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后一位华裔飞虎队英雄去世
最近根据香港媒体的报道和多方的证实,最后一位华裔飞虎队成员因为感染了新冠疫情在香港去世,享耆寿104岁。
这位刚刚去世的老人名叫陈炳靖,祖籍河南颍川,1918年11月23日生于福建莆田,毕业于厦门海事学校。
1937年5月他从集美航海学校毕业,七月芦沟桥事变之后,他放弃航海见习,转而考入“中华民国空军飞行员第12期训练班”,次年他在四川成都北教场入伍,其后被编入美军驻华空军麾下的中国籍空军——第14航空队,也就是我们熟知的“飞虎队”第23战斗大队,成为唯一一批获美国人承认的中国籍“飞虎队”员。
陈炳靖在他的“飞虎队”生涯曾立下赫赫战功,共击落日军战机十余架,护国领空;也曾经九死一生,身陷囹圄,好几次死里逃生。
1943年10月,陈炳靖领命将随队驾驶战斗机,为21架B-24轰炸机护航,飞到河内时,空中突然出现30余架日军零式战机拦截,一场遭遇战开始。陈炳靖一个俯冲、射击,命中第一架敌机。但有两架敌机突然从后方出现,对他猛烈开火,他的飞机也被击中。
他当时只知形势万分急迫。飞机开始不受控制地下降。20分钟后,他出舱跳伞,被地面30厘米厚的枯枝败叶挂住,侥倖活命。醒来后,陈炳靖检查救生品,只有消毒液、巧克力等,没有医疗用品。他顺着溪流走了整整6天,每天吃一口巧克力。在枝叶与石壁夹击下,他右肩伤口破裂,鲜血浸渗了飞行夹克。
最终陈炳靖被搜查的日军俘获,先后囚禁在越南河内、上海和南京,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才获释。
1959年之后,陈炳靖厌倦了官场生涯,以空军中校军衔退役,和妻子一起来到中国香港从事贸易为生。此后就“大隐隐于市”,在香港和家人过着安静平定的生活。
一直到2022年12月22日,陈炳靖才因为感染了新冠疫情而去世。陈炳靖是当年24名华籍飞虎队员中最后离世的一人。他的离世也标志著24位参加飞虎队的中国飞行员已全数走入历史。
2、
飞虎队华人成员都有谁?
2021年是“飞虎队”成立80周年,中美两国之间还举办了纪念活动。这支充满了传奇的空军队伍,因为复杂的历史原因和后世过于传奇地渲染,导致“飞虎队”有很多事情不被外界所知。
就拿这“24名华人飞虎队员”来说,他们都是谁,为什么除了这24人之外,我们好像还听过其他的华人飞虎队成员的故事?
首先我们要来搞清楚“飞虎队”的来龙去脉。
真正的“飞虎队”成立与1941年7月,那个时候美国还没有对日宣战,所谓的“飞虎队”只是以民间志愿者、雇佣兵的身份来到中国战区。当时“飞虎队”最主要的任务,是突破日军的重重封锁,打开一条航线,给前方战区供给重要物资。
这是“飞虎队”的第一时期,主要成员都是美军预备役或退役士兵,当时对外的名字叫做改“美国空军驻华特遣队”,指挥官就是大名鼎鼎的“德州老牛仔”陈纳德将军。
而“飞虎队”这个名称,是因为当时飞机头部画上鲨鱼头,而未见过鲨鱼的中国市民称作“飞老虎”,中国的报纸记者用“空中飞老虎”来形容美国航空志愿队。航空队里的中国翻译见到后,将其翻译为“Flying Tiger”这个名字告诉给陈纳德,队员们也觉得很好,于是将航空队命名为“飞虎队”。
到1943年3月扩编为美国陆军第14航空队,依旧由陈纳德将军指挥。后来陈纳德着手训练中国飞行员,组成“中美空军混合飞行团”,习惯上也将它们统称为“飞虎队”,这就是“飞虎队”的第二个时期。这支队伍除了协助组建中国国民党空军,对日作战外,还协助飞越喜马拉雅山,从印度接运战略物资到中国,以突破日本的封锁。
一共有24名华人飞行员被陈纳德挑选到了这支队伍当中,其中就包括了陈炳靖。
第14航空队从1943年3月至1945年8月共击落敌机1281架,击伤655架,炸毁地面敌机1057架,炸伤618架,共击沉敌舰船110万吨……
当然,这样的赫赫战功,不仅仅是那24名华人飞行员的功劳,更有美军飞行员和数以万计的地勤人员的参与。
能够成为飞行员需要经过特别严格的挑选和训练,绝大多数人是没有机会亲自驾驶战机与日军空战的。但是在一架战斗机的背后,是无数地勤人员的默默付出。
从1942年到1945年,81%的援华物资都是在“飞虎队”的护航下空运而来。在中国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里,有3294个烈士的名字,其中2186个美国人,其余都为中国人,除了驾驶战机的飞行员,更多的是为国而战的地勤人员。
在这些地勤人员当中,90%以上都是华人,他们大多数来自福建、广东等地区,更有许多是从南洋回国参战的华人。
造成这种现象的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因为地勤人员也需要一定的技术含量,至少需要会维修机械、驾驶汽车,而当时福建和广东地区开放较早,再加上很多南洋华人在国外从事的就是技术工作,他们有这个实力成为“飞虎队”的一份子。
第二个原因是南洋华人有着极深的爱国热情,可以说在抗战时期,南洋华人的爱国人热情达到了空前的高涨,他们不仅踊跃捐款,还前仆后继回国报效,谱写了波澜壮阔的爱国史诗。
南洋华人们的爱国之情,相比起国内的民众来说,又多了一层意义。
3、
为什么当时的华人如此爱国?
南洋华人当时之所以如此爱国,是因为他们身在海外,更加注重自己中国人的身份。
当时许多国家还没有严格的国籍政策,南洋华人基本上都拥有中国和当地国家的多重国籍,但是由于出生在中国,或者从小被父辈教育,对于中国人身份有着很强的认同感。
中国人在近百年的屈辱中,尤其是到了海外,就更容易亲身经历被歧视和排挤的遭遇。平时中国人多以宗族地域观念,强过国家观念。所以海外大多都是地域性的抱团,甚至地域之间相互内斗,很不团结。
但是到了抗战爆发后,国家成为了一体,华人之间就摒弃了宗族地域观念,而增强了国家观念,以中国人身份自居,对于中国的命运和遭遇不再袖手旁观。
再加上传统中国文化里“忠君爱国”的思想,爱国华人领袖们的带头呼吁,空前的爱国运动开始在南洋各国风起云涌,形成了海外最强的抗日力量。
在民族的生死存亡之际,海外华人们放下了成见,用实际行动告诉世人,中国人不再是一盘散沙,当中国人团结起来,并不好欺负,更不甘做亡国奴。
只有设身处地的在当时的华人立场上,我们才能体会这多一层的意义。
所以抗战的胜利,不仅是中国人民的胜利,更是全体海外华人的胜利。
解放之后,为了让海外华人更安心地在当地生活,中国不再承认双重国籍,华人必须二选一,有的在当地生活了好几代人,无法割舍,只好选择放弃中国国籍,从此成为了外籍华人。
尽管后来的华人依然有着爱国情怀,但由于国籍已经更改,相比起之前来多少有点隔阂。
此时此刻,我们更应该多多纪念当时华人那种前仆后继,不计个人安危得失的爱国热情。我们常说血浓于水,说的就是哪怕一个人的国籍已经改变,但只要他依然热爱中华民族,我们就不该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眼光来看待他们。
当年那些驾驶战机,魂归长空的华人英雄们,他们是为整个中华民族而洒尽了热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