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究竟是谁吃不起茶叶蛋?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十年前,也就是2013年的时候,一个《发现一个好玩的帖,原来台湾人是这么看我们的》的帖子引爆网络。
帖子里有台北美食学院教授高志斌在2011年综艺节目上,说“大陆人民吃不起茶叶蛋”的言论,瞬间引发轩然大波。

此后,“茶叶蛋”一词连续多日占据微博热搜词排行榜前列,被网友各种恶搞,但是万万没想到的是,十年过去了,吃不起茶叶蛋的事儿居然成真了。
不过,主角却成了台湾。
最近,台湾民众到超市或便利店购物,最常看到的场景是,鸡蛋缺货。

据台媒报道,不少人到一家日月潭的网红茶叶蛋名店时发现,1人只能买2颗茶叶蛋,就差要“蛋票”了。

以前的时候,这茶叶蛋都是一桶一桶地买,可如今观光工厂却开始限购,而且这还真不是饥饿营销,而是台湾好多地方正在发生的事情。

像南投日月潭另一架知名的阿婆茶叶蛋,从1颗13元新台币,调涨到15元新台币,台北市辽宁夜市老字号“胜利号蚵仔煎”宣布,3月6日起蚵仔煎恐无蛋可加,蛋花汤、煎蛋和卤蛋三种商品将停售。

而在台北,有蛋行未开门就有民众排队“抢蛋”。但是普通白蛋和红蛋依然缺货,民众只能购买相对高价的白壳红心蛋、红壳红心蛋、土鸡蛋等。
台湾的一些知名的大卖场、超市等,已经开始限制民众只能购买1盒鸡蛋。

十年前还在嘲笑大陆人吃不起茶叶蛋,如今小丑竟成了台湾自己?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对于台湾人来说,是不可一日无蛋的,据台湾农业统计年报,台湾地区一年消耗鸡蛋80亿颗,人均食用355颗鸡蛋,差不多一天一颗,妥妥地全球第一。
要知道法国与乌克兰这两大主要鸡蛋生产国,年产也不过157和162亿颗,台湾一年的就消耗人家的一大半产量。
如今台湾地区的蛋荒其实已经持续一年了,据估计,台湾每天至少缺450万个鸡蛋,供不应求自然推动涨价,目前,台湾每台斤鸡蛋的批发价是55元新台币(约合每斤10元人民币)。

看起来是不太高,但问题是到消费者这儿就不是这个价了,像台湾部分餐饮老板就说了,鸡蛋类的菜品一概没有,要加单的话可以,一个蛋20元新台币(约合4.5元人民币)。
国民党台北市民意代表徐巧芯日前也表示,台湾不仅缺蛋,鸡蛋的价格还不断上涨,连基本的民生物资都缺乏。
对于这次“蛋荒”,台湾政客给出的解释是由于禽流感、疫情带来家禽死亡,俄乌战争导致粮食紧缺使饲料涨价,再加上气候突变,结果就造成了鸡蛋减产。

可这些客观因素大陆一样也没落下,为啥大陆这边最多就是稍微涨点价,却没有出现“蛋荒”呢?
有人说是因为大陆不会像台湾地区一样为了竞选搞鸡蛋限价,说是去年11月台湾举行地方选举之前,民进党为了不被国民党攻击物价问题,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农业部门就指导农民控制鸡蛋价格涨幅。
结果刚选完又赶上春节,为保证春节期间物价稳定,当局还是不准鸡蛋涨价,本来台湾蛋鸡产业团体,已达成每台斤蛋价调涨3元的共识,结果涨价公告发出不到2个小时,就被台湾当局紧急叫停。
这边饲料价格飞涨,那边又要限价,一看利润太薄,本土蛋农和蛋企一怒之下干脆就不干了,导致了这次愈演愈烈的蛋荒。

但是,军武菌想说的是,这其实还只是表象,蛋荒的根本原因在于台湾粮食自给率的问题。
台湾陆地总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人口却有2300多万,由于人多地少,粮食产量非常有限。
据统计,台湾的粮食自给率仅有31.7%,不但低于大陆的95%,更远远低于90%的国际标准,基本处于世界倒数水平,属于最脆弱的粮食地区。
虽然单拿出稻米和水产来看,台湾的自给率都超过了100%,饿是饿不死,但是10年来台湾民众的饮食习惯,主食已经已从米食转为面食,最大的粮食需求成了小麦。

而台湾的小麦自给率连1%不到,还有常用来做饲料的黄豆、玉米,自给率也都不到5%,这些粮食几乎全部靠进口,极易受国际粮价的影响。
台湾的鸡蛋虽然基本上是自产自销,但是产蛋鸡和饲料却普遍进口,蛋鸡主要来自美国和意大利,而饲料则来自美国和巴西。
去年,俄乌冲突爆发后,两国粮食出口受到极大影响,要知道它们都是全球主要的粮食出口国,它们占全球大麦产量的19%,小麦产量的14%,玉米产量的4%。
由于出口受阻,全球主要农产品供应大概下降10%至50%,这也就催生国际小麦、玉米价格上涨,美国这时候可不会做慈善,出口给台湾的饲料价格肯定也跟着涨啊。

于是,这也带动了台湾的面粉、面包、面条等产品的价格飞涨,尤其是今年3月,国际小麦期货价格已经飙涨41%,创下了60年来新高,已经有32个主要粮食生产国在各国抢粮的状况下,先后实施谷物出口管制。
在这种情况下,台湾其他粮食短缺的问题肯定会接踵而至,到那个时候,台湾缺的就恐怕不仅仅是鸡蛋了。

反观大陆这边,早就完全实现茶叶蛋自由了,而在这背后的则是95%的粮食自给率。

▲最近一年中国大陆鸡蛋价格走势
老话讲得好,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根据数据显示,我国2022年全年粮食产量6.87亿吨,比上年增加368万吨,增产0.5%。全年谷物产量6.33亿吨,比上年增产0.1%。
与此同时,中国的粮食储存率也是高到惊人。
国外机构曾经对中国粮食做过调研,中国2022年全球库存占比,玉米占比达到69%,大米占比达到60%。此外小麦占比达到51%左右,主要粮食库存占比相比十年前都提高了20%左右。而且中国储存的粮食种类也十分丰富,不但有主粮,还有一些肉类、乳制品和罐头等。

其实,能有这么多的存货,还是要归功于中国未雨绸缪的粮食储备制度。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就建立了以备荒备战为目的的“甲字粮”、“506”粮,但受限于国家财力,当时的粮食储备规模并不算大。
真正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粮食储备调控的能力是在1990年,那时,国家建立起了专项粮食储备制度,初步形成了中央、省级、地县三级储备体系。
不过,由于这三种储备粮的收购、储存、轮换、抛售等业务都是由地方负责,所以在管理上存在不少弊端。
1999年,国家又建立中央储备粮垂直管理体系,把这三种合并成了中央储备粮,并组建了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专门负责中央储备粮的经营管理。

为了建立起一个稳定可靠的中央粮食储备系统,中国粮食储备用了四招,也就是购、存、调、销,购,就指的就是粮仓大量收购农民产出的粮食,这里面用的是一卡通技术,一来保证粮食采购全过程透明可追溯,二来保证不拖欠农民的粮款。
为了防止粮贱伤农,从2005年起,国家就开始实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截至目前,已累计收购政策性粮食9.8亿吨,销售约8.5亿吨,带动种粮农民增收数千亿元以上。

就凭这一点,不知道比台湾那些只知道限制蛋价的做法高到哪里去了。
存,就是把采购到的粮食存下来,为了能够最大限度保持粮食的营养、新鲜,每个粮仓内都安装有高清摄像头,粮堆内布置了几百个温度传感器,还用上了氮气气调、内环流控温等先进储粮科技。
不过,至于中国到底有多少中央储备粮,军武菌也说不上来,因为这个问题放哪个国家都是机密,不过咱们可以从2019年《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的一组数据管中窥豹。
2018年,我国共有标准粮食仓房仓容6.7亿吨,简易仓容2.4亿吨,有效仓容总量比1996年增长31.9%。食用油罐总罐容2800万吨,比1996年增长7倍。

要知道,全国人民一年下来消耗的粮食也不过6.8亿吨,这么多的储备粮,完全够全国人民吃一年还多。
调,指的是对粮食的调运,当某地发生自然灾害需要大量的粮食,或者粮价大幅波动时,中粮储就会出手了,这也正是中粮储建设的根本目的。
像在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储粮公司就紧急投放了63万吨中央储备粮和1.4万吨中央储备食用油,做到“24小时供货”和“随到随取”。

而在2007年开始的世界粮食危机中,为了平息粮价快速上涨,中储粮先在当年下半年投放500多万吨中央储备稻谷、玉米以及食用油,然后在2009年向市场投放了250万吨中央储备粳稻,而后在2010年6月至2011年8月又向市场投放中央储备玉米1370万吨,确保了国内主要粮食品种价格基本保持稳定。
销,指的是中储粮会销售接近或达到储存期限的粮食,同时购入新粮。毕竟粮食都有保质期,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嘛。
2002年的时候,国家就建立了中央储备粮轮换管理办法,一般小麦轮换周期4-5年,玉米是2-3年,别看这些是陈粮,由于储存环境比普通人家的粮仓更好,有时质量堪比新粮,关键是这种价格还便宜。

通过这种常年购销轮换,不但能保证粮食常储常新,而且放出便宜的陈粮,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定市场粮价的作用。

中国为什么要囤这么多粮食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丰年以平价收购农民余粮,灾年用平价出售储备粮”的做法,这一来防止粮贱伤农,而来防止哄抬物价。
所以,中国人很早就明白,看似不起眼的粮食问题,实则民生问题,中国早就把粮食安全上升到战略高度,之所以现在这么重视粮食储备,主要是因为历史上吃的大亏。
这个大亏就是国产大豆被全球四大粮商给围剿了。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为此,签下了取消对于本国出口商品的补贴,以及取消对粮油米面这一类粮食产品的进口许可证的协定。

一时间,美国邦吉、嘉吉、ADM和法国的路易达孚这四大粮食巨头开始疯狂向中国出口粮食,中国那时农业生产技术跟欧美压根儿没法比。
于是,在大量进口低价粮食的冲击下,国产大豆很快败下阵来,很多农民被迫改种其他作物,一时之间,中国的大豆产量极速下降,短短几年间,中国就从世界第一大豆出口国变成了世界第一大豆进口国。
一看这形势,美国粮商就开始收网了,2004年3月,美国农业部宣称美国遭到了自然灾害,大豆将会严重减产,再利用四大粮商把大豆价格炒到4400元一吨。

俗话说,买涨不买跌。此消息一出顿时引得大豆遭到哄抢,在国际炒家的推手下,大豆在我国的价格一度达到6000元一吨。
然而,仅仅一个月后,美国农业部就突然增产大豆,压根儿就没有所谓的自然灾害,国际炒家们则早就得到了消息,提前疯狂抛售大豆。

这一下就让大豆价格一夜之间跌到了2200元一吨,中国大量粮油企业纷纷倒闭,美国资本此时也乘虚而入,收购了一大批破产的粮油企业,基本上控制了中国的粮油行业。
好在后来中储粮在09年亚洲金融危机时出手,以低价收回了大量大豆,并在全国多个省市兴建粮仓,专门用来屯放大豆。
这才算是拿回了对粮食价格的控制权,后来2014年,中央就粮食安全战略问题召开集体会议的时候,提出了“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于是,中储粮继续加快了储备粮的收购和囤积。

两年后,缓过劲来的国际粮商巨头又想来次抄底,结果被中储粮隔空喊话:我们目前有超过一亿吨的各种粮食储备,完全能够应对此次“粮食危机”。
这回国际粮商巨头们才算老实下来,纷纷表示会在中国市场上公平竞争,绝不会违反规则。
试问,如果没有这么给力的粮食储备,这些巨头能这么认怂吗?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之大变局中,我国粮食安全并非高枕无忧,全球粮食供应链风险依然存在。
要想填饱肚子、捂紧钱袋子,首先就要装满粮袋子、拎稳油瓶子,只有牢牢地把粮食价格控制在自己手中,才能不被别人卡住命门。
作为一个拥有960万平方公里国土、14亿人口的大国,能养活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
台湾这边嘛,实在是吃不饱,还是赶紧回来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