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星海情报局(ID:junwu2333),作者:星海老局,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去年10月,那时候的新闻还是30年来韩国第一次出现对华贸易逆差,韩国上下都很急,现在的新闻则成了韩国连续6个月对华贸易赤字。麻烦不只是这一个,韩资外逃、全租房暴雷,2023年的开局对于尹总检察长来说一点都不美妙。
今天的世界经济,已经进入冬季,可能因为拉尼娜现象,寒气逼人,韩国一向被称作世界经济的金丝雀,在中美对抗和美联储加息两条主线的夹缝中,韩国这次能够拿到诺亚方舟的门票吗?
一、贸易逆差,韩国还有多少家底可以挥霍
连续14个月的贸易逆差,连续7个月的对华贸易赤字,对于韩国这个对进出口依存度高达70%的经济体来说,应该是感到了深深的寒意,今年第一季度,韩国对华贸易逆差来到50亿美元,是去年同期的近乎两倍,韩国自华进口货物83亿美元,同比增长9.1%,而对华出口则同比下降了36.2%。
中韩贸易情况是我国产业升级进度的注脚,韩国对华贸易顺差从2018年的556亿美元,2020年236亿美元,到2022年的12.13亿美元,再到现在仅仅一个季度就逆差50亿美元,风起于青萍之末,把时间跨度拉长,新闻前后连起来看,可以摸出经济运行的脉搏。
中国制造2025逐步落地,国产替代加速进行无疑是一记重拳,新能源汽车、光伏以及锂电池被称为中国出口新三样,成为中国外贸新的动能增长点,我国今年第一季度新能源汽车以106.9万辆的成绩击败日本,而起亚2022年在华销量不足10万辆,已经悄然出局;液晶面板是韩国人引以为傲的明星产品,没有人会想到2003年还需要向现代购买生产线的京东方,十余年后已经在全球拿下了38%的市场份额,韩国所有面板企业加起来也堪堪33%。
简单的来说就是,随着中国不断点亮科技树,对韩国的商品需求快速下降,凭借庞大的产能优势,快速蚕食韩国市场份额,面板、汽车、甚至于芯片开始反向对韩出口。从产业逻辑上看,面板、芯片等韩国强势产业都属于高度确定性产业,遵循着摩尔定律,有着既定发展路径,可以在举国体制下快速发展,烧钱至关重要。台积电每年的设备投资就维持在300亿美元上下,日本在同韩国的竞争中出局,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经济泡沫戳破叠加老龄化危机,导致日本融资成本飙升,融资意愿跌入谷底,换句话说日本没钱继续补贴面板和半导体产业,而韩国凭借汉江奇迹积累的资本搭上了这趟便车。
中国的举国体制某种意义上是韩国举国体制的变种,中国地方政府凭借地方债和土地财政的收入,大举引入面板、半导体等重资本行业,长江存储、京东方等知名企业背后都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影子,而这批企业也不负众望,找到了中国产业升级的钥匙。
更要命的是叠加半导体下行周期,韩国芯片产业规模达到了6332亿美元,整个韩国的GDP也才1.8万亿美元,半导体下行周期换个名字是韩国经济下行周期,三星利润暴跌96%,韩国统计部门的数据显示,1月芯片库存率高达265%,三星积压的芯片可能高达500亿美元,上一次这种情况,还要追溯到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
26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为了拿到IMF570亿美元的救命钱,韩国卖出了大批优质资产,包括三星、大宇、韩国邮政、韩松、国民银行、外兑银行等企业,可那时候的半导体产业正在全球布局最优区位,中国庞大的市场给了韩国足够的缓冲,叠加互联网产业扩散,巨大的增量市场足以把韩国从泥潭里拽出来。
这次经济寒冬可没有上次那么多的柴火,俄乌冲突和中美对抗背后的经济逻辑是各国都在争夺过冬的被子,互联网产业红利已经只剩残羹剩饭,中国处在产业转型的关键期,芯片则成为了中美角力的主战场,看不到新的增量,大语言模型尚在发力阶段,距离产业化还有相当的一段路程,需要相关技术和法律视角的构建。
搞不好,韩国这一次不是过冬的人,而是别人过冬的燃料。
二、资本外逃,半岛的未来阴云密布
中国庞大的工业产能对上游原材料有着巨量需求,2020年的数据看,大连、郑州和上海的三家大宗商品期货交易所的交易笔数之和是芝加哥交易所的6倍,其中全球交易量最大的10个金属合约有8个来自中国,中国的体量好像福建号航母,也就决定了我国对大宗商品有着一定的议价权,减少原材料成本抬高对制造业的冲击。
韩国的体量只相当于舢板,只能随波逐流,俄乌冲突带来的粮食能源以及大宗原材料价格的攀升不断挤压着韩国制造业的利润空间,2022年韩国原材料同比上涨58.5%,原油和天然气则暴涨了接近70%,更严重的是韩国对原油的依存度接近100%,韩国智库分析称,原材料价格每上涨1%,就会拉高生产成本0.134%,贸易收支每季度将会恶化7200万美元,主导韩国经济命脉的门阀企业利润率下降了2.5%。
韩国的支柱产业大都是强周期性行业,如芯片、面板、化工、造船、钢铁、建筑工程等,这些重资产项目简单来说就是赚钱的时候大赚,亏钱的时候巨亏,由于韩国的原材料对外依存度超高,因此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和外汇汇率的变化,对韩国经济的影响很大,而这又受到国际时局的影响。在当下世界动荡的大背景下,韩国经济受到的影响首当其冲。
反映在距离生活最近的食品上,韩国国民食品泡菜,原料白菜几乎全部从中国进口,因为降雨等极端天气导致白菜供应紧张,泡菜价格上涨了11%,CPI来到了5.1%,创下24年来的新高,而1998年金融危机时期的CPI也只有7.5%,3%是国际公认的通货膨胀警戒线。
不只是原材料,还有韩币贬值,美联储500个基点的加息幅度吸引了大批热钱从韩国流向美国,导致韩元在亚洲11个国家中的跌幅仅次于菲律宾比索。从世界范围内来看,韩币的表现只比赖账大户阿根廷比索稍强,韩币贬值推高原材料进口成本,降低韩国制造竞争力,贸易赤字拉大,美元流失,进一步导致韩币贬值,陷入恶性循环。
大国对抗的乌云始终笼罩在半岛上空,而资本最厌恶的就是风险。
权衡之下,大量韩资出逃,2022年1月到8月,韩国对华投资增长率高达58.9%,截止到去年11月,韩国对华投资增长了1.2倍,考虑到仅仅三星一家韩企2017—2021年间的在华投资就高达1200亿元,如此庞大的基数,短时间内迅速翻倍,资本流出数量之大可想而知,韩国那4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能够给央行提供多少操作空间要打个问号。
三、全租房暴雷,年轻人何以为家
全租房模式是什么?租客从银行贷款给房东,贷款金额相当于房子价值的70%上下,从而享受免费居住一段时间的权利,受益于过去十余年来全球降息的基调,租客付给银行的利息要低于租金,而房东可以拿着租客从银行贷款出来的钱用20%的首付拿下更多的房子,本质还是在加杠杆,并且杠杆很高,相当于零首付拿房,韩国媒体报道的“全租大王”就用这套模式撬动了二百余套房产。
现在美联储带头,全球进入加息周期,韩国为了减少美元外流,也被迫将利率提高到3.5%,导致全租房模式下租客的利息飙升,超过租金价格,租客纷纷要求房东退款,房东杠杆太高,资金链断裂,出现了房东卷款集体跑路的情况,租客就要偿还银行巨额本金和高额利息,而租客又多为刚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无力偿还,跳楼自杀者不在少数。
这只是住房,韩国年轻人平均月薪资在1.5万人民币左右,相应的物价也是国内的2—3倍,要想让后代成功升入首尔大学等名校,教育成本高得吓人,课外教育平均每月花费41万韩元,相当于2000人民币,甚至父母为了孩子教育掏空家底,孩子毕业后自顾不暇,父母年老后没有一分积蓄。
“家庭解体了,我们将孤独地死去。”69岁的首尔老人金敏秀退休前是工厂工程师,月薪高达2.4万人民币,所有的积蓄已经被孩子、房子、车子掏空,养育三个孩子操劳了几十年的老人,为了改善生活,金大爷只能重返职场,HR也很现实,你这么老,7000工资,要么接受,要么别干。
5000万人口的韩国,1000万人居住在首尔,原因很简单,韩国几乎所有的大企业总部都设在首尔,其余的地方没有就业机会,只能被迫涌向首尔,推高了房价,首尔住房平均每套高达640万人民币,韩国年轻人没有二线城市乃至于小县城可以退守,要么内卷到死,要么永远吃土。
而且欧洲发达国家的社保占GDP支出一般在30%,同为发达国家的韩国仅仅为9%,在韩国退休就相当于破产,420万名老人退休后重新回到工厂,首尔甚至出现了专门的“银发招聘会”,以及专门的银发快递公司,71岁的朴宰耀大爷已经坐着免费的地铁送了四年快递,而朴宰耀原本是小公司老板,破产后的退休金根本不足以支付高昂的生存成本,无可奈何只能来做这份3000人民币一个月的工作,“我们这一代人太忙了,只能在这疯狂的时代里为了生存和抚养孩子而活,根本不敢想退休的事”。
也不是韩国政府不愿意加大社保支出,而是实在缺少税源,各大财阀看起来是韩国企业,实际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基本被华尔街交叉持股控制,2019年三星披露的财报看,最重要的优先股票89%被外国资本控制,普通股票56%被外资控制,很大一部分利润会被远在太平洋对岸的股东拿走,换句话说,韩国是一个伪装成国家的公司,全国上下都是打工人。
重压之下,韩国生育率一路走低,创下了0.78的新低,韩国年轻人需要呼吸的空间。
四、大国相争,这一次韩国能否再次吃到红利?
韩国的崛起来自特殊的地理位置,作为大国对抗的前哨战,吃饱了冷战的红利,从越南战争的军事订单到美国的产业转移,冷战背景下的第三次产业革命,和苏联解体后互联网信息化浪潮带来的巨大增量,那时候的美国是当之无愧的人类灯塔,那时候的苏联也在探索人类知识的边界,两强相争之下,涌现了大量新兴产业,汽车、半导体、医美等稍微几个产业就足以将这个人口只有5000万的小国推上了发达国家的位置。
但现在的变数在于:我们中国发展起来了,我们也想过好日子,所以中国必须做中高端产业,但由于没有新兴的技术革命,意味着蛋糕只有这些。此时的韩国,开始渐渐无力——因为我们的体量决定了我们会有韩国永远难以企及的产能和人力资源以及市场优势。
尤其是韩国人特别擅长的这些靠大投入来维持的高确定性行业,只要中国厂商愿意投入,那么在竞争中击败韩国品牌根本不算什么难事。
更何况韩国目前可以说是两面夹击,因为美国也大张旗鼓地开始了制造业回流计划,掌握着芯片核心技术的韩国自然也不会被轻易放过,早在2021年文在寅访美期间,就送上了394亿美元的大礼,三星等四大韩企宣布加大对美投资,美国还组建芯片四方联盟,锁死中国半导体,限制韩国对华出口高端制程芯片,相当于要韩国放弃中国市场,但是2022年韩国对华出口1558亿美元,半导体占比达到20%。
非常简单的一个例子,美光被审查,很有可能被大陆市场所抛弃,空出来33亿美元的份额,而美国竟然不允许韩国填补美光退出所遗留的空白,蛋糕就这么大,美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地主,家里也没有余粮来喂养韩国了。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韩国品牌是那个年代不可或缺的记忆拼图,甚至于在2016年,在起亚中国总部盐城,几乎所有的出租车都是起亚,在盐城人眼中,起亚就是城市中心,全市上下都围绕起亚转,而到了2021年,江苏国资放弃了6亿美元的投资追加计划,不得不说江苏国资嗅觉是敏锐的,2022年全年韩系车仅卖出35万辆,起亚的经销商数量减少了几乎一半。
剧本非常相似,上一个出局的韩国品牌叫三星,2013年第二季度三星拿走了中国市场20%的份额,而现在三星已经几乎在中国绝迹,2018年全年销量334万部,市场份额只剩下不到0.8%,但是韩国品牌在全球市场并没有走到绝路,2021年三星全球销量2.72亿台,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0%,韩系车也在做垂死挣扎,2022年的第一季度,韩系车在欧洲销量大涨21%,卖出了27万辆。
为什么韩国品牌在全球都吃得开,十年前在中国也是畅销产品,但是近几年却面临大溃败?背后是中国制造实现升级,自家品牌吃下了自家市场的份额,罗永浩说过“国产手机吃掉的都是三星市场的份额,买苹果的人不会买国产机”。
韩国品牌不是高端产品,没有法国奢侈品几百年的文化积淀,没有美国天顶星般的科技壁垒,韩国品牌的代名词还是皮实廉价,是高端产品里的中低端品牌,苹果一家拿走了手机行业80%的利润,三星只拿走了16%。
有了小米、vivo等国内厂商,雷军一直想和消费者做个朋友,极致的性价比卷死了三星,比亚迪不到10万就能拿下一辆A级车,搭配中控大屏,按摩座椅、智能语音等配置,韩国品牌在华的大败局很难说不会在全球范围内上演。
过去20年,随着中国的产业升级,中韩两国产业结构开始趋于高度重合,简单来说就是中国企业抢了很多韩国企业的饭碗。有韩国研究机构研究发现,从2000年开始,中国主导的产业,大都取得较大的进展,而韩国人通常都是第一个受冲击的。
中国和韩国,从过去的产业高度互补,变成了现在的市场竞争对手。技术贸易专业化指数可以衡量两国在产业分工上的优势地位,2011年中韩之间是0.386,韩国处于相对优势,2021年这个数字成了0.135,意味着中韩变成了竞争关系,《朝鲜日报》曾对中韩七大未来产业做出评估,能源、军工航天、生物技术等关键领域平均竞争力落后中国1.2年左右。
过去韩国凭借半导体和精密仪器,最多的一年从中国手里拿走500亿美元的利润,现在韩国从中国的进口额度占到了总进口的39.7%,而这个数字在1996年是2.9%,韩国很难再从这次的大国对抗中吃到足够的红利,反而会成为为两个大国输血的血包。
写在最后
小国有时候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选择方向关乎着生死存亡,韩国也是如此,大国独木难支,现在工业的复杂程度也不是单个国家可以完成的,强如美国也需要全球分工,我们也是如此,积极拉拢可以争取的对象,是我们要做的。
“发达国家粉碎机”是中国产业升级的脚步,但是我们不能只盯着存量,挖掘增量市场,做出新的蛋糕分享给全球,才是真正的王霸并用,胡萝卜也是不可缺少的。
韩国终究要回到应该属于自己的历史位置。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星海情报局(ID:junwu2333),作者:星海老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