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洪涛 美国病理学博士,凤凰网《肿瘤情报局》特约专家
核心提要:
1. 一份上海交大医学院的合作研究显示,当吸烟量不到23包·年(每天吸一包烟,吸了23年)时,吸烟越多,基因突变越多。当吸烟量达到23包·年以上时,吸烟越多,基因突变不再线性增多,甚至出现了减少的趋势。
2. 上述研究是调查性的,所看到的只是相关性,并不能表明任何因果关系。“老烟枪基因修复能力更强”,只是一种猜测。吸烟量达到23包·年以上时,更高吸烟量时基因突变中看到的减少趋势,其实只是因为数据的偶然性,在得到更多数据之前,无法确认其普适性。
3. 欧洲的一份研究显示,有86.4%至93.4%的长期吸烟者在75岁时都没有肺癌,但这不等于吸烟不致癌。以英国为例,相比不吸烟者,已戒烟者在75岁前发生肺癌的风险增加到了34.4倍,仍在吸烟的人风险则有94.8倍。因此一旦吸烟,风险就来,烟海无边,回头是岸!
“每天吸一包烟,吸了23年”的老烟枪反而不会得肺癌?答案可能出乎你的意料
为什么一天一包烟的“老烟枪”反而不会得肺癌?
一份来自上海交大医学院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关于吸烟的研究,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这份发表在《自然遗传学》上的研究,发现重度吸烟的老烟枪(>23包·年)反而有较少的基因突变的积累[1]。这或许是因为他们进化出了更强大的DNA修复能力,从而复原积累的突变,保护自己免受肺癌的侵害。
在该研究中,对于吸烟量“包·年”的定义是“每天吸一包烟,吸了一年”。因此,“23包·年”便是“每天吸一包烟,吸了23年”;当然也可以是“每天吸两包烟,吸了11年半”。“包·年”是一个常用的评估吸烟量的单位。
研究结果表明,当吸烟量不到23包·年时,吸烟量与细胞内基因突变数量的增加有线性关系,吸烟越多,基因突变越多。
当吸烟量达到23包·年以上时,吸烟越多,基因突变不再线性增多,甚至出现了减少的趋势。
▎细胞中基因突变(SNVs)与吸烟量之间的关系(图片来自文献[1])
关于吸烟与肺癌的关系,目前主流的共识是:因吸烟而导致的基因突变,是正常细胞癌化的原因。因此,如果能减少基因突变的积累,也就意味着可以减少吸烟所带来的致癌风险。
有人看到这,便大呼:懂了,这就是“吸烟者反而不易得肺癌”背后的奥秘!坚信吸烟不会致癌的人,还会搬出欧洲的研究数据:有86.4%至93.4%的长期吸烟者,在75岁时都没有肺癌[2]。这实际上是一个似是而非的认知。我们很有必要对这些数据进行梳理,用正确的方式来了解这些研究的结论。
否则,错误的认知,会比无知带来更大的危害。
老烟枪的基因修复能力更强吗?
虽然吸烟量达到23包·年以上时,出现了“吸烟越多,基因突变减少的趋势”,但由于这只是一个调查性的研究,所看到的只是相关性,并不能表明任何因果关系。
“老烟枪基因修复能力更强”,也只是一种猜测,况且原始论文也没有提供任何直接的证据。除了“老烟枪基因修复能力更强”这种可能性,其实还有其他更多的解释和可能性。
比如说,当吸烟量达到23包·年时,吸烟所导致的基因突变就已经碰到了天花板。而在更高的吸烟量时看到的减少趋势,其实只是因为数据的偶然性。
这有没有证据呢?在论文中,减少趋势主要是在吸烟量达到70包·年以上时明显。
但是,在论文(图2)及附加材料中(附表一),清楚表明吸烟量达到70包·年上的吸烟者只有4人,其中
·52岁一人,吸烟量为74包·年;
·73岁一人,吸烟量为81包·年;
·78岁一人,吸烟量为91.5包·年;
·72岁一人,吸烟量为116包·年。
由于样本量太少,基因修复能力又有个体差异,因此,在没有更多的数据之前,“吸烟越多,基因突变减少”的趋势尚不能确认,也不知道该趋势是否有普适性。
▎2004 年,《英国癌症杂志》 发表论文,详细统计了英国等欧洲国家不同群体男性的肺癌死亡率。
▎据相关数据,中国烟民的数量已经超过了3.5亿,烟民数量始终高居世界第一,且远远高于其他国家。也就是说全世界每3个烟民中,就有1个是中国人。在中国,肺癌的新发和死亡人数居十大癌种之首,2020年,中国肺癌新发人数81.6万,肺癌死亡人数71.5万。
“吸烟者反而不易得肺癌”?不存在的
这是一个网络的时代,网络上有各路大神,也就会有各种神总结,比如说从上面上海交大的研究,有人能总结出“吸烟者反而不易得肺癌”的结论。
神总结之所以“神”,是因为结论并不是基于数据,而是基于想象和大开的脑洞。
那数据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还是来具体看一下。在上海交大的研究中,基因突变减少,但吸烟量最大的四个人的情况是这样的:
·52岁者,诊断为肺鳞癌,病理期为IIB;
·73岁者,诊断为肺鳞癌,病理期为IA;
·78岁者,诊断为肺鳞癌,病理期为IA;
·72岁者,诊断为肺鳞癌,病理期为IIA。
所以,虽然4人基因突变较少,但是全都已经诊断为肺癌。
不仅如此,这4人中3人还有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简称慢阻肺)。吸烟和空气污染都是慢阻肺发病的风险因素。
欧洲的研究:八到九成长期吸烟者没有肺癌,但不等于吸烟不致癌
有人不能理解吸烟致癌的风险,是因为看到有老人吸烟一辈子,但身体仍然健康。
确实,如果没有统计学的概念,这个世界上会有很多事是难以理解的。比如说,在奥密克戎到来之前,即便新冠病毒的致病性很强,但仍然有人感染后也没有出现大事。如果看到别人感染了没事,就认为自己感染也不会有事,那就犯了“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
到底会不会有事?必须要看整体的数据。
再回到那份对欧洲吸烟者的研究,有86.4%至93.4%的长期吸烟者在75岁时都没有肺癌[2],是因为人体的基因修复机制会产生一些保护,整体上发生肺癌的概率还是比较低。
吸烟是否带来癌症风险?其实论文中也给出了非常明确的数据。以英国为例,相比不吸烟者,已戒烟者在75岁前发生肺癌的风险增加到了34.4倍,仍在吸烟的人风险则有94.8倍。
一旦吸烟,风险就来!
不过研究也指出,虽然吸烟带来很高的肺癌风险,但如果在40岁之前戒烟,肺癌的发病风险可以相对降低80%至91%。
烟海无边,回头是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