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虎嗅ESG组

作者 | 袁加息

头图 | 视觉中国


本文是#ESG进步观察#系列第007篇文章

本次观察关键词:清洁技术机遇,工业互联网


1月18日,在瑞士举行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全球电池联盟(GBA)首次发布了电池护照概念验证成果。


此次公布的三张电池护照,分别属于一辆特斯拉和两辆奥迪上的动力电池。护照记录了电池的材料来源、制造历史、技术规格、碳足迹、ESG指标等信息。电池护照,就是像这样把电池的供应链数据共享出来的一套系统,目的是助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电池护照(局部)| 图片来源:GBA官网


初看上去并不是特别高科技的东西。


然而,在此次概念验证版本出来之前,电池护照已经获得了七国集团(G7)、欧盟、经合组织(OECD)等世界经济主导力量的认可。尤其欧盟计划到2026年1月1日将电池护照完全纳入合规要求。


在1月19日及之后的全球股市中,在项目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企业,如特斯拉、LG能源、沃尔沃、巴斯夫、嘉能可、优美科、微软等,股价基本都发生了较明显的上涨。


国内企业方面,宁德时代进入了GBA的董事会,而洛阳钼业、华友钴业、中创新航、博萃循环(未上市)等中国企业,也是项目的参与者。


电池护照项目对参与的企业会是一个利好吗?它对相关企业意味着什么?


电池护照是为了什么


电池是人类在推进新能源革命的一个关键产业,其重要性不需要过多解释。各方希望趁着行业尚处于蓬勃上升的阶段,把它带到一个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同时,电池相关产业链具有高度的全球化属性,从金属矿产开采到最终的新能源车制造,不可能由单个国家独立完成。


所以,全球范围内的关联企业、NGO、国际组织就发起了全球电池联盟(GBA)这个组织。具体举措就是用“电池护照”的形式,实现整个产业链的数据共享。数据共享之所以如此被看重,最主要的原因是行业可以根据一套客观公认的指标,来实现对“好电池”的统一认证(也就是benchmarking)。


而至于哪些指标可以定义“好电池”,GBA的参与方在3年筹备过程中已经达成了一些一般性共识,比如电池护照需要体现出电池在绿色生产、性能质量、社会责任、循环经济方面的品质。


具体指标究竟有哪些,这就是电池护照项目的一个工作重点和多方博弈焦点了。GBA电池护照项目的总负责人Torsten Freund在访谈中介绍说,目前电池护照初步计划收集30个左右的指标,但是完整的电池护照的指标数是不设限的。


这个“好电池”认证具有重大的潜在价值:以之为依据,产业链上的企业可以选择更好的供应商,消费者可以选择更好的产品,政府可以设置更有效的市场准入,NGO可以对产业链形成监督,等等。政府和企业可以对电池的特定属性进行规制。比如,某个国家可以规定:进入市场的动力电池必须包含特定比例的再生钴,这就可以促进钴回收产业的发展。


中国企业在这个项目上的成员身份,本身就是对其国际产业链话语权的认可。3年后,电池护照将在欧洲完全落地,其他地区预计也将跟进。在这个中期尺度上,电池护照的落地完善,是宁德时代等企业高质量发展、巩固其全球产业链地位的机遇。


关于电池护照的初步认识,到这里似乎差不多了。


不过,事情还没有这么简单。电池护照对于参与其中的企业而言,是工业4.0转型和ESG治理转型的双重推动力。


这就要我们稍微往深里聊一聊。


背后的工业互联网国际竞赛


摸清单独一块电池的全套数据,看起来不是难事。但要让世界范围内所有生产出来的电池,都拥有这么一张全生命周期数据的护照,并且保证数据的可信、安全、共享、实时更新,这是人类不曾实现过的。


换句话说,人类还从未构建过这样一个全球性、跨行业、多主体、且涵盖ESG数据的数据共享机制。这种机制,不可能靠人工来收集数据,只能靠开创性的技术解决方案、以及全球合作来实现。


这里说的技术解决方案,核心就是数字孪生技术:利用自动化设备所采集的工业数据,在虚拟空间中实现对真实世界物体的映射。所谓电池护照,实质上是一个由全球产业链共建的电池数字孪生。


电池护照是电池产业链在工业4.0变革上的一场狂飙突进。电池产业之所以给全球工业开这个头,其动力除了来自于产业本身的发展动力,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迫切性,还有一个原因在于欧盟希望在新兴的工业领域中拓展自身的领导力。电池护照倡议的发起团体GBA,本身就是在欧洲主导的达沃斯论坛中建立的。欧亚资源集团、嘉能可、巴斯夫、大众等欧洲工业巨头,在GBA中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于是,电池护照实质上可以视为一个欧洲企业主导的工业互联网项目。


图:电池护照概念验证工作的参与企业。包含欧洲的工业和矿业巨头、特斯拉、宁德时代,此外值得一提的还包括2个韩国企业以及区块链企业的参与。| 图片来源:GBA官网
图:电池护照概念验证工作的参与企业。包含欧洲的工业和矿业巨头、特斯拉、宁德时代,此外值得一提的还包括2个韩国企业以及区块链企业的参与。| 图片来源:GBA官网


纯粹从工业互联网总体技术进展上讲,欧盟与中国不分伯仲,只能说是各具特色。


提一嘴国内的情况。就在不久之前的2022年11月20日“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上,工信部宣布建成了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的国家顶级节点。这意味着,国内跨地域、跨行业的数据互通所需要的最核心的基础设施,已经建成了。


在此基础上,国内很快也可以发展出类似电池护照的工业互联网应用。业内认为,就在2023年,中国工业互联网将从单个工厂应用走向更大尺度的工业生态,开始实现产业链互通。国内之所以很少讲“电池护照”或者更宽泛的“产品护照”概念,只是因为国内业界更泛用的说法是“产品数字身份证”的概念。而欧洲人之所以喜欢讲“护照”,可能是因为欧盟本来就是很多国家,显然更“国际化”一点。


但即便电池护照的底层技术算不上“超前”,但肯定算得上“尖端”。它驱策着成员企业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上,保持数字化领导者的地位。它们比其他产业更有动力去推进国际合作和数据共享。在这个意义上,电池护照对相关企业是一个中长期利好。


工业互联网:欧洲之道


GBA电池护照项目的特殊之处不在技术,而在于另外三点特色:规模空前的利益相关方合作,需求侧应用,以及ESG数据在工业互联网中的整合。这三者与ESG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能够反射出工业互联网的欧洲特色。


电池护照从倡议和构想阶段开始,就有规模空前的利益相关方参与。


参与者不仅包含矿产、电池原材料、电池制造、整车制造、回收、软件支持等环节的大企业,也包含了投资方、行业协会、NGO、大学等组织,甚至包括世界银行、经合组织(OECD)、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非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


这与单个公司应该遵循的ESG治理方式在精神上是一致的,只不过关注的话题对象,放大到了全球电池产业链。


电池护照作为全球利益相关方协商的结果,纳入了需求侧的很多要求。比如,要求电池必须达到一定的生态环保标准,要尊重工人权益,要杜绝童工,等等。这样的要求不太会由企业(也就是供给侧)提出来,而是由更能代表监管者、工人和消费者利益的组织来提。结果,电池护照就加进去了很多ESG的数据。


总结下来,我们很容易看到“欧式”工业互联网的一大特色:ESG数据治理的深度整合。这样的情况在我国的工业互联网领域还难以见到。


参与电池护照项目的中国企业,很可能要走这样一条“欧式”道路:不是“先发展,再ESG”,而是“发展与ESG齐头并进”,乃至于“让ESG指导发展”。这是不是太为难宁德时代们了呢?


当事人似乎并没有感到为难。像宁德时代、洛阳钼业这两个企业,数字化程度和ESG治理水平原本就是国内领先的,与国际产业链的整合程度也很高。


MSCI对洛阳钼业(CMOC)的评级为A,即中等偏上,并认为公司在碳足迹、节水等议题上领先行业。这在矿业中是很难得的。| 图片来源:MSCI
MSCI对洛阳钼业(CMOC)的评级为A,即中等偏上,并认为公司在碳足迹、节水等议题上领先行业。这在矿业中是很难得的。| 图片来源:MSCI


宁德时代创始人曾毓群就在相关采访中表态:“我们高度认同国际电池联盟的哲学和发展目标。”换句话说,中国企业没有用自媒体上常见的“中欧竞争”的话术来解读电池护照项目,而是选择了接受挑战。


而挑战中一定存在机遇。老大哥宁德时代在推进产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异常积极。比如公司刚刚在1月30日宣布投出238亿巨款,加码动力电池回收业务。此举与电池护照的关联,或许可以这样解读:公司通过参与电池护照项目,能够精准判断全球产业链对动力电池循环经济的预期。比方说,上下游企业、各国监管方到2025年预计要求产品中包含多大比例的再生钴、再生锂,这些信号将促使宁德时代在第一时间采取行动。于是就有了公司在回收业务上的大笔投资。有媒体提出,电池回收是新能源行业的“第二增长极”。我们也可以以电池护照为切口来理解这一“增长极”。


此外,老板曾毓群还在2022年两会上提交了一份提案,名为《关于加快我国电池碳足迹研究并建立中欧互认机制的提案》——明显能看出提案与电池护照的内在联系。如曾毓群所关切的,国内在电池碳足迹的数据治理系统还非常原始;而国际上其他GBA的成员,也有名目繁多的工作要做。时间紧任务重,没有人能躺赢。眼下,至少国际各方的合作意愿是非常积极的。


站在投资者的立场,我们没必要跟着干使劲。电池护照或许是相关企业的一项挑战,但是这个挑战也为它们带来机会。如果项目参与者能够在数字化、ESG和国际合作三个维度上采取积极行动,那么便更可能将电池护照兑现为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