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多地发布通告,宣布关闭所有核酸免费采样点,仅保留一定数量的收费的核酸采样点,全部采用单管采样



所谓的“造富”,不过是非常态下短期需求刺激的市场爆发。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12月以来,政策的调整无比迅速。随着“20条”、“新十条”的发布和落地,各地检测点继撤离,公共场合不再需要核酸证明和健康码,“非必要不做核酸”已成共识。

 

12月26日晚,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总体方案,同时不再对入境人员实施全员核酸检测。



 

毫无疑问,时代转折点真的来了。疫情三年,核酸三年,据媒体统计,自新冠疫情发生至2022年4月,全国已经完成的核酸检测人次为115亿人,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广阔的市场吸引着大批检测机构进场。风口之下,核酸机构数量从2000多家增加到2万多家,创造了百亿规模的核酸市场,有核酸公司趁机登陆资本市场,实控人已成为一方首富。

 

与之相对的,是近400万中小微企业倒闭,1300多万个体户注销。只有核酸检测机构,得以逆流而上,赚得盆满钵满。

 

新政落地之后,全民核酸成为过去时,造富神话也将落下帷幕。据企查查APP显示,当前共有超2000余条含有“核酸检测”、“核酸采样、“核酸检测实验室”招投标信息为终止状态,预算金额最少的为8万元,最高的达到了1300万。

    

潮水褪去,裸游者终要现出原型。但新冠肺炎虽在名义上正式“收官”,却不意味着新冠感染到了终结之时。

 

凭借对大环境和后续政策走向的拿捏,这些总在“伺机而动”的核酸企业们,真能就此退出历史舞台吗?

 

01疫情防控常态化,成就核酸公司“造富梦” 

马克思在《资本论》里说过:“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被到处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根据卫健委数据显示,2020年3月底,中国具备核酸检测能力的机构仅有2000多家,可到了今年3月底,开展核酸检测机构的数量竟然上升到了1万多家,翻了6倍有余。

 

另据中国产业研究院报告显示,2020-2022年,中国核酸检测规模分别为121亿、132亿、146亿。



▲图/中商产业研究院

 

核酸检测到底有多赚钱?数据足以说明一切。翌圣生物,2019年的营收还不到1亿,2021年的营收已经干到3.2亿,两年时间,营收暴增2倍。

 

靠着疫情红利,翌圣生物频频受到资本瞩目——拿下3轮5亿元融资、斩获5次注册资本增资,拉来16家机构入股,说是炙手可热也不过分。

 

云康医学,此前一直做外包服务,深陷亏损泥潭。借助疫情带来的机遇,将重心转向核酸检测,迎来业绩大爆发,2020年扭亏为盈,2021年大赚17亿。

 

还有达科为,单靠核酸采样管就赚钱赚到手软,即便今年一根采样管的价格已经降到两元不到,达科为还是借此营收4100万,净利率高达12.33%。

 

这还不算,今年5月,多家基因检测板块上市公司陆续发布第一季度财报,多家龙头企业业绩暴涨,增速最猛的企业同比增幅甚至超过了3000%。10天就能净赚1个亿,一个季度净利润超过全年……暴富,对于核酸检测公司来说,早已不是新鲜事。



▲图/新浪财经

 

整个上半年,据光祥财经统计,国内104家(涉及相关)新冠检测上市公司营收2500亿元左右,同比大增37%,远超GDP2.5%的表现,净利润更是高达648亿元,同比暴增76.6%。

 

18家规模较大的企业利润轻松翻倍,其中更有277倍、185倍、13倍亮瞎眼的表现。和其他行业的上市公司经营情况相比,简直一骑绝尘。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更多的核酸检测公司有样学样,开始排着队申请上市。据统计,沪、深、北交所涉及新冠检测业务的IPO公司共计13家(不包含已经在今年10月登陆科创板的康为世纪),前所未有。

 

值得注意的是,在监管层发出的对核酸检测企业的问询中,多家公司在回复中明确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业绩增长具有偶发性,存在未来可能因为新冠收入下滑,导致业绩大幅下滑的风险。心知肚明,却仍要挤破头上市,“收割”之嫌不言而喻。

 

疫情下的人世间,是现实,也是人性。疫情的反复,让防控成为常态化,热钱涌动下,一批批第三方核酸检测公司应运而生,核酸检测逐渐从一个医疗服务,变成了惊人的造富场,继而乱象丛生。

 

02造假乱象层出不穷,违法违规触目惊心

问题如同滚雪球一般,越积越大,最终一发不可收拾。

 

今年4月23日,安徽合肥通报,合肥和合、合肥诺为尔两家医学检验实验室在区域核酸检测中,超能力承揽检测业务、严重超过承诺时间出具检测报告,甚至出具“假阳性”报告,影响了对疫情形势的及时研判。细思极恐的是,该两家核酸公司都曾谋求IPO。

 

紧接着,5月21日,朴石医学被北京市公安局立案侦查。根据调查,从一开始,朴石医学检验实验室,就是跑马圈地的产物,公司实控人周明强此前一直从事的是工业检测(如检测工业橡胶制品是否合格),作为医疗行业的门外汉,居然生吃硬饭,幻想着通过核酸检测完成“身价飞升”。



 

2021年初,朴石医学跻身北京第一批合格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名单;2022年5月,朴石医学承担了北京房山区大量核酸检测工作。全员核酸样本数量大、时间紧、任务重,朴石医学为了应付差事并从中牟利,竟未将样本检测完毕,就直接出具阴性报告。

 

这种做法导致实验室原始数据明显少于样本量,疾控中心一一核对,事情很快败露。11月18日,检察机关以其涉嫌妨害传染病防治罪向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讽刺的是,日前一位公司员工通过仲裁方式,想拿回62600元欠薪,得到的结果令人瞠目结舌——朴石医学已无可供执行的财产,成为首个破产的核酸检测公司。



 

无独有偶。2022年11月14日,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公安局新城分局通报称,内蒙古赛斯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存在核酸检测结果造假。并且,这是一家无年报、无交纳社保、无参保人员的“三无”企业。

 

11月23日晚,甘肃兰州部分市民接到社区电话提示“核酸结果异常,需要集中隔离”。可到了24日凌晨,当市民准备前往隔离点,却发现结果显示“阴性”。社区反馈与检测结果完全不一致。此事一出,立即引起了兰州当地媒体的关注。



 

因核酸检测结果“录入异常”,兰州核子华曦实验室出现在官方通告上。惊奇的是,这家实验室背后的唯一大股东是核子基因,创始人名叫张核子,在不到一年的时候里,其以“核子华曦”为名,陆续在北京、太原、青岛、大连等城市注册了16家核酸检测机构,精准做到了哪里有疫情,就去哪注册公司。



 

兰州“假阳”事发前,其关联公司已多次遭到处罚。2020年4月,核子基因关联公司“核子华曦”旗下济南华曦医学检验有限公司因未将感染性医疗废物置于专用包装物内,被济南卫生健康委员会警告与罚款;2021年1月,济南华曦再次因涉嫌谎报检测结果,被河北邢台通报并展开全面调查。

 

更丧心病狂的是,为了扩大规模,核子基因创造了独一无二的代理招商加盟模式(是的,连核酸点都可以加盟)。

 

一石激起千层浪,随着越来越多违法违规的新闻曝光,公众的情绪愤怒到了极点。人民日报发文《核酸乱象不止,疫情永无宁日》,痛斥核酸检测机构全无底线的行为。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在“20条”和“新10条”的叠加之下,多个城市陆续宣布各大场所不再查验核酸情况,核酸检测点逐渐撤离。



 

一夜之间,“生命线”被砍,核酸检测的财富盛宴,终于被掀了桌子。

 

03抗原检测加速进场,核酸企业的“新出路”

反噬来的很快。

 

本应在11月25日接受科创板IPO上会审核的翌圣生物,被踩下急刹车,成为沪深交易所宣布“从严审核核酸检测企业上市”后,首家倒在枪口下的公司。



 

而随着疫情政策的不断调整,核酸检测业务的增长即将走到尽头,相关企业扎堆上市的“美梦”,彻底破碎。

 

如果一家企业新冠检测业务占比过大,且在剔除掉这部分业务后,其他的业务并没有良好的增长前景,这样的企业本就不该登陆资本市场。退一步说,就算这些核酸企业上市了,也很可能会出现上市即巅峰的尴尬处境,最终只给投资者留下一地鸡毛。

 

即便如此,这并不意味着,没了市场需求的核酸企业,会就此“缴械投降”。逐利的本能,让它们迅速将目光转向了抗原试剂市场。

 

全民核酸退出大众视野后,被卫健委列为核酸检测补充的抗原检测,成为人们的新选择。囤货潮下,市场对抗原试剂的需求瞬间激增,抗原检测呈现出一盒难求的“抢手”状态。

 

线下很快就断货了,线上平台也从现货变成了“采购中”。不少试剂盒已经进入到了预售状态,最晚发货时间,排到了2023年的2月份。



 

京东健康相关负责人表示,11月28日至12月4日,京东健康的抗原检测试剂盒成交额环比上周增长344%。中泰证券研报显示,国内新冠抗原检测产品采购需求单月或达560亿元,年需求将达到6000亿元。如此庞大的市场需求,对焦头烂额的核酸企业来说,无疑是绝佳的“新出路”。

 

事实上,在国内已经获批的36款新冠抗原检测产品所涉及的企业中,不乏核酸企业的身影,包括万孚生物、之江生物、万泰生物、华大基因以及明德生物等。



▲图/前瞻经济学人APP

 

其中,之江生物称,公司抗原产品供不应求,争取未来2个月将产能扩大4倍;而中国首富钟旗下的万泰生物,继核酸检测后又找到了一条新的增长曲线。目前,上述几家公司的股价都出现了大涨。

 

不过,对于大部分核酸企业来说,抗原这条路并不好走。抗原试剂和核酸试剂毕竟属于两条不同的技术路线,生产经验无法直接复制转移。

 

再者,国家监管部门对于三类医疗器械的批准,至少需要2到3年的时间,如果核酸企业现在才开始着手研发抗原产品,根本赶不上最佳窗口期。此外,有了“核酸乱象”的前车之鉴,想要“浑水摸鱼”,几乎不大可能。

 

从口罩到核酸,再到如今的抗原试剂,即便当前热度很高,未来随着趋势的回落,将面临大浪淘沙,那些只知道疯狂敛财的无良企业,倒闭离场是必然结局。



 

说到底,这种所谓的“造富”,不过是非常态下短期需求刺激的市场爆发,从来不是千秋万代的营生,注定无法活在阳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