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太行商评(ID:gh_c6a69e1a3192),作者:叶立华,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恋爱不考虑物质基础没问题,但是婚姻不能不考虑物质基础。这主要是以前的《婚姻法》,也就是现在的《民法典》决定的。


开宗明义人家讲得好,婚后所得,就是夫妻共同财产,这就决定了婚姻的本质,脱离不了一起处理财产。婚后要一起处理财产的两个人,婚前一点物质基础都不考虑,这不现实。


光考虑经济还不够,婚恋不光有恋,恋要两个人谈,婚也要两个人谈。从土地革命有解放区以来,自由恋爱也好,婚姻关系也罢,都要男女双方去确认是否自愿,废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我们搞了很久。


搞归搞,旧的婚恋关系无法立刻从中华大地上消失。我们能废除显性的父母干涉,但是我们废除不了人心的成见和积习。


我这辈人结婚谈恋爱时,彩礼还不多,陪嫁也有限,女方没有要房要车的,男方也少有要陪嫁的现象。和过去对比来看,80后的婚恋不算非常先进,六七十年代,厂里面有人要结婚,当时的职能还在街道。


新人只要去街道办事处办个结婚证,就能结婚。农村稍微麻烦一点,因为需要跑一段路。不像是街道一样方便。80后和六七十年代比,自我感觉又落后了一些。经济刚刚起来,未来还有希望,但差别也出来了。


于是,父母在婚恋中的话语权就大了起来。


不是因为父母的话语权突然要变大,而是因为市场经济,凡事要讲一个市场。那就是谁掏钱谁说了算。


现在物质条件的差别出来了,于是婚姻里面父母的话语权完全到了天上去。


不是出钱多就道理大,但是不出钱一定没有道理。子女在婚恋中能出几个钱?从男方的房子到彩礼,再到女方的嫁妆,大抵都是父母攒了一辈子的钱。随便找个论坛就能发现,首付是父母给的,陪嫁是父母出的,男女之间比比皆是。


年轻人的经济基础完全覆盖不了基本婚后生活,讲话就不硬气。于是爱情之前就要多一个父母。本来是双方谈恋爱,告诉父母,大差不差。搞成了父母完全不尊重孩子意见,天天起床讲门当户对,吃饭又耳提面命,看新闻的时候都要念叨彩礼嫁妆。


念经一样地讲那点钱包里面的破事,讲完就是催婚。


不应该这样,感情不应该这样。


搞成了仪式是婚姻的面子,经济是婚姻的里子。话没有错,错的是把婚姻,全部搞成了仪式和经济,活生生的人,好端端的感情,成了物质的附庸。


美好的爱情成了可怜巴巴的八万八的算计。


可惜,我还说少了。有的地方,要二十八万八千。


在有些人眼里,子女一辈子的幸福能用钱量化。


也就值这么多钱罢。


鲁迅先生说,孩子小的时候没有被当人看过,长大了便做不得人。可是孩子还没生出来,孩子的父母先没有被当人看了,又要怎么说呢?


救救孩子。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太行商评(ID:gh_c6a69e1a3192),作者:叶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