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利维坦(ID:liweitan2014),作者:Gilles Messier,翻译:苦山,校对:兔子的凌波微步,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你遇到过这种情况吗?当你看到一个可爱得让人难以忍受的东西——可能是一个小宝宝,或者是一只小狗、小猫——你会突然被一种强烈的欲望紧紧攫住,非常想去拧一记、捏一下、压一压,甚至是咬一口这个小东西。你紧握双手,咬紧牙关,甚至可能会发出一声清晰可闻的低吼;这突如其来的侵略欲让你感到无所适从。如果是这样,那么你并不孤单。


© Tinybeans
© Tinybeans


这种反应被称为“可爱侵略”(cute aggression)大约有70%的成年人经历过它。但是为什么呢?乍一看,可爱侵略在演化层面似乎是一种适应不良的反应,可爱的人类和动物幼崽本该是我们照料的对象,这种反应却增加了我们伤害它们的机会。然而,近来的行为学和神经学研究表明,这种看似矛盾的反应在心理学上可能比看起来更有用。


虽然英语中的“可爱侵略”是一个2013年才首次出现的生造词组,但这种现象早已为人们所知,许多语言甚至都有一个专门的词来形容它:例如,菲律宾他加禄语中的“gigil”、马来语中的“geram”、印度尼西亚语中的“gemas”,以及捷克语中的“muchlovat”。如果用行为学术语来表述,心理学家会说可爱侵略是一种双态反应(dimorphous response),在这类反应中,积极的体验会引发通常与消极情绪关联的反应,反之亦然[1]


常见的双态反应包括在看到电影里的快乐或浪漫桥段时哭泣,或是在受到惊吓或压力过大时难以自制地大笑。在面对可爱的婴儿或动物时,预期的反应应该是一种想要照顾或保护该生物的压倒性的欲望。事实上,在演化过程中,“可爱”这个概念以及照料可爱事物的本能已经深深地植根于我们的大脑。


1943年,德国动物行为学家康拉德·洛伦兹(Konrad Lorenz)提出了他所谓的“婴儿图式”(kindenschema),这是一系列被我们的大脑认为“只有宝宝拥有”的生理特征,它们会激发强烈的养育本能。这些特征包括大而圆的脑袋、小下巴、小嘴、小鼻子、大耳朵,以及大而低的眼睛。一张脸越符合这个原型,我们就越觉得它可爱[2]


© PNAS
© PNAS


婴儿图式对我们的天然吸引力甚至渗透到我们对待家养动物的方式中。例如,几千年来,人们对狗进行了有选择的培育,使它们看上去越来越像小狗,耳朵软趴趴、五官愈发圆润——成年的拉布拉多犬看起来要比同龄的狼年轻得多。艺术和娱乐行业也注意到了这一原则,像米老鼠这样的卡通形象或是日本动、漫画中的角色都逐渐演变出了越来越孩子气的五官,例如圆圆的脑袋和不成比例的大眼睛。


但是,假如我们天生就会照顾和保护可爱的东西,为什么我们中的许多人还会想要用力捏它们呢?


2013年,由神经学家奥里亚娜·阿拉贡(Oriana Aragón)领导的耶鲁大学研究小组进行了针对可爱侵略的首个正式研究,也正是在此项研究中,他们为这种反应定下了“可爱侵略”这个名字[3]


阿拉贡和她的同事们让105名在线参与者填写了一份问卷,问题包括“我有可能会在看见某人时喜极而泣”、“我有可能会在生气时怒极反笑”、“如果我正抱着一个非常可爱的宝宝,我会产生捏捏她/他的小胖腿的冲动”,以及“我是那种会咬着牙对可爱小孩说‘我要把你吃掉!’的那种人”。


‍© Gifer
‍© Gifer


研究发现,大约64%的受访者承认曾经有过想要捏捏可爱婴儿或是可爱动物的冲动,而74%的人承认他们曾真的将该冲动付诸行动。在后续研究时,研究小组邀请了90名参与者进入实验室观看可爱、好笑、或是中性的动物幻灯片。在参与者观看幻灯片的时候,研究人员会给他们一张泡泡纸,并让他们随意地捏泡泡纸。那些观看可爱幻灯片的人平均捏破120个泡泡,相比之下,观看中性幻灯片的人平均捏破100个泡泡,而观看有趣幻灯片的人则平均捏破80个泡泡。这为面对可爱时的侵略性反应提供了实证证据。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阿拉贡和她的同事丽贝卡·戴尔(Rebecca Dyer)提出了这样一种假设:可爱侵略行为可能起到了一种调节作用,使人们能够更好地控制和应用自己的养育本能。


其他神经学研究表明,可爱的刺激会激活大脑的中脑皮质边缘系统或奖励系统,在某些情况下,这种激活可能是压倒性的。丽贝卡·戴尔解释道:“我们认为它与高度积极情绪有关,它是一种目标导向,几乎是一种失去控制的感觉。你知道,就是那种‘你忍不了了’、‘你应付不了了’,诸如此类的感觉。”


© Essential Baby
© Essential Baby


据神经学家凯瑟琳·斯塔夫罗普洛斯(Katherine Stavropoulos)所说,在照顾幼儿的情景中,这种情绪过载可能会对被照顾的孩子产生不利影响:“婴儿无法独自生存,但是如果你满脑子都是宝宝有多可爱、你有多爱她/他,那么你就没办法好好照顾她/他,这个宝宝也就无法生存下来。”


因此,阿拉贡和戴尔认为,可爱侵略行为或许可以抑制这种强烈的积极情绪,防止人们陷入积极情绪的漩涡:


“也许我们处理高度积极情绪的方式就是以某种方式给它加一个消极的‘音调’,这种方式可以调节我们的状态、让我们保持平静,并将那种积极能量释放掉。这些表达方式很有可能可以帮我们把那些情绪宣泄出来,让我们更快地从‘被宝宝可爱到上头’的状态稍稍冷静下来。”


为了确定这种调节效应是否确实存在,2018年,斯塔夫罗普洛斯和她在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同事们进行了一项实验[4]。实验中,他们让54名参与者观看一些动物和婴儿的照片,有些看起来更幼小,另一些看起来则年纪大一点;其中部分照片还做了处理,让照片主角显得特别可爱。


在实验之前,参与者被要求填写一份类似于阿拉贡和戴尔研究中的调查问卷,回答自己在过去是否经历过常见的双态反应;看完照片后,他们则被要求描述自身对婴儿和动物图像的情绪反应。随后,研究人员先让参与者完成一项中立任务,例如搜索单词,随即让他们再看一组照片。


斯塔夫罗普洛斯提出假设称,对于那些报告称曾在过去经历过双态反应的被试,他们不仅会对图像产生更强烈的情绪反应,在第二轮观看中经历的情绪反应也会有所减轻。研究结果似乎证实了这一点:


“表达出可爱侵略性的被试以更快的速度从‘被可爱到上头’的状态冷静了下来。(但)这也有可能只是他们的状态回到了基准线,因为他们上头时情绪飞越基准线的程度比那些没有可爱侵略反应的人情绪变化的程度更大,所以真的很难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


为了研究可爱侵略反应的神经学基础,在实验的下一步,斯塔夫罗普洛斯让参与者连上脑电图监视器(EEG),并监测他们观看婴儿和动物图像时的反应。她观察到一个强烈的事件相关电位(ERP信号),这似乎证实了前一阶段研究的结果,这个信号在那些容易产生其他双态反应的人群中更强,在第二轮看图时则平均较弱。


这似乎表明,可爱侵略反应是一种复杂的“情绪拔河”的一部分,目的是在面对强大的情绪刺激时保持大脑平稳运转:


“它不仅仅是奖励,也不仅仅是情绪。大脑中的两个系统都参与了这种可爱侵略的体验。奖励系统中‘开胃’的、刺激欲望的那一面与那种向前的势头有关——那种焦虑的感觉、那种追求、那种冲动。所以当我们看到这种侵略性的表达时,它可能就是这种冲动的表现。它表明你想接近那个婴儿。”


然而,斯塔夫罗普洛斯认为,可爱侵略可能发挥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作用:


“最初的想法是,它可能与情绪稳定有关,但我们有更强大、更前后一致的证据表明,它是另一种东西——一种强大的沟通信号……(它)在提醒你,你究竟比这个可爱的小东西强壮多少。”


斯塔夫罗普洛斯进一步指出,由可爱侵略反应引起的负面的面部表情可能会把这样的信息传达给婴儿:有个人关心他们的福祉,并且很可能会照料他们。


© Gifer
© Gifer


但无论可爱侵略反应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它并不是一种普遍的体验,而这一事实才是真正让她着迷的:


“当我向人们描述这种现象时,我通常会发现,大约70%到75%的人会立即点头,他们完全明白我在描述什么,并且自身有过这种体验。他们觉得‘这很奇怪;我可能是唯一一个有这种感觉的人。我不想伤害它。我只是想吃掉它。’另外25%到30%的人则会用奇怪的眼神看着我,完全不懂我在讲什么,也不明白为什么会有人产生这种感觉。”


这剩下的25%~30%的人也可能为其他更严重的心理疾病——如反社会、精神变态或产后抑郁症等——提供有价值的见解,这些疾病都涉及难以产生共情心理或是难以感到养育本能。可爱侵略反应也可能有助于解释自闭症的某些方面,正如斯塔夫罗普洛斯解释的那样:


“有很多文献提到自闭症患者养了服务犬、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或是养了与他们真正产生联结的马,后者帮助他们了解了社会。也许他们感受到了强烈的照顾欲望,却不会被这种欲望淹没,这就是他们的优势。”


‍© Pinterest
‍© Pinterest


然而,从以上这一切得出的结论是,尽管你可能觉得可爱侵略反应很奇怪,但它是完全正常的。丽贝卡·戴尔向我们保证:“我们的研究里可没有一群正在萌芽的反社会分子,你不必担心。”


所以,来吧,捏捏那只可爱的小狗狗。你知道你想的。


参考文献:

[1]pubmed.ncbi.nlm.nih.gov/25626441/

[2]www.pnas.org/doi/10.1073/pnas.0811620106

[3]journals.sagepub.com/doi/full/10.1177/0956797614561044

[4]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nbeh.2018.00300/full


原文/www.todayifoundout.com/index.php/2022/07/why-do-we-want-to-squeeze-bite-pinch-cute-stuff-so-badly/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利维坦(ID:liweitan2014),作者:Gilles Messier,翻译:苦山,校对:兔子的凌波微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