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经济学人》2月16日文章,原题:富裕国家的年轻人正在逐渐失去对汽车的兴趣16岁的艾达·克兰德尔是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的一名高中生,令她苦恼的是,家人每天都会问她什么时候学开车。克兰德尔说,“他们把驾照看作通往独立的入场券。”她承认,如果有驾照的话,生活会方便很多,但“如果我考了驾照,就意味着屈服”。

表面上看,21世纪人们对私家车的热情并未减弱,全球道路上有越来越多的司机。但也有证据表明一切在发生变化,比如考驾照曾一度是几近全球通用的成人礼,但如今一小部分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并不这么认为,或更激烈地反对。

该趋势为全球许多城市的限车政策赢得更多支持。从纽约到挪威,越来越多城市通过了限车法案,缩减停车空间,使城市规划向行人友好型倾斜。巴黎市长伊达尔戈还高喊为市民“夺回”城市的口号。

汽车重塑了发达国家的形态,但如今,天平似乎在倾斜向另一端。从人口学上看,受汽车影响最深远的美国,其国民2022年平均驾驶里程数在2.3万公里左右,约为法国人均驾驶里程数的两倍。美国最高法院曾在1977年表示,汽车是任何在美国生活的人的“必需品”。当年,美国16岁人群中43%持有驾照。但2020年,该比例跌至25%。这种趋势不止限于青少年,40岁以下所有年龄段的驾照持有者都在持续减少,交通流量增长趋势基本归功于大龄司机。



欧洲的情况十分相似。过去20年,英国会开车的年轻人几乎减半至21%。在欧盟国家(除波兰等相对较新的成员国),就算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千禧一代的人均驾驶里程数也减少10%以上。即使在内燃机被视为经济图腾的德国,司机数量也在缩水。

这种趋势在欧洲主要城市尤为明显。一项针对欧洲五大首都城市柏林、哥本哈根、伦敦、巴黎和维也纳的研究发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职人员自驾旅行的次数锐减。巴黎人均自驾旅行数比20世纪70年代水平还要低。

没人能确定为何年轻人不再对开车感兴趣。互联网的发展显然是原因之一,网购和居家观影越容易,就越没有必要开车出门。打车软件的兴起也脱不开干系。而越来越贵的保险费,也使得驾驶成本愈发高昂。文化层面的因素也影响了年轻人的态度,其中最重要的是对气候变化的担忧。

2020年,挪威首都奥斯陆成功将所有的街边停车空间移出城市中心。巴黎则缩减停车场、收紧道路管理,还将塞纳河畔的一条高速路改造成公园。纽约禁止车辆进入中央公园,还在试点禁止它们进入曼哈顿的一些特定街道。

一项研究表明,年轻时代形成的驾驶习惯似乎更具持续性,而较晚开始驾驶的人,一生都将较少开车。如果一直这样下去,本世纪或会看到汽车热潮消退至水位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