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架小型无人机袭击克里姆林宫的影响尚未散去,俄乌双方随即又开启了新一轮无人机大战。乌克兰首先表示,其成功拦截俄军发射的全部35架伊朗制自杀性无人机,随后俄方也宣称,乌军用来攻击俄军克里米亚军事基地的22架无人机,也全部都被拦截。在双方纷纷以无人机为核心装备的当下,各自拦截对手无人机群的概率均达到100%,这可真是有些难以置信。



▲俄军目前仍然在使用伊朗制造的自杀性无人机


在俄乌战争之前的军事冲突,虽然也有大量无人机加入的趋势,但由于交战双方资源有限,军事人员素质偏低,因此无人机使用思路难逃窠臼,往往只能照本宣科,并没有给外界太大震撼。俄乌战争开始后,乌军率先将无人机投入战争,并特意针对俄军脆弱的补给车队下手,战果相当出色,开始引发外界对无人机战争地位的思考。不过,真正颠覆性的变化,还是在俄军将购得的伊朗自杀式无人机,投入战场之后。这些造价低廉、技术简陋的流水线制品,在先进的制导技术加持下,已然具备对数百千米外目标,进行精确打击的能力。虽然这种无人机由于载荷有限,很难对军事目标造成毁灭性打击,但对于电厂、自来水厂、网络通讯节点等民用设施来说,却是致命的。



▲无人机空袭后上街取水的基辅民众

俄军从去年秋季开始,就大量使用自杀性无人机攻击乌克兰腹地,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民用目标。相比于巡航导弹,自杀性无人机虽然精度偏低、威力远远不如,甚至被拦截概率也大大增加,但优秀的性价比优势,却使得其越来越受俄军钟爱。具体来说,一架典型伊朗制自杀性无人机,制造成本不超过2万美元,使用步骤也比较简单,操作人员经过简单培训后即可熟练使用。而一枚巡航导弹典型价格在百万美元以上,并且这还是战争爆发前原材料价格并未上涨,也没有受其他国家管控的理想情况下。



▲巡航导弹各方面性能都很出色就是价格太高


再加上民用目标本身防御力就差,巡洋导弹和自杀性无人机对其毁伤只有范围差距,没有本质区别。而且乌军并未预料到大规模自杀性无人机会登上战场,缺乏有效的拦截手段,因此后者很快就成为俄军打击乌克兰腹地的主力武器,并频频因战果显著成为媒体焦点。在当时,乌军能凭借己方剩下和东欧支援的旧式苏制防空装备,多次拦截俄军远程导弹,但面对体型小、飞行高度低的自杀性无人机,却只能空自叹息。此外,防空导弹远高于自杀性无人机的造价,也使得乌军不太愿意将其用来拦截无人机。这种低廉装备作战效能超过高价导弹,令对手束手无策的经典一幕,是舆论极为感兴趣的模式,进一步强化了俄军自杀性无人机的威名。



▲西方援助的“毒刺”很难对无人机造成威胁


在尝试过各种轻型武器和原有防空体系后,乌军认为带有火控雷达、射速较高的现代自行高炮,是现阶段比较理想的反无人机装备。而随着去年冬季,德国援助的“猎豹”自行高炮抵达乌克兰,俄军无人机被击落架次直线增加,乌军在总结经验、强化反无人机作战体系后,终于在近期将无人机拦截概率,提高到比较理想的程度。此次其宣称拦截俄军全部35架无人机,虽然有可能存在水分(毕竟不是自己发射,存在些许误差很正常),但已经算是不错的成绩。



▲现代自行高炮对无人机的威胁很大


相比之下,俄军拦截的乌军无人机,据说都是采购的民用小型无人机(有观点称是乌克兰之前从中国购入的民用无人机)改造而来。基本完整的机身,表明俄军应该是使用电子防御手段拦截,这和乌军的硬杀伤拦截,区别还是挺大的。当然,也许就是因为乌军使用的是民用无人机,抗电子干扰特性差,才会被俄军轻易得手。而俄军使用的军用无人机电子防御水平不低,乌军软杀伤手段难以奏效,于是以自行火炮为主要防御手段。总结性地来说,由于目前交战双方均没有独自生产远程无人机的能力,不得不勉强使用其他过渡型号,因此两者无人机群看似规模不俗,实则战力有限,在双方都积累一定拦截经验后,效果自然就不太好了。



▲据说是俄军在克里米亚拦截的乌军无人机


中国在军用无人机领域造诣极深,放眼全球也只有美国可堪比拟,但暂时的优势不能代表永远领先,吸收实战中的先进经验,永远是有效的前进方式。事实上,以目前国内在军用无人机领域的水平,完全能推出一款在成本、技术和生产速度、反拦截等领域,取得较好平衡的无人机,执行远程精确小当量打击任务。不过,高效的无人机拦截体系建设依然比较困难,特别是国内面临的对手,在军用无人机领域水平都不算低。从这一点来说,俄乌双方使用的软、硬杀伤都有可取之处,统筹并进将是短期内比较合理的发展战略。而从长远来说,类似“寂静狩猎者”的激光反无人机装备,才是最理想的技术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