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峰瑞资本(ID:freesvc),整编:峰瑞资本,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自信和希望是青年的特权。”法国作家大仲马的这句话,描摹出闪闪发光的年轻人。
临近毕业季,在环境波动的当下,年轻人可能有着各种思考与困惑:要选择哪个行业?到底是去大厂还是创业公司,去留学还在国内深耕?如果创业应该注意些什么?
我们在B站、小红书等平台,搜集了年轻人关注的一些问题,也在北大以及留学生群体中做了小范围调研,最终汇总出6个核心问题,涵盖求学与职业前期准备、方向选择、未来发展这三个方面。我们邀请了17位创业者,分享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这些创业者中,有人毕业即创业,也有人先在大厂修炼,还有人从创业公司起步,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旅。他们分别在生物医药、软硬科技、消费及TMT这些不同赛道深耕,聚焦合成生物、分子诊断、AI制药、心理咨询、机器人、激光雷达、企业服务、动漫、消费无人机等细分方向。
希望能给大家带来点启发,祝你永远年轻,永远向上。
一、大学教给了你什么?关于大学和职场有什么领悟?
1. 蓝晶微生物:张浩千
在学校时,我们就要完成价值转换,要有个人的价值诉求。我强烈推荐图森未来创始人侯晓迪和同学在本科时撰写的《上海交通大学生存手册》。
手册中有些重要的论点:大学作为一个机构,要完成科研的KPI,它没有义务为你的个人成功负责,你只能为自己负责。我们不要过于在乎GPA,而要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
在大学期间,提升认知远比提升能力重要。这个世界永远有上不完的课程,你要想清楚自己的目标。当我非常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将来要在科研上做出一些成绩,之前不想上的生物统计和线性代数都有了意义,我必须要掌握这些内容。
我没有完全按照大学的安排来上课。我退掉了大学语文,选择了美学原理。结课时要写一篇关于“美是什么”的论文,我只得了60多分,GPA直接“崩掉了”。
但我现在对于设计和美的认知,可能都是那时逐渐培养起来的。我还上了科学技术哲学这门课,让我对技术发展演变看得非常清楚。为什么我要创业?因为我觉得现在正是技术的转折点,我想要参与其中。
我还在北大图书馆看了很多与专业“不相关”的书,比如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就像乔布斯曾经提到的“connecting the dots(将生命中的点连接起来)”,这些学习的内容给了我复合的背景、丰富的认知,让我能够知道这世界长什么样,自己应该做什么。
2. 两点十分动漫:王世勇
大学时,有一位老师告诉我:“大学的意义在于,给你时间和空间,让你独立思考,而不是做其他的。”当你知道想要什么的时候,你才知道要学习什么。我不喜欢自己专业的内容,于是自学动画。
不要等上了四年学之后,才去选择要过什么样的人生。如果你的目标是就业或者创业,一定要积极地参与到职场和商业社会里。你可以学习各种各样的课程,找到自己的爱好所在。经过社会实践之后,你又会发现自己的不足在哪里。
学校里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里很不一样。在学校里,如果你在学习、相貌、家境等方面稍微突出一些,可能你的社交圈层就会很不一样。但到了社会上,一个人只要能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就会得到很高的认可。
3. 新格元:方南
我本科在中科大,和我爸爸是校友。在80年代,他就跟我说,上大学就是去读一个“同学圈”。虽然在大学期间,我也没怎么主动社交,但在读博、工作和创业之后,我的确感受到了科大校友的帮助和支持。
在大学时,我没有特别意识到自己喜欢什么,花了很多时间读小说,选择学生物的一个原因是比较容易出国读书或者工作。
在读博士的时候,我真正热爱起了生物,重点培养自己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用各种办法、借助各种资源来解决问题,这个过程还是挺重要的。
4. 嘉华药锐:肖云
我本科在北大,通过元培计划,选了生物专业。身边同学太强了,我就总觉得,自己怎么这么笨,什么都不会,和别人打交道时畏首畏尾。
但后来,我突然扭转了心态,意识到,身边能有这么厉害的一帮人,可能是我人生中很幸运的事情,我应该多向他们学习,而不是总去比较。当我放平心态之后,就不再拧巴,把自己从极度的自卑中解放出来。
刚进入职场后,我也有手足无措的情况。我仍然努力向身边优秀的同事学习,让自己更快适应职场环境。
当你真正成为一个自信又自洽的人时,很多事自然就顺了。哪怕有些不顺,也不会放在心上折磨自己。如果按照60岁退休来算,我们的职业生涯都还有很久,机会也会有很多。希望我们都能走好接下来的路,一起加油。
5. 芯宿科技:赵昕
2010年,我去MIT读博士。2011年,我作为副主席,筹办了MIT Chief论坛,后来MIT Chief论坛成为北美硬科技华人圈一个非常重要的论坛。在这个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关于创业的事情,认识了丰叔还有峰瑞合伙人马睿,后来我也在持续关注创投领域。
我学的是半导体,一直在思考半导体未来的前进方向。我也有幸曾经和一位师兄一起创业,完整地见证了硬科技初创公司的发展脉络,这对我后来自己创业是很有帮助。
创业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涉及到技术、商业以及战略等多个方面。足够的智商能够保证你有一定的学习能力,来解决创业里遇到的一些问题。但要想做好,需要有很深的行业积累。
6. 晶泰科技:赖力鹏
学校和职场差别还挺大的。
第一,在学校,你的目标很明确,要修哪些科目,拿多少学分,什么时候毕业,大家都按照差不多的节奏前进。
但在职场上,没有人能给你明确的职业发展安排,你的中期、长期目标会比较模糊,如果原地踏步就会止步不前。你要有主动学习,埋头工作的同时也别忘了抬头看路。
第二,职场的环境更复杂,你会接收到大量的信息,也可能会遇到很多可控范围之外的挫折和困难。
要做好减法,通过信息筛选和过滤,专注于最核心、对你最有帮助的事情。当你明确目标之后,你会意识到很多困难与核心目标无关,你不用为此过于沮丧。
第三,职场更强调团队协作,而在学校你只需要负责自己的学习成果。
职场里更多的场景要一群人分工完成一个共同的目标,成就他人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
这个过程涉及到各种对外沟通和协作,你得有共情能力,抓住领导的需求到底是什么,给出有建设性的方案,而非不假思索地完成“答题”。
进入职场前,有两方面的能力很重要。第一是学习能力。我在学校也尝试换了一些不同的研究方向,喜欢把不同领域的知识结合起来,去解决更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的问题。第二是目标感,这能帮助你在遇到困难、迷茫时找对方向,坚持下来。
二、国内VS国外,该如何选择?
1. 零零科技:王孟秋
我的经历比较特殊,在国内大学读了一个学期,就申请出国读书。我不愿意循规蹈矩,想出去看一看。我已经见识过国内大学的样子,似乎也没什么可以损失的。
每个人情况不同,现在海外的环境也没有10年、20年前那么友好,但我建议想创业的,或者想法比较多的年轻人,可以多跑多走,很多东西就是社会大学教出来的。如果你已经到了海外,要多注意人身安全,尽量结伴出行。
我之前在Twitter等硅谷的科技企业工作,能明显感受到Peer pressure(同龄人压力)。你想成为其中一员,所以会对自己有很高的要求。大家在意的是,你做的东西酷不酷?牛不牛?如果你能在Google、Facebook、Pinterest等大厂工作个四五年,对于你寻找下一个好的工作机会,是很有帮助的。
如果你未来的目标是想创业,你需要考虑在工作的过程中怎么样积攒资源,比如人脉、渠道商、供应链等等。但在国外,华人想要积累社会资源,可能会不容易一些。
2. 科因生物:王一恺
我当年出国比较“盲目”,那时候理化生专业的毕业生很多都出国,我也申请了。回头来看,如果现在有好的机会,我依然会建议年轻人出国。
第一,学先进技术。在高科技领域,我们和欧美的差距还是很大。出国留学会让你在求学阶段,就有机会接触到最前沿的技术,在某个领域有很深的钻研。
第二,学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流程体系。如果能在欧美研究所或者大企业工作,哪怕最开始只是一颗“螺丝钉”,也会有深入其中,近距离观察学习的体会。
第三,学思维方法。批判性思维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对未来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如果你留心,这些你都能从同学、同事那里学到。
就长期发展而言,如果你是带着解决问题的心态,愿意面对并且解决挑战,那你可能适合回国发展。当然,是否回国是个比较大的决定,也无所谓对错,选择了就坚定地走下去。
3. 翼菲科技:张赛
我从清华本科毕业后,拿到了哥伦比亚大学的offer,选择出国。我要去国外开拓眼界,看一看西方的教育制度、风土人情、科技发展的情况。
从哥大毕业后,我义无反顾地回国。这并不是一个匆忙的决定。我成长于部队家庭,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学成归国,报效家乡。我加入了一家香港上市公司,后来在2012年,创办了翼菲科技。
我们是炎黄子孙,希望出国的学子能够“师夷长技以自强”,把所学运用在祖国建设里。但我们也需要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争取更多的合作伙伴和商业机会。
4. 嘉华药锐:肖云
一个人的知识体系,会受到眼界、见识、成长经历的影响。如果能亲眼去看、去感受不同的文化形态,会对一生有很大影响。
如果在海外就业的话,我们肯定要从长远考虑。我们不仅要看20岁、30岁,甚至要想到60多岁这么长的时间维度。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家庭也支持,又能拿到国外的好公司的offer,我觉得是很好的机会。比如我所在的生物医药行业,有机会在美国的大药企或者BioTech公司,将会是很有收益的经历。
5. 阁楼:刘秋阳
如果年轻人有机会出国,那你能够感受到不同的文化,学习很多新东西,尤其是与科技和消费相关的内容和产品。
如果你能在海外融入得很好,遇到了好的机会,留在海外可能也是一个好的选项。但我当时在海外留学之后,还是选择了回国。
原因有几个,第一,我觉得自己不算是一个特别容易融入美国文化的人。第二,父母亲戚都还在国内,考虑到一些家庭因素,我选择回国。第三,当时我回国时,国家正在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某种意义上被那种创业的热情感召了。
6. 智化科技:夏宁
出国对我人生的影响非常大,让我能从两种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视角看同一件事情,这对年轻人的成长以及提升判断力是很有好处的。
出国能让人培养自立的能力,年轻人在海外,不能靠父母,只能靠自己,把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打理好。
我建议年轻人至少出国学习一次。在当下这个时间线上,可能出国有了更丰富的意义。目前中国正面临海外的一些技术封锁,如果我们能留学,接触到先进的技术信息,会让自己更有竞争力。
7. 两点十分动漫:王世勇
国内还是国外,在我看来可以转化为:选择专注于本土,还是拥抱多元文化。而选择的基础在于,我们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如果我们想解决国家治理、文化的问题,可能不一定需要出国。因为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可以先专注于本土的文化内容。
西方的治理、管理经验比较流行,但中国古代先贤的思考可能更直达本质。抽象的东西穿越时空,具象的东西快速流行。
先贤的抽象思考可以永远“活”下去。如果我们要解决科技领域的问题,可能需要到海外吸取经验。
三、年轻⼈如何选择从事的⾏业?
1. 剂泰科技:赖才达
我记得十几年前在大学读书的时候,我也问过自己这个问题:“在这个技术创新、快速迭代的时代,我该怎么选自己学业和事业的赛道?”
当时我便学习运用马斯克推崇的“第一性原理”的思路,思考哪些行业方向是解决人类真正的刚需。
我当时发现第一个是生物医药,人们都想更健康、不衰老,甚至有一天能像编辑代码一样,编辑自己—调控肌肉生长、增加智力。
第二个是再生能源技术。如果我们能用更经济的方式获取能源,更有效地获取太阳能,抑或攻克核融合技术,人们可能会有用之不竭的低成本能源,这会从本质改变人类生产力。
第三个是信息技术,万物互联的世界带来了大量数据,远远超过人脑能处理的量级。如果通过人工智能赋能人类,更有效地使用大数据,大幅提升“脑力”,将是革命性的。
抱着这样的想法,我在MIT攻读博士的时候,就往这三个方向布局自己投身的行业方向。我意识到把AI跟生物医药和能源资源结合起来,会是很大的机会。因此,我第一次创业时,把AI和水资源重复使用结合起来。第二次创业,把AI和生物医药结合起来。
只要你觉得选择的方向对人类世界有价值,而你自己又很有兴趣,你就努力往下去做,时间会证明你是对的。
2. 两点十分动漫:王世勇
我一直在思考,是把事情做对,还是做对的事情。我们一定要做自己热爱的事情,才不会后悔。
如果把时间维度拉长,我觉得几乎没有非常差的行业。比如10年前房地产行业可能就是最好的行业,现在房地产行业可能是最艰难的行业之一。
每隔10到20年,不同的产业都会有更新交替,可能都会遇到好的机会,那我们是不是准备好了迎接这个时机?
3. 晶泰科技:赖力鹏
医药行业巨头默沙东创始人默克曾经提到,永远不应该忘记制药是为了患者,而不是为了利润,利润会随之而来。
创业的过程中,我也感受到,目标决定格局,与其追随风口,不如坚持做你认为有意义的事情。如果你用技术为民生带来积极的改善,尤其是在健康事业,那你的成功就对所有人有益,你会得到来自客户、股东、合作方等各方面的支持,也会获得同行的尊重。
我觉得制药这件事特别有意义,世界上还有不少疾病没有找到有效的治疗。我们想用计算的方法,规模化地提高药物研发的效率。
从2014年创业到现在,AI制药行业在波动中快速成长,行业里不时有激动人心的创新进展,浪潮还在持续。很荣幸,我们有机会成为这个领域前沿的冲浪者。我相信很快就有真正AI发现的创新药走上市场,源源不断地来到患者身边,延长人类生命的同时,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4. 零零科技:王孟秋
之前我在硅谷科技公司做技术,工作里接触的都是大数据。我想证明自己在技术上的长处,于是第一次创业,我回国做了分布式计算。当时我们的创业路径有问题,拿着锤子找钉子,没有想清楚技术的应用场景。
再次创业,我做了折叠便携式无人机Hover Camera,就比较笃定。这次创业已经9年了,我很享受这个过程。
首先,做硬件是实打实的,以前我学的那些工程知识,能得到充分应用。其次,创业又很复杂,涉及到团队管理、找供应链、找渠道、找销售、做市场、做宣传等等方面。这个过程中,你把所有本事全用出来了,会觉得生命很值,不留遗憾。
5. 智化科技:夏宁
我本身学化学,但对编程感兴趣,所以当时顺着这两个兴趣点去找交叉行业,就是化学信息学。但当时市面上很少有对应的工作岗位,几乎一片空白。最后,我在网上自己找到了一家初创公司,从事这个方向。
我很早就进入化学信息学这个行业,进行很多年的积累。最开始这个行业收入并不高、机会也不多。
但最近大数据、数字化、人工智能有了技术突破之后,我们这个行业变得很热了。因为喜欢,所以我会投入更多的精力、时间,努力做成这件事。那么,在机会来临的时候,我就占了优势。
6. 翼菲科技:张赛
我在选行业赛道的时候,主要关注两点:第一,市场有需求。第二点,自己有能力。
你选择的行业,一定是有意义、有价值、有市场。毕竟创业不是纯粹做科研,企业是要盈利的。如果一些东西看起来很美好,但超出你的能力范围,那也不要盲目投入。等你有了一定基础后,再去拓展未知的边界,会更加顺利。
至于如何判断自己选对了行业,就看自己或者公司的发展是否符合自己的预期。如果你过得很开心,技能在不断增长,每天都在变成一个更好的人,这可能就是选对了方向。我们选择了一个行业,在长远目标不变的情况下,要坚持顺势而为,不断调整行进路线。
7. 阁楼:刘秋阳
我当时选择心理行业有两个原因。
第一,我还是比较喜欢心理行业,这个也和我的一些个人经历有关。我在很多年前去见咨询师,在治疗过程中,我发现心理行业可以把用户体验做得更好。
第二,心理将会成为一个比较大的市场。未来世界会越来越复杂,可能人们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人们越来越关注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是个偏医疗的行业,但中国医疗整体发展很快,而心理发展很慢。我是技术产品出身,还是相对擅长挖掘用户需求。我希望通过独特的角度,改变心理行业。
四、毕业了去⼤⼚还是加⼊创业公司?
1. 新格元:方南
我第一份工作,在分子诊断头部企业凯杰生物(QIAGEN)总部。HR在内部培训时,开诚布公地说,一定要争取到大企业总部工作的机会。
在大公司总部,你可以见识到比较成熟、完善的公司体系是如何运行的,不同职能部门是如何协作的。大公司办公室政治相对比较多,早点意识到职场的复杂性,可能也没有坏处。
另一方面,我们刚进入大厂时,可能是偏螺丝钉的角色,每个人负责的范围比较窄。如果你想学习更多方向的知识,一定要自己主动和其他部门进行沟通和协作。
如果你毕业之后就选择加入创业公司,好处在于,你开始就能深入接触到不同方向的内容,你可能不只是研发,还要支持市场和销售工作。
很多事情需要你自己慢慢摸索。一方面,你会觉得有意思, 不单调。另一方面,可能你也会有挫败感,你的公司可能不怎么知名,面对客户和合作伙伴时,你需要有强大的内心。
2. 速境:刘韬
到底要加入大厂还是创业公司?我觉得需要考虑清楚三点:第一,你的兴趣爱好是什么。第二,你想要构建的职业能力模型是什么样的。第三,你的职业规划是什么样的,你是想在大厂里做高管,还是想自己创业。
我毕业就去了创业公司,先后在亿航、极飞、极米、fiture这几家创业公司待过。
2014年,在读研和从事无人机这两个行业中,我选择了后者。我从小就喜欢航模,2012年就是大疆的用户。所以亿航还没有做工商注册时,我就加入了。
后来,我希望提升产品方面的能力,去了极米。当时腾讯和快手都说想做IoT产品,但还没有很明确的产品方向。而极米的产品虽刚上市两年,但每年以3倍速度增长。
在极米之后,我面临两个选择,一个是阿里抛给我的天猫魔屏(投影仪产品)负责人,另一个是FITURE硬件产品负责人。
FITURE意味着全新的团队、全新的方向、全新的市场。因为我非常想在将来创业做自己认可的产品,加入FITURE可能是我“扣动扳机”前的最后一下。所以我毫不犹豫选择了FITURE,放弃了给我更高收入的阿里。
3. 科因生物:王一恺
无论是选择加入大厂还是创业公司,你都需要了解和你一起工作的人,到底是什么样的。这可能比去哪个公司、薪资多少更重要。
如果你去大厂,你要了解直接汇报的人是谁,甚至再往上一级、二级的汇报人是谁。如果加入创业公司,那CEO和创始团队基本上就是公司的天花板。你要观察CEO和管理团队有没有决心和格局,一步一个脚印把公司从小做大。
我刚回国的时候在发改委工作,后来去了药明康德,创业前加入了峰瑞。我很幸运,遇到了很好的主管和工作伙伴,在这样的环境工作,有机会跟大家一起积累、成长。
加入峰瑞前,我问了丰叔几个问题。第一个是在最终投资决策的过程中,我能在多大程度上做决定。很多机构不一定愿意给新人投资决策权。但峰瑞愿意让新人在项目中得到历练,让年轻人试错,这很难得。
第二个是峰瑞的理念,我非常认同丰叔对行业的长期思考和投资理念,也认可峰瑞的文化——“做正确而非容易的事”。
4. 洛微科技:孙笑晨
博士毕业那年,我们刚好赶上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师兄师姐们大多选择加入IBM这样的大厂,但我们那一届,大厂缩减了招聘规模。于是我干脆加入创业公司,每天近距离接触CEO、CTO。除了技术能力,我也学到了很多项目管理、组织管理方面的经验,对我日后创业的帮助蛮大。
后来我直接投身创业的大潮,洛微科技是我创办的第二家公司。我一直没有加入过大厂,但我经常跟在大厂的同学交流。大厂确实能给你更多系统性的训练。如果你能走到管理层,意味着你会有更多技术管理的经验。
但你在大厂刚开始接触的面可能比较窄,如果你很快就出去创业,可能会有比较多的短板。如果你晋升到总监级别,再出来创业,无论是在经验还是资源积累上,都更有优势。
无论是选择先大厂,还是加入创业公司,都有很成功的案例,最重要的是积累经验。我第一次创业走了很多弯路,如果之前有相关的经验,可以规避很多错误。
5. i背调:李杰
毕业之后,我去了华为总部。我在华为学到的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还有专业技能,对后来创业有很大帮助。
一个公司如果能成为大厂,一定有其原因。华为经常会强调“力出一孔”,聚焦核心的业务、核心赛道。
这也激励着我在后来坚持自己认定的方向,抵御其他风口的诱惑。华为也经常强调“板凳要坐十年冷”、“烧不死的鸟是凤凰”。
我所在的企业服务赛道,更要奉行长期主义,不要做急功近利的事。很多在华为待过的创业者,韧性都很强。
在管理理念上,华为经常提到“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强调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我们公司创业初期的核心成员,经历了风雨之后,大家依然团结在一起。
6. 嘉华药锐:肖云
人生在不同阶段的选择会很不一样。我从外企出来创业好几年了。有些做到高层的前同事,他们的生活是非常惬意的,真正做到了生活和工作的平衡。只要是基于本心做了选择,那躺平有躺平的快乐,奋斗有奋斗的快乐。
最重要的是,要想清楚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怎么培养自己长期的竞争力。是希望成为大公司的高管,还是和很牛的创业团队来改变世界?
如果一个人擅长精细化管理,喜欢在流程完善的公司里,那么到了创业公司,可能觉得哪里都不对劲。但如果有承担风险的能力和勇气,到创业公司打拼一番,可能你的能力会提升得特别快。谨慎做决定,一旦决定就全力以赴。
7. 智腾科技:彭朱容
创业公司招人挺难的,不少应届毕业生会优先选择大厂、国企或者科研院所,还有很多考公务员。加入大厂,可能最开始你只是“拧螺丝”,但如果加入创业公司,可能你很快会坐到“发动机”的位置。
大多数毕业生会在意公司的雇主品牌,不愿意去风险大的创业公司。但大公司可能同样要加班,甚至从招聘到后期管理,还有相对更高的淘汰率、更少的晋升机会。完成B轮、C轮融资的公司,它的前景和确定性还是蛮强的,给出的薪资也很有竞争力。
五、年轻⼈创业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1. 深光科技:冯翀
22岁时,我参加完科技竞赛后,决定创业。年轻人创业的好处和弊端都很明显。早创业的好处在于,能更早地对社会有更全面、更高维度的认知,认识到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如果你看准了变革的机会,可以毫不犹豫地创业。弊端在于,早创业可能会让你过于专注在自己的事情上,失去持续深造的机会。如果你在30岁、40岁创业,起点可能会更高。
在大学时期,要丰富自己的信息渠道。此外,还需要有榜样的力量,可以经常去看一些著名创业者、投资人的观点,并向他们的认知和洞察靠拢,例如国外的Bill Gates和扎克伯格,国内的丰叔等等。
如何避免创业中的坑?你需要不断学习从不同的视角看问题。我们需要具备4个视角。首先是技术视角,还需要具备用户和销售视角,才能深入产业中为真正的用户提供服务。
当公司进一步发展,还需要从资本层面,也就是一二级市场的角度去看问题。在创业时,你还要管理好跟工厂、供应商、渠道商到营销方的关系。你可以把他们当作投资人,多换位思考,大家共同为一个愿景努力。
2. 速境:刘韬
创业是手段,不是目的。要看你的动机是什么,以及如何通过创业来达成。对于我来说,无法通过原有的工作来达成长期目标,所以我去创业。
创业的源动力是热爱和相信,如果没有,不要创业。热爱和相信是让你扛过黑暗的力量。无论是失败还是成功,你都能获得经验,只不过具体内容不同。
你最好经历过0到1,知道创业是怎么回事,再创业才更有经验。要了解创业的知识,那就多关注公众号,多听播客(最近的播客很多创业者分享)以及参加各类线下活动。
3. 智腾科技:彭朱容
创业并不适合所有年轻人,毕业即创业的情况很少见。对于大部分年轻人来说,先进入职场或大公司获得经验和技能,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管理素质,会提高成功率。
创业者要有抗压能力,要有大局观,还要懂得如何进行利益分配,让团队分享创业的果实。如果是科学家型创业者,需要关注团队管理和人际交往能力。
4. 蓝晶微生物:张浩千
我认为年轻人一定要创业,为什么?
首先,创业的底色就是失败。创业根本不是九死一生,而是“九十”死有一生。在创业的过程中,你会突然意识到自己原来承担了这么多责任。你可以从失败中审视自己,从而不断进步。
其次,现在的年轻人出生在互联网时代,获取信息的能力很强。我们不能简单用年龄这个线性标准来评估人的经验和能力。你要相信时间会站在你这边,只要能熬下去、不下牌桌,一定会有所成就。
5. 零零科技:王孟秋
如果你把创业当成结果,就会很累。
首先,是否要创业取决于你的性格特点。在创业的过程中,你会感受到焦虑还是快乐?就像冲浪一样,你的心态更偏向于迎接大风大浪,还是更害怕浪潮,退缩不前?害怕挑战,过于容易焦虑的人可能不太适合创业。
其次,创业者相当于一个人承担了整个公司所有的风险和责任,大家可能会把最困难的问题留给你。你必须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做决策的,同时还要拥有足够的毅力和耐力,来面对挫折和失败。总之,创业是一场漫长而复杂的旅程,需要耐心和毅力。
六、有哪些⼯作,是ChatGPT替代不了的?
1. 洛微科技:孙笑晨
ChatGPT其实是在为个体赋能。它不一定要代替一个职业全部的工作量,而是打辅助,让你专注更核心的工作。
我现在经常用ChatGPT写文案。面对ChatGPT,我像是产品经理,我来定义需求,让ChatGPT逐步达到我想要的目标。
我们要有能力抽象、定义出一个工作具体要做些什么。当你把一个庞杂的工作,拆解成清晰的流程与步骤,ChatGPT就能更容易满足你的需求。
ChatGPT并不会威胁人类,我们总要学习、适应新工具。每次电脑升级系统之后,我们都会觉得怎么不好用了,但用了一段时间后,反而更顺手效率会更高了。我更在意的是数据的公平性以及把控AI输出的内容,尤其是一些危险性的内容。作为工具本身,ChatGPT没什么可怕的。
2. 剂泰科技:赖才达
有哪些工作是ChatGPT替代不了的?80年代个人电脑普及的时候,人们也在问同样的问题 “有哪些工作是电脑替代不了的?”
那时很多人也担心失业问题,后来人们发现电脑带来了更多前所未有的机会,全球化供应链、互联网革命等应运而生。实际上,是懂得使用电脑的人,取代了不懂使用电脑的人。未来我们可能也会面临类似的情况,掌握ChatGPT的人,取代了没有掌握ChatGPT的人。
那么从近期来看,有哪些工作不容易被ChatGPT替代?
第一,真正源头的创新。我们公司是运用AI技术设计药物递送载体,我们开发了一个PhatGPT模型,以更高效地设计脂质、开发各种复杂的纳米剂型,但是这些递送载体的源头创新还是来自于天赋异禀的科学家们。AI能够赋能科学家提升研发力,但替代不了人的创新思维。
第二,和实体世界交互的工作。很多需要“动手”的劳动工作,AI不一定做得好。在MIT,有些朋友是专门做机器人的“心”,但是叠被子、折衣服这类简单的劳动,人工智能都很难实现。人体本身有大量丰富的“传感器”,触觉视觉的联动以及对肌肉力量的控制,都远超AI。
第三,涉及人和人之间交互的工作。比如管理人员、心理医生、律师等等,这些工作需要专业知识来做判断,还需要进行复杂的沟通。
当然长期来看,懂得使用ChatGPT的人会有着数量级提升的生产力,我也相信ChatGPT会产生更多当今人们想不到的工作机会。
3. 两点十分动漫:王世勇
可能我们要考虑的不只是ChatGPT能否代替人类的工作。我们把时间维度拉长到50年至80年,就能看清楚行业变迁和工种变迁。
在动漫行业,迪士尼最初认为手绘动画是唯一正统的方法,采用三维软件绘画的皮克斯只是“歪门邪道”。但后来迪士尼不得不转型,用电脑创作动画。
我们是一家动漫公司,我经常在公司和同事讲AI对于我们的意义。可能我们现在正处在迪士尼当年的拐点,从三维渲染动画,转向通过设置关键词来生成动画。我们和AI并不是替代与被替代的关系。我们必须要掌握新的生产工具,否则越是重复性高的劳动,越会被更高效的工具替代。
我们要想清楚人和工具的关系,也要看到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AI不会经历生老病死。乔布斯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人没有面对死亡的威胁,就无法珍惜生命。如果缺乏怜悯之心,可能我们很难有深层次的情感表达,更别说创作出好的艺术作品。我们感受到的AI表现出的情感,只是我们设置的模型而已。
4. 深光科技:冯翀
目前来看,不容易被ChatGPT替代的工作有两个特点:
第一,商业价值密度比较低,科技巨头不会投入大量精力的领域。
第二,不是大语言模型擅长的方向,现在大语言模型在执行上的表现比较差,比如机器人通过算法,也很难模仿人类关节的运动。
具体而言,我觉得送外卖、路面清洁这类体力工作很难被人工智能替代。另外,需要承担重大责任的工作也很难被替代,比如医疗和法律类工作,你很难让AI对结果负责。
5. 阁楼:刘秋阳
心理咨询师很难被GPT替代。心理咨询是一个过程,需要时间的积累,而非一蹴而就的结果。冥想和正念思考这些疗愈方法,取决于每个人坚持的时间和付出的努力。心理咨询师不仅仅给了一个答案,而是通过和人建立情感连接,帮助人们找到解决方法。在短期内,机器与很难建立深层次的情感联系。
6. i背调:李杰
从具体场景来看,如果涉及到打官司、法律纠纷,法官、律师很难被ChatGPT替代,但是速记员容易被ChatGPT替代。
法官和律师需要比较高专业度,需要同理心以及判断力,但是文字录入这样的基础工作可替代程度较高。在计算机行业,一些基础的编程算法已经可以使用GPT等工具帮助完成,比一般程序员更高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峰瑞资本(ID:freesvc),整编:峰瑞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