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中国经济的难题,大家都看得到,就是缺乏信心。
缺乏信心的一个表现,就是大家不愿意消费,更愿意储蓄。
根据全球最大会计师事务所德勤的《2023中国消费者洞察与市场展望白皮书》显示,2022年之后国内居民的消费信心明显下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自2021年下半年开始增速明显放缓并持续波动。
与之相对的是国民储蓄不断增加。
大家的消费意愿少了,企业的商品卖出的就少,然后就会减少产能,停止招聘或者减少就业岗位。失业的人一多,大家更加没有钱去消费,造成一个恶性循环。
那国家可不可以直接给大家发钱呢?这样大家有钱消费了,企业的难题也得到缓解,这不就是传说中的“以改兼赈,两难自解”吗?
但这是不现实的。
因为我们没有那么多钱。美国疫情期间发了三次钱,每次1000到2000美元。咱中国14亿人,每人至少发个5000吧?那就是7万亿。
2022年全国地方债总额是35万亿,贵州一个省就欠了1.2万亿。发这个钱可以解决全国五分之一的地方债,可以解决6个贵州省的债务。
国家要真舍得出这笔钱,你觉得是解决债务还是发钱呢?要知道因为债务很多地方的公务员都降薪了。
基层公务员是国家行政的基础,老百姓能够接触到的政府,99%都是基层,这些人的收入如果下降,难免会有些心灰意冷,办事效率也可能因此受到影响。这可是关系到民生和稳定的大事。
想当年明朝财政吃紧,朝廷削减驿站编制,许多基层公务员下岗,其中一个叫做李自成……
另外还有一点:中国人比美国人更热衷储蓄,都通过那个著名的中美老太太的故事吧?
在经历了疫情和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这几年里,连美国老太太们都开始存钱了。
2020年6月份美国第一次给大家每人发2000美元的时候,29%的现金被用于消费,直接刺激经济,35%用于还债,36%被用于储蓄;2021年1月份第二次全民发钱的时候,用于消费的现金比例下降到26%,用于还债的上升到37%,用于储蓄的上升到37%;第三次每个人发2000美元的时候,只有25%的现金用于消费,用于储蓄的激增到42%。
这要是换在中国,我估计大部分的钱还是存到银行里。中国老百姓对于存钱的痴迷,源自于长期以来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和对未来的不安。
所以不要说我们没这么多钱发,就算有,在中国直接发钱对于刺激消费起不到想要的效果。
因此我们如果发的话,也发的是消费券。
我们疫情期间发过两轮消费券,不知道大家抢到了没有,总额不超过500亿。还是有点少了,每人发5000的7万亿咱不奢望, 5000亿到1万亿应该还是可以的。
中国香港不就是这么做的吗?2021年中国香港特区向所有拥有香港地区永久居留证的市民发放价值5000港币的电子消费券,消费场景丰富,覆盖本地零售、餐饮和服务业商户的实体及网上店铺,短期内提振消费显著。
看到效果这么好,香港特区政府2022-23年度《财政预算案》又提出的新一轮消费券计划,将向合资格市民发放总额10000元的消费券。
这两轮的消费券全部由香港的财政承担,总额达到1024亿港元。
香港只是中国的一个城市,就发了数千亿港元,想要刺激全国的消费市场,发个1万亿也不过分吧?
但是难呐!
房地产行业的断崖式下跌,让地方政府曾经最为依赖的“土地财政”面临枯竭。
2022年,受房价上涨预期转弱、居民收入预期悲观等因素叠加影响,房企拿地积极性处于低位,全年土地出让收入更是大幅下降23.2%至6.69万亿元。全国土地市场成交建筑面积为14.44亿平方米,成交金额4.73万亿,较2021年同期分别下降了37%、31%。
从最新数据来看,这种情况仍未出现明显恢复。2023年前四个月,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11761亿元,同比下降21.66%,已连续13个月维持负增长。
“土地财政”指的是地方政府依靠出让土地使用权来维持地方财政支出,属于政府性基金收入,在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中的占比在90%左右。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因无需上缴中央,土地出让收入便成为了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地方政府来钱最大的渠道都这样了,现在谁不是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
这就凸显出一个长期以来的问题,中国经济发展从来都是靠投资推动而不是靠消费推动,投资推动效率是真高,动不动几万亿放水,立竿见影,但这些钱跟普通人关系不大。
2021年中国消费占GDP的54.3%,远低于全球72%的平均水平。
消费低对应的是收入低。
2022年,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6883元,与人均GDP85698元的比值仅为43%,远低于美国80%左右的水平以及全球60%左右的水平。
收入低就算了,更要命的是保障也低。
教育,医疗,养老,失业等社会问题,都成了个人问题,个人对未来的不安和无助,才是不敢消费的根本。
为了刺激消费,存款利率肯定会很低,为了保值只能购买房产,导致高房价游戏一直有人接盘。而房价越高,对于居民的消费能力压榨也就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