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强
希望全天下的孩子都能健健康康地长大;所有的父母都能平安度过晚年!
作者:冰灵;本文来源:公众号“砍柴书院”(ID:kanchaishuyuan)本文已获授权
在江苏常州的一个普通农村,一户特殊的家庭成了焦点。身为北大博士后的王永强,在美国硅谷从事高薪工作,但不知道为什么,从20年前他就与家人彻底断了联系。
当处于弥留之际的母亲郭巧娣通过媒体找到他,希望在临终前见他最后一面时,王永强竟然果断拒绝。他的冷漠无情遭到了网友的一致谴责:“真是个白眼狼,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
但随着越来越多的细节流出,剧情很快反转,网友的态度也来个180度的大拐弯。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母亲病危
2019年,在江苏常州某医院的病床上,73岁的郭巧娣已经奄奄一息,昏迷中的她口中喃喃自语:“强强,你在哪儿呢?快回来吧,妈妈想见你!”
这个场景让病房里所有的人都为之动容。当地电视台得知郭巧娣的事情后,对她的遭遇深表同情。
为了完成郭巧娣最后的心愿,电视台当即决定通过媒体,动用一切力量,尽快帮她找到儿子。记者在询问后得知,老人口中的儿子叫王永强,当年是北京大学的博士后,非常优秀。
1999年,儿子和儿媳一起去日本留学,儿子在走之前还向她承诺:“从日本留学回来后,会出钱帮家里盖一栋楼房。”郭巧娣当时非常高兴,还特意为儿子和儿媳办了饯行宴。但没想到儿子竟然一去不返,此后,再没收到他的任何消息。
“从小养大的儿子竟然抛弃了我!”面对记者的镜头,郭巧娣早已泣不成声:“当年,儿子失联后,可把我和他爸给急坏了,我们找遍了所有能想到的地方,都没有找到他,到现在为止,已经整整20年了。”
之后,随着这档为母寻儿节目的播出,社会各界都给予了郭巧娣广泛的关注,为她打抱不平。与此同时,热心的网友更是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寻找王永强的下落。最终,有网友获悉:王永强目前在美国硅谷做工程师,年薪几十万,生活境况优渥。
当记者得知这一消息,立马在第一时间拨通了王永强的电话,义正词严地对他说“你的父母已经找了你20年,你怎么忍心抛下他们不管?”电话那端一直沉默!
记者又急切地说道:“你母亲现在病得很重,你快回来吧,她很希望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能见上你一面!”哪知,王永强冷冷地丢了句:“我不会回去的!”就果断挂掉了电话。
此事传到网上,网友们彻底被激怒了:
“养不熟的白眼狼!”
“念那么多书有什么用,真是忘恩负义!”
……
正当大家把指责的矛头齐齐对准他时,王永强的残疾哥哥却出面回应:“这不全怪他!”
网上一片哗然!
“王永强这样做,完全是被迫无奈,他实在是太难了!”王永强的哥哥动情地说。
网友们迷惑不解!
真实情况果真如郭巧娣描述的那般吗?还是这中间有什么不为人知的隐情?随着记者的走访和深入了解,人们才发现这件事远比想象中要复杂得多……
成长经历
1969年,王永强出生在江苏常州的一个贫困家庭,他在家中排行老三,上面有一个哥哥和姐姐。因为哥哥天生残疾,需要长期依靠药物治疗,这让王永强家的情况更是难上加难。
王永强的姐姐在十几岁的时候就不得不辍学,去外地打工赚钱。王永强的父母则是忙于生计,整天四处奔波。这也就意味着,家里的重担从一开始就落到了幼小的王永强身上。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为了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他从小就开始捡拾垃圾补贴家用,连他上学所用的铅笔头和旧本子都是从垃圾堆里捡回来的。从小学到初中,王永强总是利用课余时间,尽自己所能帮父母分担家务,同时,他还要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哥哥吃饭、如厕……
即便生活如此艰难,王永强也从来没有在学习上放松过自己,他学习勤奋努力,年年都能捧回一张“三好学生”奖状。以至于在初中毕业时,他以全村第一的成绩,考上了当时县城最好的高中。
当左邻右舍都对王永强交口称赞时,郭巧娣则不以为然,甚至出言嘲讽:“学习好有什么用,又不能当饭吃!”郭巧娣始终认为:多读一年书,就少赚一年的钱。所以她曾多次劝说王永强要像姐姐一样,早早辍学打工,贴补家用。
然而,在不断地学习中,王永强已经知道“知识改变命运”这个道理。他清醒地意识到:作为农村的孩子,他唯一的出路,就是考上大学!为此,他暗暗发誓:不管吃再多的苦,也一定要继续读书!
不可避免地,在快开学时,王永强因为上学的问题和父母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到最后,郭巧娣为了让他知难而退,直接威胁他:“你读书可以,除非你每个月都给家里上交生活费!”
面对如此苛刻的交换条件,王永强竟然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因为在他看来,读书比什么都重要。
王永强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每天晚睡早起,学习异常刻苦。除此之外,为了赚取生活费,他还得利用课下时间做兼职:饭店服务员、发传单、送报纸……甚至还到工地扛水泥、搬砖。
但即使这样,在每个月给家里上交完生活费后,他自己所剩的钱也是寥寥无几。为此,王永强不得不节衣缩食,能省则省,每天吃不饱饭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生活的磨难让王永强在暗地里不知流了多少眼泪,但他从来没有想到过放弃。对他来说,只要能让他读书,受再大的委屈也是值得的!况且,那一张张优异的成绩单,足以让他引以为傲。就这样,他靠着顽强的毅力,半工半读勉强上完高中,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苏州大学。
这时,郭巧娣又故技重施,再次逼迫他辍学。所幸的是,大学里的贫困生每个月都能领到4元的额外补助。最后王永强好说歹说,在原先生活费的基础上,把4元的补助金也全部上交父母。这才得以说服父母,让他完成了大学四年的学业。由于王永强大学期间表现优秀,毕业后他直接被苏州大学保送为研究生。
到了研究生的阶段,国家的补助也提高了许多。当郭巧娣得知王永强每个月都能领到七十多块钱的补助时,不禁心生欢喜。但王永强毕竟已二十多岁,需要花钱的地方很多。除了平时的社交应酬,他还有许多科研项目需要完成,所以他并没有把补助金全部上交给父母。
可没想到的是,郭巧娣竟然为了此事怒气冲冲地跑到王永强就读的学校,不管不顾地大声痛骂:“你现在翅膀硬了,有钱只顾自己享乐,对家里不管不顾……”这让王永强难堪之极,当时他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此后,王永强成了校园里的“名人”,不时有异样的目光向他投来,更有一些不明真相的同学在他背后指指点点。
在巨大的思想压力下,他一头扎进书本里,全身心投入到了学习中。最终,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他获得了博士学位,并争取到了北京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的机会。
在此期间,他认识了学校一位教授的女儿,两人情投意合,开始谈婚论嫁。彼时的王永强对即将到来的新生活充满了期待:也许等有了自己的小家庭,父母就不会再纠缠自己。
然而,之后的一切并不像王永强期待的那般美好!
逃离家庭
按照习俗,举行结婚典礼时,男女双方的父母都必须到场。当王永强兴奋地将自己结婚的消息告诉老家的父母时,却遭到了父母的百般阻挠,他们的理由是:怕他娶了媳妇忘了娘。无奈之下,王永强只好表示,结婚后还会按时给他们生活费,父母这才点头同意。
但接下来,郭巧娣又以参加婚礼没有路费为由,开口向王永强要1000块钱。可郭巧娣哪里知道,刚参加工作的王永强,工资少得可怜,婚礼一直是女方家在筹办,他一下子根本拿不出这么多钱。于是,王永强的父母便以此为借口,拒绝去北京参加他的婚礼。婚礼上,王家没有一个人来,现场极为冷清,王永强明显感觉到妻子不高兴,他也被父母伤透了心。
婚后,王永强照常会每个月给家里寄生活费,妻子倒也通情达理:毕竟父母年龄大了,孝顺他们是应该的。但小两口的做法并没有让王永强的父母感到欣慰,他们反而变本加厉,找各种理由,五次三番地打电话向王永强要钱。
父母的行为让王永强非常苦恼,时间长了,妻子也渐生不满。不仅如此,郭巧娣甚至提出,让王永强把残疾的大哥接到北京来,让他们小两口照顾。母亲的无理要求让王永强左右为难,不知如何是好。由于没有得到王永强的及时回应,恼怒的郭巧娣找到他的工作单位,又是一番吵闹。
父母的得寸进尺,让王永强苦不堪言,他和妻子的关系日益紧张。深陷在家庭困扰中的他,工作也深受影响,科研项目一直停滞不前。恰逢此时,有一个去日本进修的机会,王永强如释重负,为了摆脱父母的纠缠,他决定带妻子一同前往。
但郭巧娣知道后,千方百计地加以阻拦。迫于无奈,王永强只好向她表示:从日本回来后,就出钱给家里盖一栋新房。郭巧娣这才欣然放行。
但没过多久,郭巧娣又托人联系上了远在日本的王永强,丝毫没有问起他在异国生活的心酸,一张嘴又是以各种借口要钱。母亲的行为让王永强彻底寒了心,同时,也让妻子的积怨越来越深,最终,忍无可忍的妻子选择与他离婚。
王永强苦苦挽留,但无济于事。看着手里的离婚协议书,王永强心灰意冷,明明自己寒窗苦读多年,如今,却落到这般境地。“如果再不摆脱父母,自己的后半生一定会葬送在他们手里!”想到这,他一气之下踏上了前往美国的飞机。
起初,郭巧娣发现儿子联系不上后,并不在意,因为她觉得,儿子那么孝顺,一定会主动联系她的。但过了一段时间,依然没有等来王永强的消息。老两口立马慌了,他们开始四下打听儿子的下落,为此找遍了王永强的朋友和同事,甚至联系了远在北京的亲家,但都没有找到他。
后来,郭巧娣才知道,王永强早已注销了他在中国的身份信息。自此,王永强彻底消失,直到20年后郭巧娣病重住院。
孰是孰非
最终,郭巧娣含恨而去,到死也没能见上儿子王永强一面,不禁令人唏嘘!这场家庭闹剧,到底孰是孰非, 对此,网友们各执一词,看法不一。
对郭巧娣和王永强两人的行为,有人给予批判,也有人同情他们。
不得不说,郭巧娣最终的结局是可怜的,她用道德绑架儿子,把儿子一直当摇钱树,可她从没有给予过王永强真正的温暖。不知临终时,躺在病床上的郭巧娣回顾过去时,是否为自己之前的行为感到过懊悔。
而王永强,父母虽然给了他生命,可后来所有的一切全靠他自己的努力,他所经历的痛,外人并不能感同身受。王永强最后选择不见父母,内心必定有着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他的成长经历也着实让人同情。
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孩子孝顺父母理所应当。
但作为父母,不能一味地从孩子身上索取,毕竟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也有属于自己的生活,父母应该多考虑一下孩子的感受,凡事应适可而止。亲情并非一句“血浓于水”,它更多的是亲人之间的一份理解与包容。
作为父母,只有在儿女年幼时,尽自己所能照顾他们,给儿女提供尽可能好学习和生活环境,只有这样,步入老年后,才能换来子女对等的尊重和陪伴。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不仅仅是一份责任和担当,更是一场父母与儿女双向奔赴的对等付出。
最后,希望全天下的孩子都能健健康康地长大;所有的父母都能平安度过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