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笔记侠(ID:Notesman),内容摘编自中信出版社出版书籍《跃迁:成为高手的技术》,作者:古典, 轮值主编:智勇,责编:金木研,值班编辑:金木研,原文标题:《所谓成长,就是不断破局》,头图来自:《幸福到万家》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里,都面临很多“局”。


做想做的,没有收益;做能做的,没有动力。


发展不好,全力以赴;事业好了,家庭又乱;家庭稳定,身体又垮;身体好了,事业又乱了。


工作一多,没空想事;想不清楚,就更多意外;更多意外,就更忙。


一旦陷入局里来回重复,焦虑、浮躁也就相随而来。


最重要的是,在每个人自己的局里,你翻遍书也找不到标准答案。但面对困境,只能破局。人生就是一次次破局的过程。其实所谓的局,就是“系统”。


虽然我们身边处处都是系统,但却很少有人能跳出来看到。高手并不是能力比我们强、智商比我们高、定力比我们好,只是因为他们思考比我们深、见识比我们广,他们看到了更大的系统。


《跃迁:成为高手的技术》

作者:古典

出版方: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8月


一、升维:解决那些无解的问题


现代社会,我们似乎都会面对无解的问题,举个例子。


案例1:产品不好,还是销售不力?


公司的销售经理总在抱怨产品太少了,客户有这个需求、那个需求,产品部门都说太忙不能全面满足,销售抱怨如果能满足这些需求,公司的销售额早就上去了!


与此同时,产品部同事的怨气也不小:销售部的同事不给力啊,我们上次做的产品又卖不出去,如果你们能多卖一些,我们就有动力做新产品了!


两个部门的经理相互抱怨,可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案例2:扶不起来的职场阿斗


这类人经常拖延工作,但是你一说,他还态度极佳。


“咦,这个怎么没交?”


“哎呀,我马上我马上,今天家里有事,所以……”


“前天的邮件发了吗?对方来催了。”


“实在不好意思,这个我忘记了,这几天都在做××的项目访谈。”


在各种借口和道歉之后,他开始奔波忙碌,有时候甚至加班到很晚。但是这样连续加班几天,又需要休息调整状态。于是下一轮的拖延开始了。


这些是不是都是你生活中无解的问题?我把它们称为“轮回问题”。


一件事之所以来来回回,是因为这个局里根本没有解决方式。除非你能看透这个局,破局跳出,才能停止这种轮回。


大部分人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消耗在这种往返的轮回问题之中,他们就像轮圈里面的小白鼠,怎么努力向前跑都停不下来。因为答案根本就不在前方,需要退后一步,看到整个系统,找到破局之处。


斯坦福大学精神科教授保罗·瓦茨拉维克在《改变》这本书中提出过一个很有洞见的概念:第一序改变和第二序改变。


简单来说,事情有两种改变的形式:


第一序改变是指不影响原有模式的改变(系统内的改变),也就是“状态改变”;


第二序改变是指对系统的改变,也就是“模式”改变。


想象你在开手动挡汽车,踩油门提速是第一序改变,而换挡则是第二序改变。如果你陷入一场噩梦,你在噩梦里跑、跳、躲避、溺水、打架……这些都是第一序改变。除非你真正醒过来,才能跳出这个噩梦,醒来是第二序改变。


你没法仅靠踩油门就换挡,也没法通过在噩梦中做点儿什么来中断噩梦,所以如果当前的办法无效,你就需要从第一序改变跃迁到第二序改变。第二序改变,就是破局的关键。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上面两个问题的破局点:


案例1:不是关系问题,而是目标问题


销售经理和产品经理的死磕,不是人品问题,也不是制度问题,而是企业的客户定位不清晰,把销售额当成唯一指标。


缺乏清晰的客户定位,产品研发者就没法集中火力针对某一客户群迭代出足够好的产品,自然没法获得决定性的市场优势;产品没有竞争力,而销售要短期内创造利润,只好转向其他客户,提出各种产品需求。产品经理如果接招,一定会加速这个循环。


最后,企业往往进入的不是一个有一万家公司的市场,而是进入了一万个市场,一个市场中有一家公司。


针对这种情况,解扣的方式是重新调研,圈定大市场的核心痛点,暂时不盯着销售额,而是盯着目标客户满意度。


案例2:不是态度,而是能力问题


对于那位出了问题就一顿道歉的同事,他只是为了更深地掩饰自己——听不见指示、搞不清重点、划不明白边界。


态度的改变,就是为了心智模式不用改变。


大部分人的精力都消磨在了第一序改变上,这恰恰阻碍了他们的第二序改变,也正是因为在第一序中花了太多能量,所以他们一直无法跃迁。


所谓的跃迁,就是一次次让自己做第二序改变,一次次地破局。而改变的第一步,就是识别所在的系统。


二、系统:新手看树木,高手看森林


孔子的弟子子贡遇到一个来请教孔子的人。子贡问,您有什么问题问我的老师呢?


对方说,我想问问一年有几季。子贡说,四季啊。对方说,不对,明明是三季!双方争吵起来,声音惊动了孔子。


孔子观察了一会儿,对那个人说:你说得对,是三季。那人大笑而去。


子贡问,先生,一年为何是三季?


孔子说,你看那个人一身青衣,应该是蚂蚱所变。蚂蚱春生秋亡,哪里见过冬天?在他的脑子里根本没有冬天,所以他就是个三季人,你和他讨论上三天三夜,也没有用啊。


如果以后你看到不讲理的人,记得提醒自己——他是三季人,你也就心平气和了。


但是今天,如果你只见事物,不见系统;只看到第一序改变,看不到第二序改变;只看到树木,看不到森林;只看到事物,看不到事物背后的系统,你也就是个现代社会的三季人。


1. 什么是系统?


试着观察水流里的一颗石头——水流冲击石头,会在石头旁边形成波纹。这个波纹很有趣——每一秒钟,构成它的水分子都是变化的,但是波纹的形状却是稳定不变的。


那么这个波纹是变化的还是不变的?


石头、水流都是“元素”;波纹则是系统的“功能”;石头在水流中的位置决定了这个波纹的形状,这是“关系”。


一个系统至少包含三个因素:元素、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及系统的功能。


波纹展示出一个系统的基本特质:系统由元素和元素之间的关系构成,元素之间的关系比元素更重要。换一颗石头,只要还放在同一个位置,这个波纹就存在。关系不变,功能就不变。


在前面举的轮回问题里,如果内在的关系没有改变,即使换一个人、换一个团队,这个循环依然不会有改变。同样,如果一个人的心智模式没有改变,即使他换10份工作,最后也会陷入同一类麻烦。


第一序改变的是元素,第二序改变的则是关系。


所有的系统都是由元素、关系和功能三部分组成:



元素之间的关系比元素更重要,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多出来的部分就是元素之间的关系;


关系结构不变,系统的结果也不会变。第二序改变,改变的就是系统的结构。


单独看,系统的思维方式也没有什么特别,但是把它和工业化时代最核心的思维方式“细分——分析”做比较,就会发现两者巨大的思维差异。


2. 还原论与系统论


工业化时代,我们发展出来一套科学的、有逻辑的、不断细分的系统,最后把事情拆分成很多元素的思维方式,我们称之为“分析”。


福特的流水线就是典型的细分思路——最早的汽车只有几个老师傅手工完成,福特把汽车的安装分成几千道工序,细分到普通人一经训练即可上手。这极大程度促成了分工、提高了效率。


福特这种思维方式就叫作“还原论”,复杂的事情可以拆分为各部分的组合来分析。


大部分咨询公司的处理方式就是这样——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细分。细分找到问题点,然后替换一个部件就好。


根据这种思维方式,如果一个事情出了问题,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增加或替换一个元素,如果短期有效,那么长期也应该不错。但这种思路面对复杂社会问题,往往会顾此失彼。


比如,如果自己发展得不够快,如果用“还原论”来看,就要更加努力。但如果用“系统论”来看,很多职业快速发展的人,不仅是因为自己努力,还因为聪明地借助了趋势。


这时,肯定就有人问:到底还原论好,还是系统论更好?


其实,角度没有好坏,都是简化世界的一种方式罢了。主流的观点是:


在解决独立、单点、局部的简单系统时,还原论的思路更加有效;在面对复杂问题时,系统论的方法则更加有效。


在分析物理、化学这种非生命体、自然科学的时候,还原论更有效;在讨论生物、社会、心理这种生命体、交互性多的领域,系统论更重要。


三、看透系统,不断破局


今天,万物之间皆有联系。每个人都需要面对越来越多的系统,也会进入越来越多的系统。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之下,有简单重复的系统原型。你想象的系统有多大,你就能调用多少东西,就有多大力量。


如果不理解系统,即使看到一切,你也什么都看不见,你只是“look”(看),而并没有“see”(看到),更不要说“insight”(洞察)


如果你看不懂系统,就是现代世界的睁眼瞎。所以,新手要学习系统,老手会利用系统,而高手需要破局。


系统最重要的是关系,我们从最重要的两个关系说起——时间关系和空间关系。


一个人看问题有见地,无非两个方向——看得远和看得透。


看得远是能看到事物发展的脉络,找到过去和现在的关系,找得到“回路”;看得透则是能够理解事情背后的真正规律,看到事情背后的“层级”。


1. 回路:设计人生的增长引擎


19世纪大文豪巴尔扎克曾抱怨:“我需要休息,让我的大脑重新焕发活力,旅行就能让我休息。但是要能去旅行,就必须得有钱;为了赚到钱,我必须要工作……我陷入一个恶性循环里,根本不可能逃出魔爪。”


巴尔扎克不知道,他的问题还挺现0代。很多现代人都遇到过这种巴尔扎克式困境。旅行、钱、工作看似无关,却串联在时间之上,像是一条咬着自己尾巴的贪吃蛇。


如果看不到它们的内在联系,就会短期内什么都想要,休息的时候想旅行,旅行的时候担心钱……怎么都不顺。


好比你抓着一条蛇的头,同时又想拽住它的尾巴,其实是自己和自己较劲。这就是一个以时间为关系的系统——回路。回路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自我强化的正循环和负循环。


当然,正负是我们人类的观点。如果增长的是投资,就是正循环;如果是债务,那就是负循环。系统不管这个,系统就管循环。


比如,“忙——乱”就是一个回路,越忙越乱,越乱越忙。前面说过,在系统里,结构决定结果——具体在忙乱什么、谁在忙乱都不要紧,一旦增强回路形成,这个回路就会自我强化,一直到系统的上限受不了为止。


这种循环在我们身边处处可见,搞好了,是人生的增长引擎,搞不好则是人生的死亡螺旋。


  • 增长引擎


比如,持续学习的习惯,是“学习——成长——增值——学习”的循环;坚持锻炼的习惯,是“锻炼——精力充沛——锻炼”的循环;与人为善的习惯,是“善意——回报——善意”的循环。


  • 死亡螺旋


穷者越穷贫穷是一种心态,穷者越穷就是一个典型的死亡螺旋。


忙——乱——忙稀缺——没有资源想长远的事——稀缺物质匮乏——诱惑多——自控力消耗——物质匮乏


如果不能打断这个循环,你也许会一直穷下去。最好的方式是先停下来,控制住混乱场面,然后引入资源思考、学习和规划,建立起另一个正循环来抵消负循环。


总之,你要用一条“想未来——高收益”的小循环抵消这个穷困循环。


为什么系统循环看起来特别简单,但还是有很多人往里跳?


因为反馈回路都有一个玩死人不偿命的特点:短期感受和长期收益总是相悖。


正循环的学习、健康、投入、习惯刚开始都感觉很累,并不舒服,而负循环的开头——忙带来的充实感、不投入的安全感、工作狂的成就感,短期感受都很好。


所以,人们往往为了不改变而改变。


2. 层级:看问题很透彻的技术


三个乞丐冬天在巷子口讨饭。


甲对乙说:“我要是皇帝就好了,我就让公差把这条街的剩饭全部都收来归我,不用讨。”


乙说:“你就知道讨饭!我要是皇上,我就打个金斧头,每天砍柴去。”


丙嗤之以鼻:“你们两个穷鬼!都当了皇上,还要干活吗?我要是皇上,让娘娘们天天烤红薯伺候我吃!”


如果你觉得这个故事好笑,那你天天喝的这些“怕就怕成功的人比你更努力”的励志鸡血,也挺好笑的。成功人士的确努力,但是努力对成功的影响并不如你想的那么大。


其实,勤奋也是有境界的:低水平勤奋靠努力,中等水平勤奋靠方法论,高水平勤奋靠选择目标。


假如你希望快速学习、成长,一年内成为一个“有核心竞争力”的人,你在这三个层面如何提高自己的效能呢?


勤奋的第一重境界:很努力


你是否愿意学习?处在这个层面的人应该都有知识焦虑。


那你是否空出来时间、精力和财力来学习?现在好的学习资源很便宜,但很多人明明有学习焦虑,却没有学习时间;明明有学习时间,却没有学习精力。


所以,要学习,要付费学习,要空出时间、精力来学习。


勤奋的第二重境界:方法论勤奋


一定要相信,你今天遇到的问题,早就有人经历过,并且找到了更好的方式。你要做的,只是学习,将各种方法论应用到实践中。


不过,任何东西过多,总不是好事,尤其在更高层系统不明确的时候。


举个例子:


金庸小说《天龙八部》里的王语嫣识得各大门派的武功,表哥一边打架,她还一边在旁边点评。


但是王语嫣永远成不了高手,因为王语嫣缺乏两样东西:上层缺一棵清晰的问题树,底层缺好的执行力和精力管理。单层思维、战术勤奋的王语嫣,永远只能当功夫解说员。


要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向上跃迁一层。


勤奋的第三重境界:更少目标,战略勤奋


你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你到底在什么赛场和谁竞争?你的核心竞争力会越来越有用吗?在更高层面获得了竞争力,对你有什么价值?


只有想清楚这些问题,才能找到破局点。


举个例子:


张三在一家小公司做产品经理,很多时候,他经常做的事是催活,甚至因为催不动美工自己还学了UI设计,但还是不知道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


其实,产品经理最核心的竞争力是“洞察客户、理解趋势、关注同行”。只要你能够洞察客户需求,就能说服各个领域的高手按照你的想法工作;只有你足够理解趋势,才能在关键时候引爆;只有你关注同行,才会不断被启发用新的方式组合内容。


当然,这一切都需要建立在大量的数据和访谈之上。不过,当你有了这个能力,自然就会撬动一流人才的注意力。如果想不明白这些,花再多的时间去学习各种管理、技术、板块……短期有效,长期无能,还会被专业人士超越。越忙越没有竞争力。


愿你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的懒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笔记侠(ID:Notesman),作者:古典, 轮值主编:智勇,责编:金木研,值班编辑:金木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