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餐企老板内参(ID:cylbnc),作者:王盼,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一、餐饮圈的“无人”越来越多
最近,餐饮圈的“新网红”再次出道——北京地铁站里放置的麦当劳无人餐车。
橙红色的Mini餐车,营业时间为7:30~19:30,支持微信和支付宝购买。早餐有4种套餐可以选择,包括咖啡、油条、汉堡等,套餐售价在12.5~20.5元之间,价格与门店基本一致,早餐、正餐、下午茶分时间段售卖。目前,该餐车仅在几个地铁站有试点,并吸引了不少粉丝前去探访打卡。
不仅是麦当劳,全国各地的餐厅似乎也刮起了一阵“无人风”,前有北京地铁的煎饼机器人,后有成都首家24小时无人面包店“PIEPIE PIECE”诞生,以及无人饮品店“肆季糖水”半年开出近20家店、单店日销上千杯饮品;而在全国各地,无人火锅也悄然兴起,包括川式火锅、韩式部队锅等;此外,还有“无人咖啡店”、“无人泡面馆”……
在大众点评上搜索“无人”,内参君还发现,北京、成都等地出现了不少“无人自助茶室”。
二、“无人”背后的餐饮真相
“无人”运用在餐厅,并不稀奇。
好几年前,马云就跨界做过无人餐厅,进店、落座、点餐、结账全程智能化。马爸爸也放出豪言“未来将在全国开展10万家无人餐厅”;而京东也曾在2018年测试过,名曰“X未来餐厅”,思路则是“与八大菜系的名厨合作,研发最适合由机器人烹制的菜品,让名厨的菜肴能够在机器人的手中复制到全国甚至全球”。
回首这些跨界大佬,更多是“科技公司的试水”,主视角是科技而非餐饮,肩负着一种“颠覆传统的使命感”。投入不小,声量挺大,却很难真正成为气候。现如今,马爸爸的“10万家”成为了互联网上的记忆;京东X未来餐厅,也被媒体评价为“概念为先的鸡肋”。
而如今,这一波新开业的“无人”餐厅,涉及火锅、烘焙、咖啡茶饮、快餐等不同品类。摒弃之前的“大手笔”,而更多是小店模型,产品也更加细分,多瞄向零售属性较强的品类,明显“接地气”了不少。
无人背后,暗藏着哪些关于未来的真相?
1. 从“去厨师化”到“去员工化”。
用工成本越来越高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早前,餐饮人在“去厨师化”的道路上几经辗转和尝试,期间也经历了不少争议。而如今,后疫情时代“用工荒”加剧,仅仅“去厨师化”还不够,一些餐厅甚至开始尝试“去员工化”甚至“去老板化”。
2. 年轻跨界的创业者数量增加,不少人是以副业的形式来做,没有太多时间精力全天候 all in 餐厅经营。
当甩手掌柜,是不少年轻人的创业梦想。但餐饮的链条太长,“栓人”也在所难免。而一间无人餐厅,似乎可以实现这个梦想。
一个无人饮品品牌的加盟负责人坦言,今年政策开放后,前来咨询的人明显变多,且平均年龄在30岁甚至更年轻。“这些人有一定积蓄,有一定投资思考。同时,不少人是有主业的,加盟的目标是做副业,无法24小时参与门店管理。雇人又觉得麻烦,所以就把目标投向了无人模式。”
3. 社恐人群、一人食群族、夜猫子壮大,一部分顾客不希望和餐厅服务员面对面接触。
谁会进入无人餐厅?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无人餐厅因为不需要和店员接触,全程自助。解决了不少年轻人“社交恐惧”的烦恼。同时,不少无人餐厅的光顾者是“独行侠”,再加上无人餐厅大多可实现24小时不间断经营,也有一些夜晚觅食者出没。
三、无人是前瞻未来,还是美丽的谎言?
“无人的概念没有错,可能也是未来的趋势。但对于餐饮行业来说,无人就是一个美丽的谎言,至少在现阶段还很难实现。”一位业内人士评价道。
从成本和效率的角度来看,无人餐厅仍然存在不少痛点。我们姑且提出几个问题:
1. 无人到底方便了谁?
首先是操作的繁琐,导致顾客实际体验并不方便。从目前现存的无人餐厅来看,产品偏零售属性的相对更为简化,比如面包店、糖水铺等。但如果产品丰富,用餐存在多样化的情况,体验起来就相对“费劲”了。比如无人火锅店,被顾客吐槽最多的就是“每点一道菜品,都需要扫一次付款码”且“需要自己收拾餐盘和桌子”。
一位曾经做过无人火锅店后来放弃的创业者坦言:无人,很容易沦为老板的自嗨。老板是方便了,但是顾客不方便。
即便是咖啡这类饮品,无人的状态下依旧容易陷入操作困局。比如某无人自助咖啡店,本不大的空间里写满了店长对顾客的“叮咛”,比如“牛奶糖浆在冰箱”、“用后请清洁蒸汽棒”、“餐具放置处”……顾客光是把这些操作流程看完就需要一定的耐心,更何况“需要按流程办事”。
2. 无人真的解决了用人问题吗?
无人餐厅并不是真的无人,因为餐饮这门生意,本质上离不开人工。
比如前阵子在北京出现的“煎饼机器人”,尽管可以自动制作煎饼,但依然需要人工来补充原材料等;成都的“肆季糖水”建议加盟商:上午11点前铺货30%,下午5点前铺货70%,一天2~3次进店整理。
而像火锅这类对食材要求不低的品类,小料台的清洁、突发情况的解决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人工的及时参与。“不少无人火锅店,门店里都设有服务铃。但事实上,即便遇到了什么问题,店长也很难迅速赶来。毕竟,这里是‘无人餐厅’。”一位顾客吐槽。
3. 缺失的服务,用什么“弥补”?
无人餐厅的价格普遍不贵。比如无人咖啡厅不少都是9.9元,价格和便利店咖啡接近;无人火锅店人均消费基本在60~80元以内;糖水铺则是“统统5元”的售卖模式。
无人餐厅要面临效率与成本的博弈。
对于顾客来说,餐饮的几要素:产品、服务、空间非常重要,无人餐厅既然“已经没有服务”了,那必然在其它方面进行弥补才能吸引顾客来,于是,对产品和价格则会更加敏感。如果产品不够格,很容易遭到无情吐槽;如果价格和有人服务的餐厅接近,又少了一个前来消费的动力。
在客单价不贵的情况下,如果流量和翻台跟不上,则利润无从谈起。
4. 还有哪些损耗?
无人餐厅还不可避免地容易出现漏单、制作翻车等问题。
用一个创业者的话来说:无人餐厅的存在,就是挑战人性的。往往会陷入“看上去很美好”的境地。而事实上,机器的故障、顾客的“霸王餐”、机器制作“翻车”产生的食材损耗……都不可避免会存在。
四、无人这门生意,能做吗?
无人餐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用工成本问题,这也是吸引创业者跃跃欲试的重要原因。
但,无人餐厅解决了顾客的什么问题?这是投资之前需要想好的问题。
麦当劳的无人餐车,解决的是地铁“社畜”宝贵的早高峰时间问题,方便了顾客,让快餐更快地触达目标客群。从这一点来说,可行。而且,无人餐车是车,面积小,成本相对低,只有ABCD几种既定套餐可选,是以零售的模式做生意。
但,不少无人餐厅SKU多、操作繁琐、细节较多,最容易陷入“老板自嗨”的陷阱,最终沦为鸡肋,痛点就在于只是理想化地考虑了经营者的利益,而没有考虑顾客的真实需求。比如一些无人火锅被吐槽“这钱花的,还不如自己在家涮”。
从某个层面来说,无人餐厅在没有服务员的情况下,更需要注重体验感。
一位业内人士则认为,餐饮的“无人”要用在刀刃上。“比如用机器人解决后厨的某些效率问题、食安问题,用在这些能够解决问题的环节上,这个可以。但餐饮(尤其是前厅)的还是离不开服务的,中国餐饮尤其注重人情味、烟火气息。科技再炫酷、自助操作再流畅,有时候也比不过店员一句热情的‘欢迎光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餐企老板内参(ID:cylbnc),作者:王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