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口可乐公司能够轻装上阵,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产品研发上。
1月3日,根据中国食品有限公司(中粮可口可乐大股东)与太古公司发布的公告显示,双方收购可口可乐中国不含气饮料业务的交易已于2023年1月1日完成。
公告内容
简单地说,可口可乐卖掉了在中国的不含气饮料业务。
这里的不含气饮料业务,指的是可口可乐中国系统位于13个城市的不含气饮料生产型公司和分公司,包括机能水、果汁、茶饮料、含乳饮料及咖啡,由中国内地各省份的装瓶商负责经销。
主要品牌有美汁源、水动乐、纯悦、淳茶舍、Costa咖世家(瓶装饮料)等。
卖掉≠彻底不干了,而是将生产灌装业务交给了其他企业。
可口可乐的业务模式,并不复杂:生产糖浆,交给灌装厂制成饮料,再分销给各个渠道,最终送到消费者手中。
其中的灌装生产环节,可口可乐采取的是自持+授权模式。
比如在中国,可口可乐曾经直接运营10家灌装厂,占据约1/3的市场,其余灌装厂则分别掌握在可口可乐与太古、中粮合资的公司手里。
可口可乐在中国的一座灌装厂
现在,除了卖掉中国的灌装厂,可口可乐在全球各地都开启了卖卖卖模式。
比如,将越南和柬埔寨的可口可乐装瓶业务卖给了太古公司。
根据可口可乐的计划,公司未来将让瓶装业务100%归于特许经营。
也就是说,可口可乐将彻底抛弃灌装这一环节。
做企业,讲究的是一个规模效应。
实际上,可口可乐的价格能够多年保持稳定,也受益于规模效应。
这涉及到一道选择题:
对于可口可乐来说,是配方、品牌重要,还是包括灌装—渠道—终端在内的产销体系重要?
显然,可口可乐选择了前者。
可口可乐的传奇总裁罗伯特说过:
如果可口可乐的全部工厂一夜之间被大火烧掉,给我三个月时间,我就能重建完整的可口可乐。
这是可口可乐敢于卖掉灌装业务的前提。
拥有自己的灌装厂,虽然方便产业链一体化,却也带来了潜在的风险。
厂房的地皮、机械、人工都是重资产。
当销售增长停滞时,这些重资产将成为可口可乐公司的负担。
彻底剥离灌装业务,相当于将风险转移到了灌装企业身上。
这样一来,可口可乐公司能够轻装上阵,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产品研发上。
可口可乐品牌矩阵的部分产品
不过,卖掉灌装厂也有弊端。
现在的饮料市场变化快,可口可乐产品线繁杂,失去了灌装厂的控制权,可能会影响快速响应的效率。
自产自销也好,贴牌代工也罢,对于消费者来说,只要喝到的可口可乐味道正宗即可。
现实中,很多颇有名气的中国企业关停了所有产品的生产线,没有一家工厂,也没有一个工人。
然后靠卖商标为生。
看似赚了不少钱,却是在透支品牌的好感度与公信力,又能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