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远举
知名财经专栏作家,多家智库研究员
朋友圈出现了一个小程序,有多余药物的可以在那里分享药物,而有用药需求的,也可以在那里发布求助信息。人们可以根据地理位置,来发现是否有就近寻求帮助的人。
这是人们进行互助的最新形式。实际上,人性就是如此复杂,尽管很多人会选择跟风囤积药物,但是当获得安全感后,也很难对身边的苦难视而不见。很多人愿意向邻居伸出援助之手,小区里接济体温计和退烧药,是常见的现象。
当下,布洛芬、美林、泰诺林等解热镇痛药出现了严重的短缺。“不得限制群众线上线下购买药物”的新十条推出后,加上疫情蔓延,此类药物需求急剧上涨,从“不能买”迅速转变为感染发烧后“买不到”。
市场供应紧张的情况,导致了恐慌性的抢购囤药,这又进一步加剧了药物短缺的局面。
事实上,很多药厂都在紧急提升产量,加入了紧急生产布洛芬的行列,如石四药集团和新华制药等等。生产美林、泰诺的强生公司也表示,目前上海强生的工厂已将产能提升至最高水平,并在亚太供应链网络中优先供给中国市场;公司也在推进优化生产设施等计划,以期进一步提高产能。
不过,药品扩产做不到立竿见影。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布洛芬生产国和出口国,占全球产量的1/3,但此前限制了群众购药,此类药物销售量极低,从原材料到成品药片、胶囊,全产业链的厂家也都调低了库存、产量。
虽然现在各个厂家都开足马力全力生产,但完成生产是需要时间。工厂生产400吨原料药需要1个月,这400吨原料药大概能产4亿片布洛芬片;制药企业生产也要时间,就算是千万级别的产能,4亿片至少要生产10天,总共就是40天。这还是非常顺畅的状态,不包括流通、零售等环节。
疫情造成的人手短缺也会影响生产。不仅仅是药厂短缺人手。生产是一张大网,节点上的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生产,比如,生产线坏了,而专门负责维修的工程师阳性了,维修就会耽误。
所以,药物的供需矛盾无法一蹴而就,朝夕解决。
其他国家也很难帮到我们。冬季本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解热镇痛药的需求本来就较大。以美国为例,由于流感、新冠病毒以及rsv三种呼吸道病毒的同时袭击,今年呼吸道感染患者的数量比往年更早达到高峰,截至12月4日的四个星期内,止咳药、感冒药、流感药和鼻窦炎药的销量比去年翻倍。
中国已经在全球买药,显然,以中国庞大的人口规模,这一定会产生全球性影响。为保障供给,美国连锁药店纷纷推出限制购药的规定。当地时间12月19日,cvs的线下药店及售药网站中的儿童退烧药均仅限购两件。沃尔格林的线下门店目前还不设限,不过在其售药网站,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等非处方儿童退烧药限购六件。有媒体记者查询walgreens官网售药网站,儿童用泰诺和布洛芬几乎售空。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布洛芬生产国,当中国短缺的时候,出口受限,所以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全球都会出现短缺现象,其他国家也帮不了我们。
在这种情况下,挖潜力、让存量的使用效率更高,更公平,就变得非常重要,甚至是唯一的办法。
比如,拆分是一个好方法。一盒布洛芬一般是24颗,成年人一天吃两颗,2-3天内吃4-6颗就够了,多了也是浪费。
很多地方已经开始这么做了。北京、南京、珠海等地,都开始将布洛芬等解热镇痛药物拆零销售或发放,购买者需要实名登记且限制购买数量。
还有些地方,是采取定量免费发放的方式。比如河南周口市疫情防控指挥部购进一批布洛芬片后,就委托市区同和堂各定点药店进行免费发放,首批13万片,凭身份证每人领取药品一份量(10片)。
再比如南京从9日起,每日持续向市场投放退烧药200万片,153家零售药店统一拆零销售,每个顾客限6粒,可凭医保购买。
有些地方还进一步调整的方式,将免费发放改为给到发热门诊等医疗点,精准的给到已经感染发病的病人。
还有一个办法就是,那些已经阳过的人,把自己的存药分享出来。他们已经用不着了,不用担心复阳,也不用担心二次感染。
通常所称的“复阳”,即尚处于恢复期的患者,其体内感染的病毒没有完全清除,会出现核酸或抗原阳性的情况,但基本没有传染力。这时或许有症状或许没有,一般发生在感染之后一个月内,而超过一个月,就完全不用担心复阳了。
至于二次感染,风险虽然存在,但也只有15%的人可能二次感染。而且,二次感染的时间跨度较长,一般在3个月以上。
这就是说,已经感染过的人,短期不会再感染,也就不再需要相关药物。即便运气不好,二次感染,也在3个月之后了,那时药物的供应已经没有问题了。所以,人们完全可以把药物在社区、邻居间分享。
用中国的古话来说,头上三尺有神明,助人为乐,也一定有好报的。在我们面对极度的不确定性的时候,不妨相信这种冥冥之中的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