计京津冀地区的整个6月高温日数有望突破同期纪录——12.1天(1972年6月)。
6月21日-6月24日,京津冀区域高温天气发展迅猛,北京、天津、河北中南部和东北部最高气温在38℃-41℃,14个国家站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37个国家站突破6月同期极值;区域最高气温出现在6月22日北京怀柔区汤河口站、天津滨海新区大港站,均达到41.8℃;37℃以上的高温影响面积约为16.55万平方公里,40℃以上的影响面积为7万平方公里。
区域高温天气过程强度模型评估显示,北京、天津、河北6月21-6月24日区域高温天气过程综合强度级别均为特强(最高级别),其中北京区域高温过程强度指数达2000年以来最高,与2010年7月2日-7月8日持平;河北、天津排历史第二强,仅次于2002年7月8日-7月17日。
6月22日-6月24日,北京南郊观象台连续三天气温超过40℃,北京城区高温时长超过40小时,6月22日南郊观象台最高气温达41.1℃,虽然没有破历史极值41.9℃(1999年7月24日),但三天的最高气温均进入历史高温排行前十,综合影响为历年来最强。
6月25日,中央气象台表示,今明两天,京津冀地区的高温天气将略有减弱,但从6月27日开始,新一轮高温又将上线,提升京津冀地区“炎值”,预计北京、天津、河北南部还会出现40℃以上的超高温天气,局地气温还有可能破极值。
6月23日,北京动物园发布温馨提示,因高温红色预警,为确保动物福利及健康,公园将所有连接室内室外串门打开,动物实行自由出入,部分喜冷怕热动物将减少外放时间。当日,北京市应急管理局给市民发送短信提示称,北京市气象台6月23日7时发布红色预警信号,预计6月23日至6月25日北京市大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可达37℃-40℃。请高温时段停止户外作业,减少户外活动,做好防暑降温工作,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6月23日,在中国气象局媒体通气会上,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芳华表示,此次华北、黄淮等地的高温天气影响范围大、持续时间更长。究其原因,自6月21日起,京津冀地区受暖气团控制,暖气团强度较强,且影响时间长;在高压脊形势控制下,天空晴朗少云,没有云层遮挡,辐射增温更加有利,促进了升温;目前刚进入夏至节气,白昼最长,长时间日照有利于高温出现和维持;空气湿度小、天气干燥,也有利于气温升高。
对于北京在内的华北、黄淮等地的高温天气,中国气象局原副局长、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许小峰对《财经》记者表示,当前华北、黄淮等地高温天气与季节性高温有关,当前北方已进入夏季,在夏季雨带没有北移前的6月至7月中旬,易出现干热型高温天气。
许小峰进一步解释称,北京等地出现破纪录的高温天气,以及一些地方较往年提前进入高温天气,还有另外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城市快速发展,产生的“热岛”效应,对高温天气会起到助推作用;另一方面则是与全球变暖的大背景有关,容易出现暴雨、高温、热浪等极端的天气气候事件,且这些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频率在增加。
6月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明显上升,目前已进入厄尔尼诺状态。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域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偏暖的现象。
当前中国北方持续高温,是否与厄尔尼诺有关?对此,许小峰认为,暂时还不能将两者建立直接关联。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候与应用前沿研究院院长罗京佳告诉《财经》记者,其团队从2019年开始提供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和印度洋偶极子(IOD)气候预测信息,对月—季的气温和降水、环流进行预测,根据其团队在5月份做出的预测,“中国长江流域以北6月份的温度,会比过去30年的平均气温偏高,有的地方将偏高1.5℃以上,当前中国北方出现的高温与我们此前的预测大致一致。”
罗京佳表示,从气候尺度角度看,当前中国北方的区域性高温热浪天气属于短时间的天气现象,“是否与厄尔尼诺有直接关系,现在还没有明确的证据予以证明。并且,厄尔尼诺的影响有一定的滞后性,是否立刻会对全球气温增暖产生影响,目前还不确定。”但随着厄尔尼诺状态正在发展,进入七八月后,厄尔尼诺现象可能会持续增强,它将会使得全球平均气温升高。
今年夏天,中国高温天气的频次和范围是否都将增大?对此,罗京佳表示,根据其团队的预测,中国北方今夏7月和8月的温度,与过去30年的平均气温相比,将偏暖,“接下来7月和8月中国北方高温热浪天气事件可能会比较多,中国南方也偏高,但是没有北方变化那么明显。”
《财经》记者周缦卿对此文亦有贡献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财经杂志 (ID:i-caijing),作者:王丽娜,编辑:鲁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