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教旨主义的AI上帝论者通常这么认为:

“上帝比人聪明。AI比人聪明,所以AI可以成为上帝。”

2017一个名叫安东尼·莱万多夫斯基的谷歌工程师在经历了18个月的监狱生活之后,停止了自己创建的宗教组织。一个名为“WOTF”(未来之路)的教派,致力于通过创造一个足够聪明的AI来创造一位神。

他找到了别的目标,于是才放弃了“创造一位神”这么一份有前途的事业。安东尼·莱万多夫斯基把宗教活动的全部资金用于“黑命贵”的社会活动。

讲他的故事只是想说明一个道理:

哪怕是你有“通过AI创造一个神”这么一个有些唬人的目标,走到最后你唯一的归宿也只能是玩梗和追热点。

也许一开始WOTF的目的就是创作热点,俗称玩梗

这个规律在中国的互联网环境中,节奏只会变得越来越紧张。

3月8日一个日本的程序员通过Chatgpt训练出了一个AI佛祖hotoke.ai,用着ai的标准式废话解决年轻人的困惑。产品一经发布广受关注。

不幸的是3月16日微信上就上线了国内的版本。比如这个账号3月16日才注册,当天就发布了这款小程序;而运营方“东莞市凯克特思信息有限公司”,据天眼查显示,成立于2022年6月,此前没有“宗教”方面的业务。



虽然在这种对比下,HotokeAi是相对来说一个更为虔诚的佛教徒。

但是当你把一个可爱、善良、闪烁着宗教哲思的ai佛祖放到了赛博世界的大雄宝殿,它最终的能引来的只是满嘴骚话的梗小鬼,不敬法相的程度可能要超过擤着鼻涕往功德箱里塞钱的土老板。

另一面,国内的版本干脆被直接封掉了。



即使真的有人相信AI固有的神性,也难以否认赛博拜佛和玩梗本质上是同一件事的事实。

或者说互联网运营,干的就是当年传教士的活。

首先是跟随热点,抓紧一个梗。

在内容运营岗深耕多年的前同小A,她向我展示了自己的工作流程:分析最近的热点、可能的热点-然后规定方向-传给下一棒。

“如果带入宗教视角,我可能是那个牧师,也可能是那个写盗版《圣经》的”,小A说。

比如最近最流行ChatGPT,小A的领导在群里发话,大家要紧跟潮流,赶快去体验,然后小A立马策划了一个“ChatGPT”相关的话题让大家参与。

除此之外,小A还有很大一部分工作是研究用户(可以理解为互联网宗教中潜在信徒)喜好,通过数据分析他们的喜好内容后,大量仿制相关的东西,然后配合算法推送给用户,以便留住他们。

内容数据截图、分析;互联网时代,分析用户喜欢什么方便多了,后台一看便知

手段包括: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用户喜欢的内容后,通过洗稿、机器创作、二次创作、奖励机制鼓励其他用户定向产生此类内容等等。

至于为什么热衷于追随梗,而不是自己创造梗。

小A瞪大了眼睛告诉我:你知道创造一个梗多难吗?买热搜多贵吗?知道占领互联网心智地多少钱吗?

说着丢给我一张高糊的微博热榜报价,“如果真要产生《圣经》效果,这样的平台你起码得买50家。”

网传微博热搜价格

 

和宗教一样的是,真正创造梗的人们往往被掩盖在了巨量的数据流之后。教义往往不由创造教义的人去解读。

于是随后就是足以让他们变形的解构:追热点、写黑话,去循循善诱。

“这个过程, 就是用户筛选的过程”,做用户运营的汤汤说。汤汤在一家To C的互联网公司做运营,公司主要收入来源是用户购买服务。

虽然每天在无数“梗”的洗脑下,会给公司平台来许多的新用户,但要掏钱的时候,大家都格外不利索,“于是我们需要一套话术,让他们接受我们的逻辑,相信我们,然后爽快掏钱”。

汤汤说最有效的方式是痛点狙击+展示财富,这样是最容易成交的。

汤汤还说,对方越相信你,越容易掏钱,“你看很多宗教信徒,愿意把一切都奉献给‘神’,在互联网里,大家也愿意把一切折算成费用冲(捐)给信任的人”。

但汤汤本人是坚定的非宗教人士

而这些相信你的人,会带来更多愿意信任你的;至于不相信的,则会被排除出这个圈子。

真正有生命力的宗教都会以自我复制,自我传播当作自己的第一目标。于是在许多互联网里,大家会以“出圈”来判断效果,出圈则是默认了“圈”的存在。

而只要你在互联网中一天,就一定会接收到梗的洗礼,直到加入它。

至于为什么要生产梗,从经济角度很好回答,因为“宗教是一门好生意”,而互联网时代,采用“宗教”模式运营更好赚钱了。

在互联网大厂工作的朋友,发来一篇文章,像我展示了如今互联网变现的主流的变现方式:



但不论哪种方式变现,前提都是需要大量用户,即是建立在“流量”基础之上的,所谓“越多人关注,越有成交可能,而越多人相信,也越有成交的基础”。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和宗教变现的是雷同的。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就明确将宗教看做了一个市场,教会是厂商,开创了宗教经济学研究,并指出:宗教需要有大量市场,才有经营发展一说。

《教堂经济学截图》

本质上,就是对信徒的占有。换到互联网时代,就成了对网民们“时间”的占有——占用你的时间越长,你就越容易付费;给你提供的服务越多,则越能占有你的时长。

但这一切的前提,又是必须足够量的“信徒”。这也导致了获取流量成为一切互联网商业逻辑的核心。

或者从语义学地角度。宗教和梗的基本元素都是同一个词——meme(迷因)。

根据《牛津英语词典》,meme被定义为:“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模仿而得到传递。”

meme的释义

可以说,宗教信仰本身就是一种meme,不断在信仰者对身上模仿、得到。

而且“meme”概念的创始人道金斯还认为,meme具有遗传性、变异性、选择性。简单来说,就是在梗传播过程中,其他人接收到了梗,还会增加、删减一些内容(所谓二创)、然后保留容易传递的部分继续meme过程,即所谓的可复制因子。

这也意味着保留下来的部分、一定是的最洗脑、短时间内最容易人传人的。

宗教信仰本身就是“梗”的一种,活跃在冲浪一线造梗、传播梗的选手们则是当代互联网“牧师”。

只是在这个类型的AI产品出现之前,我们不知道人格化了的梗是什么样子。

如果你把它训练地狂躁,那它就会变成那个样子。



“它一边支持中医的望闻问切是中华传统瑰宝,一边破口大骂所有的中医都是装神弄鬼的骗子;它一边要急不可耐地要把资本家挂在路灯上,另一边又在赞叹商业文明和竞争精神;它是你是我,也是站在对面的他。”(学习一亿条脏话之后,世界上最脏的AI诞生了)

反之它也有可能变成一个无聊中立,满嘴peace的老和尚。

但是总之,它就是梗的集合,一个不可名状的意识体,象征着我们互联网所有迷因的集合。但是像是宗教一样,我们愿意去给他安装一个形象,好让我们的崇拜的目标变得更准确。

p得他妈都不认识

或者我们想象一下。许多年后,未来的人类学家一定会用类似分析宗教的方法分析着我们今天的流行文化。

也许他们打开今天互联网遗留下来的废墟式的荒原,发现了最密集出现的meme,它是一个藏族青年,身着传统服饰、右眼冒出绿光昭示着自己的神力,旁边的文字似乎是他的格言,不明所以却看起来很有智慧的样子,语气净是如同圣经里耶稣最喜欢用的那种毫无余地可言的判断。

这不是宗教艺术作品这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