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是脆皮。

昨天,张文宏又上热搜了。

随着我国正式对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疫情防控最艰巨的时刻已经到来。

在最新的论坛演讲中,张文宏提到:中国的疫情正处于大流行转向地方性流行。

社区基层医院正在成为新冠救治的重要“战场”。

而抗击新冠,也成了一场“资源战”。

他提到,如今上海,已经安排了132名市级专家到各个社区,指导建立一套医疗诊疗体系。

因为有些病人,等不及去大医院排长队、做CT。

想要挽救更多脆弱群体的生命,就要让社区抓住“黄金72小时”,让患者第一时间就能在社区拿到救命药。

确实,昨天我看到一条官方数据:我国阳后出现肺炎的概率,大概是8%。

新冠真的不是大号感冒,更不是90%无症状。

肺炎的概率越来越高,错失最佳诊疗期转重症的例子也越来越多。

所以硬扛不是最佳方法,基层社区有药,有专业的医生指导,不仅能及时、有效的控制病情,更能大大分流医疗挤兑。

无论如何,这种分诊治疗,一定是应对新冠大流行最合理的方式。

但我最担心的不是上海。

北京、上海等一线大城市,有着丰富的药物储备、更先进的医疗水平、更科学的诊疗体系。

但是,在中国,还有超5亿的人,生活在农村。

昨天看到一条新闻:内蒙古的一家四口,因为村里买不到退烧药,用了之前用过的“老方子”,服用兽用退烧药退烧。

结果儿女双双中毒、出现肝功能损伤,最终送往北京治疗后,才得以幸运的脱离危险。



这条新闻背后折射出来的现实太扎心。

病毒⾯前,城乡本就是不平等的。

物资、医疗水平不对等,甚至对待疾病的观念,都存在着根本性的错位。

如今一场超20亿人次的人口大迁徙即将到来,大批外出打工的返乡人员都要回家过年。

疫情冲击下的农村,即将面临最严峻的难关。

此刻的他们,才最需要被我们看见。

2


前段时间和朋友聊天,突然发现:城市和农村,对于疫情的感知,天壤地别。

疫情三年,生活在大城市的人,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的爆发、封控、核酸,对新冠的认知越来越深刻。

但农村很多人的真实现状是:他们知道有个“新冠病毒”,但从未真正的了解过。

尤其是不懂上网的老年人,他们的生活几乎没有任何改变。

一样的上街、赶集、干活、串门、不戴口罩,即使已经出现了症状,也觉得自己是感冒。

在城里人通过敏锐的嗅觉早早抢药备药时,那些农村留守的老人,还处于信息盲区。

应对疾病,他们唯一的希望就是村镇上那零星的几家药店、诊所。

可即使他们的处境已经如此艰难,在放开初期,大城市的精英们,还在利用信息差,买走了他们的救命药。



生姜大葱、黄豆煮水,一度他们迷信土方被骂上热搜。



看似荒诞,但有没有想过,这背后其实是“医疗科普”的缺位。

除了土方,还有被专家们狠批的“村医四件套”。

无疑,过量使用抗生素带来的副作用会影响终身。

但专家们似乎也无法拿出更切实、有效、具体的方案。

因为他们也知道,农村的医疗条件现状,让“科学诊疗”太难太难。

治病,首先靠医生。

但从数据上来看,2021年底,全国49.0万个行政村,执业(助理)医师只有47.6万人。

一个村可能都不到一个医生。但就是渺小的他们,要兜底5亿农村人的健康。

除了医生之外,更缺设备。

大部分的乡镇卫生所,最多配备十几张病床。

别说CT、氧气、血氧仪了,医生可能有且仅有的,只有体温计、血压计、听诊器。

很多村落前往稍微正规的医院,就要花上一个小时的车程。甚至,很多县城,连个三甲医院也没有。

更别提百万配置的ICU床位了,不仅数量稀少,即使有,可能他们也没那个条件住得上。

疫情三年,他们本是不能接诊新冠患者的。

但当防控放开,买不到药,接触不到最新消息的农村感染老人们,只能在恐惧中,涌进乡村诊所。

如今农村医疗现状就是:一两名村医,十几张病床,成为了守护一个村上千人健康的中坚力量。

他们没办法开CT检测、没办法先做各种检查。

简陋的小诊所、简易的一条绳子,一群老人自带板凳,在寒冷的户外挂吊瓶。

村医能想到的办法就是先退烧,而那些一辈子生活在农村的老人们,不懂滥用抗生素的后果,因为没有人告诉他们,也没有人给他们更好的办法。





你可以说这不科学,这是愚昧,但我觉得这背后更让人心酸。

何不食肉糜?

这是最让人唏嘘的一句话。

自从疫情放开,拥有庞大医疗资源的大城市,都一度陷入医疗挤兑,更何况弄村呢?

大家在网络上实时跟踪,北京、上海、广州,感染的最新进度,但农村的难似乎在网络中集体失声。

相比较城市里的患者,农村患者面对疾病更能“忍”。

可他们的“忍”背后,不是岁月静好,而更多的是“茫然”。

他们不知道什么是抗原、N95、血氧仪。

不知道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分别适用哪类人。

不懂什么心肌炎、肺炎、沉默型低氧,什么情况下是身体在报警。

对于新冠,鲜少有人正确、及时的告诉农村的老人,该怎么办。

没有足够的医疗资源,带领他们更科学的治疗。

庞大的农村群体,新冠正在当作感冒治疗。

甚至即使因为新冠而死亡,他们也觉得这只是“命数已到”。

3

缺医生、缺药、缺医疗,这是如今农村的现状。

但更大的难题是,农村真正的感染高峰,可能还没到。

最近总看到消息:从各地医院的就诊量来看,第一波疫情似乎已经开始回转。

但这只是城市。就在昨天,入境窗口正式开放,超20亿人次的春运,也正式开启。

疫情三年,有太多的人等着今年能回家过个好年。

但谁也不知道,这对本就充斥着大量有基础病老人的农村来说,是不是一场“灾难”。

要知道中国乡村60岁以上老年人口高达1.21亿,他们是疫情中最危险的人群。

这段时间,我们看过了太多悲伤的例子。

院士、教授、企业家、高净值群体……

他们生活在一线城市,享受着最顶尖的医疗救治,都没能躲过这一劫,那农村老人,又该如何安全的度过这个寒冬?

自从疫情防控开放以来,生老病死,似乎被按下了加速键。

这个冬天,很多人都失去了家人,而在农村,很多老人宁可死亡,也不愿拖累子女。

这个僵局,指望着农村自己来打破,难之又难。

只能集齐更多的力量,尽力做的更好一点。

如今的疫情防控,早已从防感染,变为防重症。

所以针对农村的防控政策里,国家正在已经加急为农村地区配备足够的急救药品和医疗设备,完善急救转运体系,为县级医院加强ICU的升级改造。

但农村疫情防控,仅靠政策和村医的力量是有限的。

每个人,都可以尽一些力所能及的力量。

三年疫情,再劝大家“非必要不返乡”显得很不尽人情。

那就请大家,在返乡时,能把应对疫情的经验和药品都带回去。

带好口罩、药品、抗原、温度计等必备的医疗物资,为家人的健康做好储备。

更重要的是要为家中的老人,做好疫情科普工作。

不要过于夸大,但更不能因为已经感染,就彻底躺平漠视。

提醒他们接种疫苗,减少外出,戴好口罩。

提醒他们用药规范,以及阳康后如何更好的休息恢复。

针对有基础病的老人,更要提醒他们关注新冠可能引起的基础病症状,及时自省,避免重症。

三年防疫,如今已经走进尾声。

如今很多人开始怀念封控时期,可现实就是,这条路,我们不能再回头了。

城市的医院里有太多的悲欢离合,但农村的这一仗,才是“生死攸关”。

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是看它对弱者的态度。

失语群体不该被漠视。

如果80%的人都必将感染,那医疗水平落后、资源匮乏的农村地区和更易重症的脆弱群体,不应是“牺牲品”,而是我们最该保护的底线。

他们没有错,他们也有平等活着的权利。

他们不应该被迫“认命”,而是应该在全社会的保护中与命运抗争。

没有人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个体,那些被忽略的群体,可能是你的父辈、亲人。

这是一场所有人都要面对的灾难,所以我们要携起手来,共渡难关。

不管是乡村还是城市,愿这个春节,能少一点悲痛。

愿这个冬天,更多的老人,能顺利渡劫。

有朝一日,疫情终将结束。

希望那一天,所有人都能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