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爸爸真棒(ID:babazhenbang),作者:万能鹿,头图来自:作者供图
从北京来多伦多读书两个多月了,我学到的最重要的生存技能莫过于“省钱”:
如何花尽可能少的钱,甚至不花钱“购得”必要的生活物资,是我在研究生学习之外最重要的课题。
用一位90年代初的“老移民”的话说——
“在这里,开源是不可能开源的,只能想尽一切办法节流。”
而对于那些想要“低龄留学”陪读的家长们而言,准备多少钱在学业上暂且不论,但就这飞升的物价、房租和消费税来说,生活该如何操持都要仔细掂量一番。一位陪读家长就曾无奈地说:“本来0.99两把葱,现在1.99一把,这日子可怎么过。”
到底是硬着头皮留下来,还是趁早回国?看完这篇文章,或许你会有自己的答案。
一、生活成本上涨38%,工资只涨了5毛?
在没有抵达加拿大之前,我就已经对这里的“贵”有了很清晰的概念。
一家三口住在市中心,房租基本上要2000加元起(50平米左右的开间或小两居)。
因为加拿大法律对租房者有保护,房屋一旦出租不可随意涨价且不能驱赶房客,所以很多房东会对没有任何信用记录的“外国人”采取收取一年房租的“霸王条款”,就这,还有很多人争先恐后地“竞价求房”,等房子的offer比等大学的offer难多了。
当然也可以不住在市中心,远郊地区的房屋也不见得就便宜。
我的一位住在离学校8站地铁远的同学表示,为了孩子能够在好一点的学区读小学,她租了一套月租近三千的两居室,一次性要先押半年房租,为了周转只好临时卖掉国内一套房。
据LowestRates.ca统计,在多伦多,租房者每月至少要花费3400加元才能维持生计,比2021年增加了400加元。这是因为房主本人的生活成本较2021年足足上涨了38%,而租房者也同比增长了了14%。
尽管多伦多已然成为全球买房、盖房或租住费用最高的城市之一,但人们依然前赴后继地涌向这里。那么薪资水平如何呢?
超过一半的加拿大人表示,财务方面跟不上节奏;
七成以上的加拿大人表示在所有物价都急剧上涨的情况下,为自己的经济状况感到焦虑。
在一轮轮的罢工潮后,10月1日,加拿大才将最低工资做了一次调整,多伦多所在的安省的最低时薪从15加币涨到15.5加币,在各省中处于中上游。
相比而言,加拿大全国的通胀率已经是1991年以来的最高点,达到了5.1%。食品价格、电费、燃气费上涨尤其明显,燃气费用较去年这个时候激增了31%。
这也是为什么在入冬后,安省的教育系统职工组织了一场超大规模的罢工,别人过冬要钱,这里过冬“要命”。
我的另一位孩子在公立学校读书的同学在朋友圈感慨,“昨天被班主任通知,从今天起,因为全省老师罢工,所以小朋友没学上了,什么时候开学另行通知。真的可以这么撂挑子不干的吗?真的可以!”
二、我在加拿大“拾荒度日”
既然生活成本这么高,我们是怎么应对的呢?无他,唯“省”尔。
在来加拿大之前,我就做了很多功课。
例如,住在学校提供的“家庭宿舍”(family housing)可以以相对低廉的房租享受便利的生活,不仅位于市中心,距离学校只有一公里左右,而且水、电、燃气全包。
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因为不到4岁没有办法上免费的公立学校,我们只能就近上Day Care。
一开始,我还在焦虑Day Care没有位置,要排很久的队,但一旦有了名额就更焦虑学费。一个月的开销在1500到2000加币不等,家长需要全职工作或读书,并成为税务居民后才能享受“低收入”群体的政府津贴(最多可以全覆盖)。
说实话,这个学费在北京也不过是一所普通私立幼儿园的价格,我们是负担得起的,但在当下无收入、高支出的情况下,我们还是选择谨慎。
在上了半个月Day Care之后,我们还是做出了暂时退学的决定,一方面为了省钱,另一方面也让孩子和大人有更充分的缓冲和适应。
此外,为了减少生活开销,我们还考察了方圆3公里内的超市,并且订阅了各大超市的价格周报,并且尽量在学生折扣日才去采买。
我先生甚至一度因为新鲜蔬菜价格太贵,只买冷冻果蔬,直至遭到我和孩子的强烈反对才收手。
当然这边的肉制品和奶制品确实价格不贵,所以我们家的伙食经常看起来很“豪横”,烤猪排、炖肘子、烤大块牛肉是常有的,蔬菜虽然贵但品质确实过硬,间接地“治好了”孩子挑食的毛病。
因为住市中心,消费水平明显较高,每天上学路上必经爱马仕、香奈儿、LV,因此附近的超市也大多都是精品店,同样一种面包价格是平价超市的两倍不止。
然而,对价格敏感的绝不仅仅是我们,住在楼下的印度同学表示,尽管她先生已经在加拿大工作十年,但他们依然感到焦虑,他们是绝对不会去餐厅吃饭的,一切食物都在家中完成。
新东西太贵,二手店就很流行。这也是加拿大人非常崇尚的一种生活方式——Thrifting。
简而言之,就是鼓励捐赠出不需要的东西,再以极低的价格买入其他必需品。
我在一些Thrift商店里买到了各种有趣且实用的东西,包括过冬的毛衣、孩子的玩具、多士炉、咖啡机、绘本架等等,基本上很少有超过10块钱的,唯一一件“奢侈品”是一双Coach的铆钉靴,斥资95加币。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不花钱的“招”,比如“拾荒”。
有一次我们在拜访了一位家住优质社区的朋友后,在找公交车站的时候惊讶地发现有人将一辆完好的Graco童车和很多玩具“丢”在家门口。
当时我们刚好想要换童车,在确认了确实是丢弃不要后,我们就果断地捡了回去。
此后就一发不可收拾。我们所在的宿舍楼有一间供大家“互通有无”的Free store,每周开放。
我在这里捡到过地毯、童装、餐具,甚至还“捡”过未开封的早餐麦片(并非临期),这其中,我最喜欢的“战利品”是一本超可爱的《爱丽丝漫游仙境》立体书。
社区组建的Facebook group里也经常会有人发布免费置换的信息,比如——
我们曾发帖借一个安全座椅用两天,直接就有一个同学送了一个旧的给我;
感恩节那天还有人发帖说他在门口放了一打啤酒,可以随意自取,我拿了两听后放了一瓶大窑表示感谢(希望他能喝得惯)。
其实,在我看来,“拾荒”的生活非但不丢人,反而很有趣。
人们会很自然地从自己的小生活过渡到社区,开始考虑到别人的处境,我们也决定等毕业搬家的时候,把所有从这里拿来的东西都还回去,甚至还要“还”更多。
三、来了加拿大妈妈们,都变身“薅羊毛”高手
在加拿大带孩子读书的中国同学有一个小小的微信群,交流最多的就是如何“薅羊毛”,从政府补助,到免费的教育资源一应俱全。
最让我感到欣慰的,就是多伦多读书的氛围真的很浓。
在多伦多公共图书馆就有100所,在市中心无论向哪个方向出发,都会遇到大大小小的公共图书馆以及往来的读者,如果你想借的书不在最近的馆,还可以发动网上预订功能,图书会邮寄到离你最近的馆。
不久前,公共图书馆还重启了“博物馆、艺术馆通行卡服务(Museum+Art Pass,简称MAP)”,基本上可以拿着MAP卡畅玩所有的博物馆、艺术馆、水族馆、动物园、科技馆……
此外,我所在的多伦多大学也有大大小小40个图书馆。
其中,教育学院自己的图书馆藏有海量的儿童书籍和玩具,有一点童书版本库的意思。每次我上课之前都要去图书馆三楼借上十来本书和玩具,以至于小朋友心目中最有趣的地方非图书馆莫属。
无论公共图书馆、学校图书馆还是各大博物馆、艺术馆、科技馆都会定期举办各种亲子活动,只要家长够勤快,这里不花钱能够学到、玩到的绝对不会少。
另外一个很好玩的,也是我最喜欢的一点就是亲近自然,多伦多虽然是加拿大第一大都市,但到处都是树林和绿地,打开地图,每片绿地都是儿童友好的公园,随便去都不会出错。
在一些公园里,还有大大小小的儿童游乐设施,看得出来都有专门的维护,一些危险系数较高的设施下面都铺满了软软的松木,摔倒了也不疼。
三文鱼洄游的季节,我们只要坐20分钟的地铁就能在城市里的“郊野公园”看到溯回产卵的三文鱼,还有老鹰在林间盘旋……
相比在北京需要开一个多小时车才能去潮白河玩水,在这里生活的孩子要“野”得多。
我记得,当时有一只蝴蝶飞过去,我惊讶地说:“看,蝴蝶!”而我身边的小孩则淡定地说:“Yeah,a monarch butterfly.(是的,一只帝王蝶)”
其实,如果非要玩玩具,也不必自己准备。宿舍楼就有一个很大的Drop-in Center,每天开放,不仅有海量玩具,还有4名老师专职辅导。
社区不远的Early on也提供类似的亲子课堂,临走的时候还必需得打包一份Snack带回去,更不用说这里也有供家长互通有无的二手衣服交换。
“一说都不好,劝退都不回”,这是很多人对海外生活者的“揶揄”。身处其中我自然也很感慨。
很难说当下和在北京的生活,哪一个质量更高,哪一个才是最优的选择。我们最常用来安慰自己的话术是——
“人生就是一场体验,何必非要论个输赢。”
就像在多伦多最繁忙的地铁站里,经常能够看到“草原省”张贴的巨幅海报“更低的税,更大的房,请来阿尔伯塔”,然而就像我的一位土耳其朋友所言,“去了那里,就真的能过上更好的生活吗?”
只能说,面对现实的各种困境,每个人也都必须给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爸爸真棒(ID:babazhenbang),作者:万能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