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秘密花园610”的微博用户反映,自己11月17号入住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原定11月21日要做的手术,到现在也没有做,因为11月21当天医院出现了阳性病例。

向北大肿瘤医院诉苦“无法挂号、无法手术”的患者,在网上不是个案。他们所患的疾病,要比感染奥密克戎严重得多,如果不能及时治疗,甚至有生病危险。有人致电肿瘤医院,得到的回复是,今日因周日停诊,明天有望复诊。

像北大肿瘤医院这样,因为疫情而停诊的情况,在各地不是孤例。

12月1日,太原市中心医院汾东院区停诊,官方回应是因为医护人员中间有阳性,关闭了住院部,患者可以在门诊就诊开药。官方还透露了一个让人担忧的消息:一部分医护人员抽调到方舱去了,这也造成人手不足的局面。

这种抽调是否合理值得怀疑。因为根据目前各地公布的情况,住进方舱的阳性病例,基本上不需要治疗,大部分甚至都不用服药。抽调医院人员进去,更多像是一种形式上的“值班”,但与此相比,到大医院看病的人,往往患有更紧急、更严重、伤害性更大的疾病。

9月份成都疫情的时候,西南地区标志性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因为有患者出现阳性,也发通告宣布停诊,后来又紧急发布通知,消毒后第二天重新开放。要知道,很多到华西医院这所著名的西南医院看病的病人,甚至是在附近租房住的,为了一个号苦等几天,凌晨排队。这样的停诊消息,无疑让人失望、甚至感到绝望。

事实上,过去三年医院的正常医疗,也受到很大影响。不管是病人还是医护人员,只要出现一例阳性,就有可能封闭整个院区。它的逻辑是,医院人员流动状况复杂,很容易造成病毒的传播。封控医院,进行几轮核酸筛查,有利于切断病毒的传播。于是,医院往往成为城市中最戒备森严的场所,给人们带来极大不便。



这种做法,也让医护人员感到憋屈。华西医院停诊的时候,就有医生朋友发出诘问:医院本来就是要给人看病的,怎么有一个感染,就宣布停诊?医院每天处理那么多严重的疾病,哪里会怕奥密克戎?

如果说“德尔塔时期”医院因为阳性停诊还有几分道理的话,现在面对致病能力大为减弱的奥密克戎,医院动不动停诊,就完全是得不偿失了。这样的新闻,观者哭笑不得,但对那些因为停诊而无法手术、无法住院、无法治疗的病人和家属来说,则是实实在在的困局与痛苦,严重了,就会成为一个家庭的灾难。

当前,国内各大城市都在持续优化、调整新冠疫情防控措施。广州、重庆,每天新增感染者数千。即便是公共场所不再查验核酸的成都,每天也有四百多感染者。

在此背景下,我们必须接受且面对的一个现实景象是:医院出现阳性的概率越来越大,如果再像以往那样,奉行“医院有阳性就停诊”,医院将很难保持正常运营。

当下的防疫策略已经出现改变,面对致病能力减弱的奥密克戎病毒,各地不再追求“尽快实现社会面清零”,而是把疫情控制在一定规模的同时,尽快恢复人们的正常生活。在“正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正常看病”。

过去3年,中国人看病实在太难。最近各地都受到寒潮冲击,感冒的人大大增加。但是,人们已经不能像过去那样治疗感冒,自己买药受到限制,去药房还要出示核酸证明;就在几天前,广州中山医院还停掉了发热门诊,医院通告让病人到就近的医院发热门诊去,但是正常运行的发热门诊又有几个呢?

过去3年,医院总是防范最严格的地方。有数据证明,中国各地的住院率,在过去三年都有着显著的降低,很明显这不是因为中国人都比过去更健康了,而是因为看病、手术和住院,都更加困难,不到万不得已,很多人都情愿自己用身体扛着。患者住院后,各地政策都普遍“只允许一人看护”,也给病人的恢复造成影响。

随着各地防控措施的持续优化,或许我们不得不做出这样的选择:医护人员出现阳性后,就回家休息或者进行治疗,而不必把整个科室的人都“隔离”,更不用封闭整个院区。医院不应该再受到“无症状奥密克戎”的困扰,而是要认真对待各种真正有症状、有严重后果的疾病,当然,也包括奥密克戎可能引发的重症患者。

现在已经到了彻底给新冠病毒“祛魅”的时候。感染新冠是病,而其他病也是病。

医院应该奉行一种客观平等主义,不再“新冠优先”,而是尊重医学自身的规律,认真对待每一种疾病,让每一个寻医的患者,都得到应有的治疗和看护。这才是真正的“生命至上,人民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