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观书评 (ID:jingguanshuping),作者:李义平(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经济学院教授),原文标题:《凯恩斯主义的前世今生(中)》,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凯恩斯以他内在逻辑一致的三大心理规则,对于经济危机做了全新的说明,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摆脱危机、走出萧条的全新思路。在《凯恩斯主义在今天为何备受争议?(上)》中,主要探讨了凯恩斯主义的由来和萨伊定律,今天接着来探讨凯恩斯主义的三大心理规律和扩张性财政政策。


一、有效需求不足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的判断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制度问题;凯恩斯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的判断,则是有效需求问题。如果说劳动二重性原理是马克思经济学的枢纽性概念,那么,有效需求则是凯恩斯经济学的枢纽性概念。


所谓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社会总需求。有效需求不足,是因为货币购买能力不足,并由此导致了萧条。凯恩斯试图用三大心理规律去解释有效需求不足。


第一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所谓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是指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最末一个货币单位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在减少。那么,边际消费倾向是如何影响有效需求的呢?大家知道,凯恩斯旨在通过消费解决生产问题,他一反传统经济学认为生产很重要的观点,把消费提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


在他看来,一切生产之最后目的,都在于消费。他详细考虑了影响消费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例如他所讲的客观因素包括所得的改变,资本价值的不能预料的变化;主观动机则如建立准备金以预防不测,使以后的开支逐渐增加而不致下降,从事投机或发展事业的本钱,遗留财产给后人等。


在此基础上,凯恩斯的总体结论和系统的见解是:


  • 在人们收入增加的时候,消费也随之增加,但消费增加的比例不如收入增加的比例大。在收入减少的时候,消费也随之减少,但也不如收入减少的那么多。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通常低于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这是因为穷人的消费是最基本的消费,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在穷人的收入中基本生活资料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富人之所以富,在于富人早已超越了基本需求层次,基本生活资料在其收入中所占比例不大。


  • 边际消费倾向取决于收入的性质。消费者在很大程度上都着眼于长期收入前景来选择他们的消费水平。长期前景被称为永久性收入或生命周期收入,指的是个人在好的或坏的年景下平均得到的收入水平。如果收入的变动是暂时的,那么,收入增加的相当部分就会被储藏起来。收入不稳定的个人通常具有较低的边际消费倾向。


  • 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对边际消费倾向影响甚大。边际消费倾向的降低,使得萧条更为萧条。


凯恩斯所用的第二个心理规则,是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所谓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是指人们预期从投资中获得的利润率(即预期利润率)将因增添的资产设备成本提高和生产出来的资本数量的扩大而超于下降。凯恩斯在用边际消费倾向规律说明消费不足之后,接着用资本边际效率崩溃说明投资不足。


凯恩斯似乎更着重于消费理论和消费政策。其实不然,在凯恩斯看来,所谓的消费问题只是由于资本边际效率崩溃、投资不足引起的,后者是因,前者是果。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具有总结性的“略论商业循环”一章中,凯恩斯认为,发生商业周期的原因,恰恰在于资本边际效率,以及人们对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的预期引发了经济周期。


凯恩斯写道,对于商业循环的说明:“其尤著者,当推消费倾向、灵活偏好状态,以及资本之边际效率。此三者之变动,在商业循环中各有作用。但我认为商业循环之所以可以称为循环,尤其是在时间期限长短上之所以有规律性,主要是从资本之边际效率的变动上产生的。”这是多么重要的画龙点睛之笔啊!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著陆梦龙/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2月1日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著陆梦龙/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2月1日


凯恩斯详细描述了对资本边际效率,即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是如何引致经济周期的。凯恩斯写道:


“繁荣期之特征,乃一般人对资本之未来收益做乐观预期,故即使资本品逐渐增多,其生产成本逐渐增大,或利率上涨,俱不足阻碍投资增加。但在有组织的投资市场上,大部分购买者都茫然不知所购为何物,投机者所注意的,亦不在对资本资产之未来收益做合理的估计,而在推测市场情绪在最近未来有什么变动,放在乐观过度、购买过多之市场,当失望来临时,来势骤而奇烈。


不仅如此,资本之边际效率宣布崩溃时,人们对未来之看法,亦随之黯淡,不放心,于是灵活偏好大增,利率仍上涨。这一点可以使得投资量减退得非常厉害。但是事态之重心,仍在资本之边际效率之前崩溃一一尤其是以前被人非常垂青的资本品。


至于灵活偏好,则除了由于业务增加或投机增加所引起的以外,须在资本之边际效率崩溃以后才增加。”


这就是说,愈是预期资本的边际效率崩溃,愈是不敢投资、不敢消费,从而有了对灵活偏好的偏好。


值得一提的是,凯恩斯在做出上述阐述时自己做了一个注释,注释写道:“私人投资者很少直接做新投资,但直接负责投资者,即使自己看得明白,也往往不能不迎合市场看法,因为这样做有利可图。”这就是说,资本所有者和代替所有者投资的人的利益并不一致,因而对投资效益的关心度不同,我们不正是那些操作投资的人,因为没有用自己的资本而导致了盲目投资和泡沫经济吗?


第三个基本心理规律是所谓的灵活偏好。灵活偏好规律是指人们愿意保持更多的货币,而不保持其他的资本形态的心理规律。凯恩斯认为,灵活偏好是对消费不足和投资不足的反映,具体而言是由以下的动机决定的:


  • 交易动机,指为了日常生活的方便所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


  • 谨慎动机,指应付各种不测所产生的持有现金的愿望;


  • 投机动机,指由于利息率的前途不确定,人们愿意持有现金寻找更好的获利机会。


这三种动机,尤其是谨慎动机,说明面对诸多不确定时,人们通常不敢轻易使用自己的存款。


凯恩斯以他内在逻辑一致的三大心理规则,对于经济危机做了全新的说明,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摆脱危机、走出萧条的全新思路。


二、扩张性财政政策


基于对经济萧条的原因在于消费和投资不足的判断,凯恩斯认为走出萧条的根本办法是把收入用于消费和投资。他说:“信心之崩溃,对现代经济生活打击甚大,要医治此病,唯一根本办法是让病人有两条路可走,其一是把所得消费掉,其二是选择一件他认为前途最有希望,同时又有能力购买的资本资产,向别人订货。”


于是,凯恩斯提出了大致如下的政策建议:


  • 应当更多地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而不是货币政策。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萧条期间,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具有更多不确定性,信心不足,因而利率政策通常收效甚徽。凯恩斯说:“资本之边际效率可能崩溃到一种程度,以致在实际可行范围之内,利率无论如何降低,都不足使经济复苏。”


  • 经济萧条期间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其目的在于启动经济,而不在于预算平衡和稳定通货,为此可以举债,特别是可以发放建设国债,可以多发货币。经济萧条期间通常表现为一方面通货紧缩,另一方面各种生产要素闲置。只要发行的货币能够把生产要素带动起来,使得供给大于需求,就不用担心会发生通货膨胀。凯恩斯说,“如果政府实在无能,没有好的办法,可以让财政部用旧瓶子装满钞票埋在废弃的煤矿里,让私人企业雇人去挖。如果能这样办,失业问题就没有了,而且影响所及,社会之其实所得与资本财富,大概要比现在大得多。”凯恩斯指出,这虽然是下策,但是没有上策、中策时也“聊胜于无”。


  •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可以发挥乘数效应,即已有的就业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决定乘数大小的有两个因素:一是投资项目的产业关联度,二是边际消费倾向。就产业关联度而言,产业链越长,产业关联度越强,乘数越大;鉴于收入低的人边际消费倾向较高,凯恩斯主张通过收入的重新分配,增加消费倾向,使得一个较小的投资量就可以维持一个较高的就业效率。具体可以采取税收和转移支付制度等。


  • 政府应制定强有力的鼓舞人心的措施,与公众保持密切联系,以得到公众的拥护。这就是说,扩张性财政政策是必要的,但关键是财政政策最终要选择好投资方向和投资项目,并发挥乘数效应,千方百计地激发人们对未来发展的信心和预期,要特别注意在政府剌激经济过程中不该发生的负面影响。


凯恩斯深刻地指出,“社会心理往往离奇莫测,故当政府实施公共投资政策时,也会影响公众之‘信心’,因之增加灵活偏好。”换言之,持续不断的发国债的政策,时间长了会使人们对未来失去信心。《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所阐述的一系列观点和政策建议,曾经被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普遍接受,是西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主旋律,并且带来了战后相当长时期的经济持续发展,被誉为通向繁荣的经济学。


三、负面效应及其启示


当凯恩斯经济理论刚刚诞生时,就有人预言,这样政策的实施会出现工人的工资和印钞机之间的赛跑。果然,它导致了上世纪70年代的滞涨。中国刺激性的宏观经济政策也备受诟病。曾经备受推崇的凯恩斯经济学为什么陷入如此境遇呢?


其一,凯恩斯的经济政策旨在调动人们的信心,在著名的《炉边谈话》中,罗斯福曾说,“有一个因素比货币和黄金更重要,这就是人民的信心。”在萧条十分严重的时刻,政府扩大直接投资,选好方向和投资项目,使其发挥乘数效应,激发人们对未来发展的信心和预期。


然而,连续不断的、缺少效率的投资,其客观效果往往是削弱人民的信心。凯恩斯指出:“社会心理往往离奇莫测,故当政府实施公共投资政策时,也会影响公众之‘信心’,因之增加灵活偏好。”一句话,人们对政策本身发生了怀疑。


其二,投资的边际效用急剧递减,要保证一定的就业量,需要更多的货币投入。当时英国首相卡拉汉在工党大会的讲话中深有感触地说,“我们过去常常认为,可以通过花钱摆脱衰退,以减税和增加政府支出来促进就业。我坦白地告诉你们,这个选项已不再存在,而且在它曾经存在的时候,它能起的作用也是靠将更大剂量的膨胀注入经济,然后第二步接着是更高水平的失业。这就是过去20年的历史”。


其三,1929年起始于美国的经济危机就是一个刺激性的、上项目的宏观经济政策易于解决的总量问题,铺摊子、上项目、粗效经营即可。今天,中国的经济下行,或经济周期主要是结构问题,是结构升级的问题。


结构问题就是一方面低端产能严重过剩,另一方面高端需求大量外溢。结构问题解决了,就可以在新的层面上找到更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将会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高质量的运行。解决结构问题,更需要创新。刺激性政策不一定有利于创新。人类经济、社会就是通过一次次创新,提升经济结构,从而实现高质量的发展。


其四,经济周期或者经济规律是不可抗拒的。人类经济史显示,人类历史就是通过一波接一波,一个接一个的周期向前发展的,没有周期的发展是不可能的。在马克思的经济学里,经济周期通常表现为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这几个阶段是周而复始的,不同的是有时候周期长一点,有时候周期短一点。


有时候这个阶段长一点,有时候另外的阶段长一点。当然,人们总希望高涨阶段越长越好,最好永远是高涨阶段。然而正如一年四季不可能永远是夏天一样,经济发展也不可能永远是高涨。


我们经常讲市场经济机制。事实上,危机本身就是市场经济机制,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那些引领经济快速发展的产业领域,通常会吸引大量投资,人们高歌猛进,其中不乏泡沫,危机就是为快速前进的经济列车踩刹车,就是把快速发展时期积累的问题集中地、一次性地加以解决,就是强制性地挤压泡沫,强制性地淘汰落后,调整和提升结构,刺激创新。


马克思曾经指出,固定资本的更新是资本主义走出危机的契机,讲的正是这个意思。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观书评 (ID:jingguanshuping),作者:李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