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虎嗅ESG组

作者 | 袁加息

头图 | 视觉中国


本文是#ESG进步观察#系列第013篇文章

本次观察关键词:碳捕集


曾几何时,我们被科普的还是“碳捕集技术(CCUS)目前还没有成熟的应用”。没想到成熟的应用这么快就上市了。


2月10日,碳捕集明星企业LanzaTech以SPAC的方式登陆纳斯达克。LanzaTech是新西兰企业,但它最早实现规模化生产的项目在中国的首钢集团。首钢与LanzaTech合作建立的首钢朗泽(Shougang LanzaTech),也在2022年底开始科创版的上市辅导。


2023年或许是碳捕集企业开始“扎堆上市”的一年。“LanzaTech系”的碳捕集企业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


LanzaTech怎么赚钱


先给LanzaTech做一个简单的技术介绍。


LanzaTech的技术,完全切中了最标准的“碳捕集”定义。公司利用合成生物技术产生固碳菌株。菌株以工业尾气中的CO、CO2为原料,通过发酵反应,生产乙醇、乳酸、醋酸等多种有机原材料,其中以乙醇的工艺最为成熟。此外,碳捕集工艺产生的副产品为固碳菌株提炼出来的菌体蛋白,可用于饲料。


在LanzaTech上市前的几轮融资中,获得了全球顶尖投资机构和制造业资本的青睐。投资方包括:欧洲的工业巨头巴斯夫、安塞乐,日本的三井集团,印度石油、马来西亚石油、中国石化和加拿大的森科能源。机构投资者包括新西兰的养老金,来自美国和丹麦的资本,以及中国的中信资本和启明创投。


LanzaTech的核心技术实力,除了合成生物技术本身,还包括适配上游的技术,比如废气的收集和处理技术;以及适配下游的碳捕集产物利用的技术。敏锐的读者可以意识到,LanzaTech是具有平台潜质的。


目前LanzaTech有三个盈利模式。


第一个是联合开发和委托研发。公司与上游的高碳排放企业合作,在它们的排放部门上增加一个碳捕集的产线。从LanzaTech的投资方可以看出来,对LanzaTech感兴趣的企业,主要是化石能源、钢铁、化工、建筑材料等高排放行业的大企业。这些企业非常需要和LanzaTech联合开发减碳的解决方案。


第二个盈利模式是技术授权。公司可以一次性地提供设备、方案和启动技术,也会周期性地从合作企业收取技术和耗材(如菌株、酶)的使用费用。


第三个盈利模式是产品承销。碳捕集技术不仅是工业中的重排放企业的救命稻草,其产物——标准的绿色原材料——也是运输和消费品企业眼中的香饽饽。碳捕集产物的主要归宿包括可持续燃料、包装材料和化纤。所以像联合利华、Lululemon、Zara、达能、欧莱雅、维珍航空等下游的企业,也纷纷与LanzaTech合作。


LanzaTech实质上建立起了一条新的碳产业链。其上游连接碳排放企业,它们提供具有负价格的原材料,即二氧化碳(或者可以烧成二氧化碳的固废)。中间的碳捕集环节,利用工业尾气发酵生产有机化工原料。这些原料进而可以生产航空燃油、可降解包装、化纤等等,卖给下游企业。碳捕集企业不仅是技术的供应商,还承担着对接上下游需求的角色。LanzaTech会依据上游的原料和下游的需求,来设计整个碳捕集工艺流程。


所以,LanzaTech的角色看上去非常重要。在概念上,碳捕集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在ESG治理方面,它是广大企业减碳的福音;在新的碳产业链上,碳捕集企业也扮演枢纽角色。


不过,LanzaTech近乎“救世主”的角色,并没有在股价上兑现。上市这几天股价腰斩,市值剩下8亿美元。市场似乎对这位“救世主”远没有报以应有的尊重。这是为什么呢?


旁落的话语权、缓慢的规模化


根据LanzaTech在2023年2月新近披露的数据,在全球运用了LanzaTech的碳捕集技术的工厂中,有3家已经完全投入运营的;有6家将在今年投入运营,另外有8家工厂在建。通过信息比对可知,LanzaTech所说的“3家投入运营的工厂”,至少2家是首钢朗泽旗下的。(开头我们提过,首钢朗泽可能作为中国“碳捕集第一股”在近期上市。)


对于LanzaTech来说,问题在于这些工厂并不是其子公司,而是部分参股+技术合作的公司。“投入运营的碳捕集工厂”为LanzaTech带来的现金流还非常有限。公司过去12个月的总营收,只有区区3300万美元,而支出是9500万美元。公司的总资产为1.36亿美元。


首钢朗泽则是真正拥有碳捕集产业资产的一方。它名义上是LanzaTech和上游碳排放企业(即首钢集团)合作建立的企业。但看一下首钢朗泽的股权结构(下图)就能发现,LanzaTech只占了10%的股权,此外还有一些LanzaTech的资方绕过LanzaTech,直接投了首钢朗泽。


而首钢朗泽还控股了另外3个碳捕集工厂,即宁夏首朗吉元、宁夏滨泽、贵州金泽。LanzaTech是这些工厂的技术供应商,不持有股份。


首钢朗泽的股权穿透图。| 图片来源:企查查<br>
首钢朗泽的股权穿透图。| 图片来源:企查查


从首钢朗泽的4家工厂拥有的碳捕集产物(乙醇和菌体蛋白)产能推算,满打满算大概能创造15亿人民币的收入。


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某些端倪:目前,相比碳捕集核心技术的拥有者(LanzaTech),碳捕集资产的拥有者(首钢朗泽)能获得这条新兴产业链上更多的价值。


更直白地讲,LanzaTech的风头,一时间可能都会被首钢、中石化、巴斯夫、印度石油等传统工业巨头抢去。


LanzaTech的营收增加,依赖于有更多的上游碳捕集工厂、下游可持续材料工厂的投产。但即便LanzaTech披露到的所有17家工厂全部投产,似乎也很难把公司现有的营收规模提升到多么爆炸的水平。理想上,LanzaTech将成为一个产生碳捕集方案、可持续原料供应方案的平台,以此获得较高的市场地位——顺利的话,这或许是三年之后的事了。


“平凡”的产物


LanzaTech暂时被市场冷落的另一原因,在于它的产品过于“平凡”了。


碳捕集技术虽然被当作人类救星,但如果我们摘下这副“环保主义眼镜”再看,该技术的产物无非是酒精、乳酸而已。它们在科技附加值上的想象空间,远小于电池、光伏板等新能源技术产品。


碳捕集产物的附加值唯有“低碳、可持续”。这个标签归根到底,还得看成本。


说“碳捕集产物”比较抽象,我们就拿目前工艺最成熟的乙醇为例。“碳捕集乙醇”较传统的粮食制乙醇的价格优势,取决于碳的(负)价格和粮食价格。由于气候变化这个大趋势在,碳的价格一定会越来越高,粮食的价格也存在越来越大的上涨与波动风险。两个因素相叠加,碳捕集乙醇相比粮食制乙醇的价格优势将会持续扩大。如今,人们用了很多的办法——包括但不限于碳市场、ESG、绿色金融——企图让可持续原材料获得更好的成本优势。但真正兑现出来的价格优势还是蛮有限的。


目前据首钢朗泽的《2022年进展报告》透露,碳捕集乙醇的综合成本比传统乙醇少了约20%——这个优势,可谓情理之中,但不令人惊喜。


总之,碳捕集技术的规模效应、平台效应一时间还难以建立,并且产品过于“平凡”,绿色溢价难以变现。所以LanzaTech也好、首钢朗泽也罢,这些划时代的“碳捕集概念股”的上市,短期内可能激不起太大的水花。


但重新戴上环保主义的眼镜,我们希望“碳捕集概念”的企业至少在中长期能获得更大的成功,帮助人类应对气候变化。


碳捕集的生意,虽然在一两年时间里做大了很多,但还远远不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