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俄罗斯对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是为了实现“阻止北约东扩”的战略目的,那么它已经失败了。
近日网传“北约秘书长表示所有北约成员国都同意乌克兰加入北约”,很多人误以为北约正式接纳了乌克兰。其实这是误解。
路透社报道,斯托尔滕贝格的原话是“所有北约成员国都同意乌克兰最终应加入北约,但当前的重点是确保乌克兰赢得俄乌冲突”。显然,这是“事后承诺”,并未即时生效。
乌克兰尚未加入北约,也不可能在战争结束前加入北约,因为北约的加入条件明文规定不接纳有领土争端的国家。斯托尔滕贝格不能改变北约的规则,美国也不能。
图/网络
乌克兰还站在北约的门槛上,另一个国家已经走进了北约的大门。4月4日,芬兰国旗在布鲁塞尔的北约总部门前升起,这个与俄罗斯有漫长陆地边境的北欧国家放弃了永久中立地位,正式成为北约第31个成员国。而且,另一个重要的北欧国家瑞典也在走向北约的路上,美国国务卿布林肯给出的时间是7月11日。
如果说俄罗斯对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是为了实现“阻止北约东扩”的战略目的,那么它已经失败了。
01
冷战时代的“北约VS华约”
俄乌冲突有两个版本,一个是现实世界中的战争,另一个是鹅粉们脑补的版本。在脑补版中,这场冲突是一个叫“北约”的大魔王,向纯洁无辜的俄罗斯公主伸出了魔掌。
然而,这些“当代赵括”对“北约”的了解并不多,甚至连北约和欧盟都分不清,以至于言之凿凿地宣称“乌克兰多次正式申请加入北约”。实际上乌克兰多次申请加入的是欧盟,而不是北约。欧盟是旨在推动欧洲一体化的区域组织,和北约完全是两回事。
北约全称“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于1949年4月4日。最初12个成员国中,美国和加拿大是北美国家,其余全部是西欧国家。该组织的核心目的是“集体防卫”。根据北大西洋公约规定,缔约国任何一方遭到武装攻击时,应视为对全体缔约国的攻击。也就是说,北约是一个防御性的政治军事同盟。
作为军事同盟,必然有假想敌。诞生于冷战时代,彼时北约的假想敌无疑是苏联,这可能是各路鹅粉唯一掌握的正确知识点。不过,北约还有另一个假想敌。那就是德国,即便处于被分割占领的状态,依然是周边国家挥之不去的梦魇。因此,北约最初的目标正如《时代周刊》所评论的“让美国进来,让苏联出去,让德国安分”。
西德加入北约后,北约第二大假想敌就此消失。被针对的苏联迅速组建了华沙条约组织,欧洲的社会主义阵营国家除南斯拉夫外,均加入了华约。“北约VS华约”的欧洲冷战格局成型。
▲俄罗斯彼得保罗要塞(图/图虫创意)
整个冷战期间,两大政治军事同盟之间保持了微妙的平衡,并未发生直接冲突。双方的纷争都是内部矛盾的“家务事”。
北约内部的主要矛盾是法国和美英矛盾。从1959年3月6日,法国宣布撤出受北约控制的法国地中海舰队开始,一直闹到1967年3月14日美军撤离法国。这就是所谓的“法国退出北约”风波。
不过,“退出”是言过其实,法国历届政府都声称忠于北约范围内所承担的义务。这种半退不退的拧巴状态,源于高卢雄鸡的实力和表演欲之间的扭曲力矩。此外,还有英国和西班牙之间围绕直布罗陀归属之争,两国媒体上时不时为此爆发一场大战。
比起北约内部纷争经年累月、冗长乏味的口诛笔伐,华约的内部矛盾解决要精彩得多。1956年的波匈事件和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事件,都以苏联派兵并大规模清洗告终。布拉格事件中的神兵天降、钢铁洪流在半个多世纪后,在乌克兰大地重演。
总体而言,冷战期间的北约和华约都恪守了管控直接冲突的防御底线,都实现了集体安全,但是安全思维的逻辑有着根本不同。而北约的集体安全建立在内部妥协的基础之上,保持最大程度地一致对外。华约的集体安全是苏联的武力让所有成员国都接受残酷的现实——只有莫斯科是唯一真实存在的安全威胁。
因此,苏联走向衰弱后,华约组织迅速失去了活力,冷战也随之落幕。是的,冷战结束是在苏联解体之前。
02
后冷战时代的短暂蜜月期
“魔王北约亡俄之心不死”是鹅粉们的核心想象,这种非黑即白的角色安排很方便简化叙事,让历史和现实符合他们想象的模式。然而,想象终究是想象,与事实相差甚远。
把1991年年底苏联解体作为冷战的终点,是典型的被覆写的历史记忆。其实,1990年7月在伦敦召开的北约第11届首脑会议就曾正式宣布冷战结束。当时没有人想到苏联,这个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的军事帝国,会在一年后轰然倒下。
1990年的冷战终结当然不是北约单方面的一时兴起,而是双方都对长期对抗感到了厌倦,有意从对抗走向合作。当时双方寻求合作取代对抗的努力是有诚意的。
而且,这种合作的尝试在苏联的最后时光中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包括互相派驻大使级外交官和联席会议的对话机制等等。这些都被后来的俄罗斯所继承。
1991年7月,华约组织宣告解散,这不是单方面的投降,而是新的北大西洋安全体系形成的前奏。
▲莫斯科红场(图/图虫创意)
令人意外的是,苏联人民对苏联的厌倦甚至超过了冷战本身。1991年底,苏联突然而平静地宣布解体。
苏联不是被外部威胁压倒,而是不堪重负的内部解体。全世界都惊呆了,也包括北约。和鹅粉们脑补的暗战不同,北约全程懵圈,在苏东剧变中,除了一些常规的安全戒备外,无所作为。
苏联解体引发了“北约是否有必要继续存在”的讨论。解散北约当然是一种选择,但是更多的北约国家希望继续保留北约,以应对苏联解体的安全局势。
按照这些北约改革派的主张,北约的集体防御不再是一种军事对抗机制,而是延续与苏联的合作尝试,最终转型为欧洲-北美的安全体系。
因此,后苏联时代的北约并不是抱定“亡俄之心不死”,1955年吸纳德国的经验,苏联末期已经打开的合作大门,让北约和俄罗斯都对未来的合作很有信心。双方进入了一段你侬我侬的蜜月期。
1991年12月,俄罗斯加入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这是一个为改善北约同前华约国家的关系而建立的论坛组织,是苏联为后冷战时代留下的最后遗产。
1994年,俄罗斯被北约列入和平伙伴关系,1997年成立了联合常设理事会。整个九十年代,俄罗斯沿着苏联末期的轨道,和北约的合作关系迅速升温。
在这段蜜月期里,俄罗斯和北约的亲密程度超出想象。1991年叶利钦总统就曾提出过把加入北约作为目标。这并不是俄罗斯的单相思。克林顿政府曾经认真讨论过俄罗斯加入北约的可行性。
1993年美国国务院的一份解密文件显示了当时美国政府的乐观预判:北约将在2005年接纳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加入北约,同时也有接纳俄罗斯的可能性。鹅粉们“北约早就处心积虑拉乌克兰入伙”的想象就是这么来的,这显然是断章取义的解读。
1997年5月,《俄罗斯联邦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相互关系、合作和安全基本文件》在巴黎签署,确立了双边关系的正式基础。俄罗斯和北约之间的蜜月期达到了最高峰。
俄罗斯也在为加入北约扫清障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苏联时代对俄罗斯领土多次调整后,留下了领土争端。北约要求缔约国不能有领土争端,俄罗斯为此也做出了努力。所有的领土争端中,和乌克兰的克里米亚归属权争议无疑是最为重要的。
1997年,俄罗斯与乌克兰签订《乌俄两国友好合作伙伴关系条约》。该条约规定,俄乌两国承认苏联时期划分的边界,互相尊重领土完整,并同意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争端。该条约还进一步明确规定,克里米亚半岛归乌克兰国家所有。该条约的后续勘界工作也在2011年正式完成。
看上去北约和俄罗斯的合作在后冷战时代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然而和平的希望转瞬即逝。
1999年科索沃战争爆发,北约轰炸南联盟,终结了俄罗斯和北约的蜜月期。这是一场在灰色地带的局部战争。南斯拉夫并非华沙条约组织国家成员,和苏联的关系始终若即若离,并不属于苏联的“传统势力范围”。
▲1999年,北约轰炸贝尔格莱德(图/视频截图)
但是,早在沙俄时代,“南斯拉夫”就被俄罗斯大斯拉夫主义者视为禁脔,可是所谓“南斯拉夫”中的民族、宗教、文化认同又高度分裂。甚至在苏联解体前,南斯拉夫已经呈现出四分五裂的局面。
里里外外的种种认知错位,引发了巴尔干半岛的持续纷争。北约的介入让问题更为复杂,粗暴干预的不公正立场更是雪上加霜。
此时俄罗斯正在走出车臣战争的泥沼,国内“大斯拉夫民族主义”情结死灰复燃,科索沃战争风助火势,俄罗斯从此走向了对外强硬的路线,在国际舞台上“重现苏联”,俄罗斯和北约重回对抗。
此后的俄罗斯不仅与原苏联国家如格鲁吉亚、爱沙尼亚等国发生冲突,还在中东等国际事务中与美国、北约发生了持续的正面摩擦。
俄乌冲突就是这轮对抗的最高潮。从蜜月到对抗的滑落过程,就是北约的三次东扩。
03
北约东扩和中东欧的西归、西逃
1999年波兰、捷克、匈牙利三国加入北约,是俄罗斯和北约合作阶段的默契结果。这三个国家在历史上就与苏联、华约组织有严重的裂痕,文化传统与俄罗斯也格格不入。苏联解体后,这三个国家的“西归”势不可挡,俄方既无心也无力做出反制。
2004年的北约一口气接纳了7个国家,情况较为复杂。原苏联阵营四国在经济和地缘政治上已经深度融入了西欧,加入北约顺势“西归”,与1999年的波兰三国性质相同。
波罗的海三国,则是出于自身安全忧虑选择了“西逃”。波罗的海三国在历史上都获得了苏联正式承认的独立地位,直到二战前后才被强行并入苏联版图。对苏联和俄罗斯完全没有基本认同,本就苦大仇深。1990年早早宣布独立,挖下了埋葬苏联的第一铲土,对俄罗斯“重现苏联”的势头极为忧虑。
此时的俄罗斯已经从车臣战争的惨胜中恢复,对外强硬的势头昭然若揭。波罗的海三国与俄罗斯的新仇旧怨很可能成为清算的对象,“西逃”之外别无选择。
至于2009年后巴尔干三国加入北约,则是科索沃战争对巴尔干地区的局势余震。这可以称得上是三次东扩中北约最积极主动的一次,但也是影响最小的一次。
由此可见,北约东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俄罗斯周边国家对俄疏离、反感、恐惧促成的。俄罗斯周边国家的“反俄情绪”既有历史因素,也有现实依据。
俄罗斯传统悠久的强硬作风。这也造成了俄罗斯国际环境恶化的恶性循环——北约的边界每一次推进,都让俄罗斯变得更为强硬,大量资源转移到对抗北约中,削弱了自身的经济力量,进一步把周边国家推向了富裕繁荣的西边。俄罗斯不断升级的应激反应,“重建帝国”的宏伟指向,反而成为了北约向东的持续牵引力。
乌克兰的情况就是如此。乌克兰申请加入北约,是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后才逐步抬头。此前乌克兰的“向西去”是加入欧盟,寻求经济发展机遇。
自苏联解体后,乌克兰长期追随俄罗斯,却沦为了欧洲最穷国家,而几乎同一起跑线的邻国波兰的人均GDP已经是乌克兰的3.5倍,乌克兰人情何以堪?经济上“脱俄入欧”的西向选择,谈何背叛?但是俄罗斯有限的经济力量,给不了乌克兰胡萝卜,“俄式外交”的惯性思维高举大棒,双方的矛盾因此加剧。
▲乌克兰利沃夫航空城(图/图虫创意)
即便在油气利益分配、克里米亚海军基地使用费用等诸多经济问题上吃瘪,乌克兰依然不想在安全问题上开罪俄罗斯。即便在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后,乌克兰国内的主流意见在很长时间内依然把“脱俄”限定为寻求中立。直到2022年9月30日,俄乌冲突让两国关系陷入无可挽回的境地时,才正式申请加入北约。
北约在俄罗斯进入对抗模式后,对乌克兰的态度依然是冷淡的。议论不少,却没有什么实质推动。因此,对乌克兰2022年的“火线申请”,美国和德国都表达了明确的反对。
北约对乌克兰的冷淡,不仅有避免刺激俄罗斯的地缘政治考虑,还有对乌克兰系统性腐败、军事现代化水平不足等诸多不满。实际上,没有这场冲突,以北约加入程序和加入条件的苛刻程度,乌克兰加入北约的可能性接近零。
但是,随着俄乌冲突的持续升级,这些障碍都成为过去时。北约武装了乌克兰,乌克兰的军事现代化水平不再是问题。战争期间乌克兰内部整合,系统性腐败问题得到了部分解决。而“刺激俄罗斯”的顾虑,随着冲突的升级失去了现实意义。
《布达佩斯安全保障备忘录》、《俄罗斯联邦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相互关系、合作和安全基本文件》、《乌俄两国友好合作伙伴关系条约》都成了一堆废纸,这不能笼统地归咎于“北约东扩”。
04
结语
俄罗斯以“北约东扩”作为“自卫理由”,可以说服鹅粉,或者说是鹅粉的自我说服。但是,这套说辞没有说服长期保持和平中立的芬兰、瑞典,他们做出了倒向北约的选择。俄罗斯对乌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最终“解放”了北约推进的脚步。
北约秘书长托尔滕贝格“所有北约成员国都同意乌克兰最终应加入北约,但当前的重点是确保乌克兰赢得俄乌冲突”的表态,无疑是重要的,并不是鹅粉们轻描淡写的“画饼”。虽然鹅粉们一直强调乌克兰是“北约傀儡”,但是又不愿意面对乌克兰终将加入北约的现实。但是,想象不会改变现实。
托尔滕贝格的此番表态,乌克兰将来加入北约的最大程序障碍已经基本被扫清。加入北约的批准程序中,最关键的就是“集体一致”原则,任何一个成员国都有否决权。比如瑞典申请加入就曾卡在土耳其的否决票。此前俄罗斯加入北约的意向不被接受,也有一票否决的担忧。
托尔滕贝格表态中另一个看点是,乌克兰加入北约的最后门槛就是结束这场战争,而且是不留下领土争端的情况下结束。这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俄乌冲突的未来走向。
▲一辆燃烧的T-72坦克在乌克兰高速公路上被摧毁(图/图虫创意)
更为重要的是,此番表态之后,除非俄罗斯能够获得在战场上取得压倒性的胜利,彻底瓦解乌克兰“向西去”的意愿,否则“乌克兰不加入北约”“永久中立”之类的和谈条件不可能出现在谈判桌上。
习惯于“用大炮纠正边界”的俄罗斯,这次要面对的是北约武装起来的乌克兰。在不久的将来,或许还会面对正式加入北约的乌克兰。俄罗斯还没有输掉这场战争,已经输掉了整个时代。
当然,即便如此,也很难改变鹅粉们想象中的那场战争,抓不完的“大鱼”、战无不胜的战斗民族,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