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日本赢了德国,爆出了又一个冷门,而和沙特赢阿根廷相比,日本赢德国对人触动更大
沙特并不算东亚黄种人,但日本是,再看上一次世界杯韩国也赢了强队德国,“黄种人不行论”再次被推翻
那么下一次,中国队是不是也能赢德国呢?

日本球迷在赛后给中国队鼓劲说,上次韩国赢德国,这次日本赢德国,下次就是中国赢德国
我谢谢这位日本球迷,可还是认清现实吧,中国足球的路还很长,而且更重要的是:
你走错了方向,走到头也不会有好的成绩
中国足球为什么不行?不行就算了,为什么还越来越烂?
朋友们会给出很多理由,而听得最多的理由是,体制不行
但真的是因为体制吗?

中国体育搞的是举国体制,在这体制下中国乒乓球,羽毛球,跳水等项目常年称霸世界,奥运会中国也是金牌榜前三常客
我朋友就经常说,这有什么了不起的,还不是因为中国搞举国体制,从小把各省“体才”层层筛选,集中起来训练的结果
可中国足球不行,那他就换个口吻说,“中国足球不行,就是因为体制的问题”
这一个“举国体制”,怎么搞出了两种不同的结果?
其实搞“举国体制”,是最容易出成绩的,如果没有其他的一切包袱,我们只要成绩,只要金牌,只要国足进世界杯,那么坚持搞举国体制,一点问题没有
14亿人,挑上万个有天赋的孩子,从小什么都不干,就集中起来训练,也不去打什么联赛,国家包吃住,没有高工资,进世界杯送一套房
足球不是高科技,不需要什么上下产业链几百道工序,只需要一批球员,从小什么也不干的锻炼球技,配合得越来越默契
真一门心思这样搞,进个世界杯完全不是问题
中国足球的最大问题,不在举国体制,而在于不上不下的尴尬定位
讲白了就是,你有着一颗举国体制的大脑,可身体却是商业化的,骨骼却是职业化的
这种既要维持举国体制的脑子,又要手脚骨骼去商业化的动作,才是最大问题
你要么完全放开,换个真正职业化的大脑来,要么将举国体制的大脑,贯彻到底
偏偏不上不下,不里不外的状况,最难搞
那为什么中国足球要搞商业化?足球为什么不能像其他举国体制的运动一样,从上到下的贯彻一颗心?
讲到底就是,要赚钱
各位还记得上个世纪的中国足球是什么样的吗?

1976年,亚洲杯季军
1984年,亚洲杯亚军
1988年,亚洲杯殿军
1992年,亚洲杯季军
当年的中国足球完全是举国体制,不存在什么商业化的联赛,球员们就是踢,磨练技术和配合,在整个亚洲,不说称霸亚洲吧,拿个前几名一点问题没有
而亚洲杯冠军一般都是沙特,伊朗这种中东球队
1998年中国足球世界排名37,2013掉到109名,去年在77名
不难看出,你要是真的完全搞举国体制去踢球,在亚洲还是能出成绩的,2002年中国进世界杯,靠的也是那一批在真正举国体制下,成长和培养出来的运动员

范大将军,就是典型的从小在真正举国体制下培养出来的足球员,他父亲老范是上海足球队的
70年代,范志毅十岁出头,就进入了上海体育运动学校,从小培养踢球
你叫的上名字的中国足球“黄金一代”,都是靠这种纯正的举国体制从小培养的

这种纯正的足球举国体制,一直持续到上世纪90年代初,更准确的说1994年才开始向市场看齐,搞足球的职业化,商业化
再说一点,中国2002年进世界杯,吃的其实还是上世纪那一批“纯正举国体制”下成长起来的足球人才红利
再看看这十年,当上世纪举国体制下的足球人才凋敝后,中国足球日显颓势,被人嘲讽成了“海参队”
举国体制能出人,商业化职业化,反倒不出优秀球员了,成绩还越来越糟,那干什么还要搞职业化商业化呢?
根本原因,是钱
举国体制,赔钱
商业化体育,赚钱
在纯正的举国体制下搞足球,他虽然有成绩,但是不来钱
等于是国家掏钱养着这批从小培养的足球孩子,可他们带来的经济回报,却非常低
而且这些从小培养的孩子,未来怎么办?一批孩子去当了教练,当了体育老师,而另一批就进了体制,在体育相关的政府部门里,当官
以前《法制晚报》专门讲过这个根结问题,《冠军当官》

运动员黄金的职业生涯就那几年,他给国家争了光拿了冠军,未来是什么出路呢?
进体制当官,成了最佳选择,而没有冠军的也希望进体制混个编制
对运动员来说,25-30岁就要开始考虑转业了,他们未来还有五六十年的人生,这五六十年进编制当然是最好的保障
在举国体制下,这就是笔经济账,这制度它赚不到钱,还会越来越赔钱
因为运动员黄金时期就那么几年,这就造成了一个问题,体制的机构会越来越臃肿,编制内的人员越来越多,开支也越来越大
所以才需要改革,而在这种商业化改革中,足球是绝对的排头兵。
足球作为世界第一运动,有着巨大的商业价值
你跳水和举重搞商业化,能赚多少钱?受众小,广告少的
可足球完全不同,足球的受众太广,球票钱,赞助费,转播费,广告代言费,哪一个不是金矿?
站在来钱的角度,你想不到任何理由去拒绝足球商业化和职业化的
所以在1994年,中国足球开启了商业化和职业化的改革

对比下邻国:
韩国1983年,正式推出职业联赛
日本1993年,正式推出职业联赛
中国1994年,正式将甲A联赛职业化
从时间点来看,中日韩三国,足球职业化的时间差的并不是太多
而且当时三国都有着一个目标:建立一个正向的足球良性循环
就是在足球职业化改革中,自上而下的进行
三国都是官方带头,政策扶持
商人和资本投资,金钱支持
民间球迷出力,买票看广告支持
这是一种官方、商人、民间的三者良性循环
官方可以从中获得一定的收入,解决越来越臃肿的举国体制财政问题
商人可以获得经济利益,广告效益
民间可以获得娱乐和自豪感,加深认同感,中国足球闯入世界杯,谁不高兴呢?
民间获得的娱乐和自豪感越多,就会买更多球票球衣,更支持中国足球
而商人也会获取更大商业利益,俱乐部赚到了钱也更愿意培养更优秀的球员
而官方自然也有更多好处,中国足球有成绩又来钱,官方很乐见
这套当时假想的官方、商人、民间,三方获利的职业化改革路线,设想的很好,日本和韩国也都在一步步的完成这种“足球经济的正向循环”

一开始中国也搞得不错,1994年的甲A联赛,冠名的还是万宝路香烟,首轮就有15万人观看,整个1994年甲A,形成一波看球风潮,很是热闹
开了个好头后,1995年,中国足球正式确立俱乐部制度,踢掉过去以“行政单位”来组队的全国体制
一时间足球俱乐部热潮,席卷全国
1998年,再次动刀改革,将全国的甲A俱乐部都改变成现代制公司,给了俱乐部更大的权力,更拓宽了盈利模式
以前只能卖卖门票,赚冠名费的俱乐部,现在能搞广告,周边商品,以及转播费分成等
一切看起来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除了成绩
2002年中国进入世界杯,本以为是足球改革成功的开始,没想到却是顶点

2006年,中国队无缘世界杯,被球迷调侃成“一出闹剧”
2007年,亚洲杯,越南排名第八,中国排名第九
2008年,奥运会,最终排名第13,成为最惨东道主
2009年,再也受不了的足坛,开启了声势浩大的“打假风暴”
2011年,亚洲杯,打假风暴后,中国继续止步小组赛,排名第九
同年,冲击伦敦奥运会失败,跟着提前和巴西世界杯无缘
2022年,春节,中国足球1:3负于越南,范大将军再次成为“红人”

那么中国足球为什么会搞成这样呢?
之前同样一起搞足球职业化的中日韩三国,为什么日韩足球越来越好,中国却越来越烂呢?
一个很重要原因上面提到过:中国足球是举国体制的脑子,可手脚和骨骼却在大力推商业化和职业化
这种手脑不协调会造成一个很大问题,就是谁来负责?
责任不清
中国足球烂,到底怪谁?这问题很重要
俱乐部说,行政力量管太多,我们放不开手脚
足协说,我们早就给你们大量放权了,你们不行,是因为钻到钱眼子里去了
如果连足球烂,谁来负责,这个基本问题都搞不清楚的话,那么其他所有问题,都谈不了

其实在2015年以前“中国足协”和“国家体育足球管理中心”,搞得是“两个门面,一个班子”
讲白了就是“足协”和“足球管理中心”,看起来是两个机构,其实里面是同一批人在管
一直到2016年,“足管中心”才被真的摘牌,当时新华社还做了大篇幅报道


这才是足球烂的最大根源和阻力
好了,这些终于脱钩了,足协就好好给中国足球搞搞协调工作吧,少管点事
可2016年搞脱钩,仅仅过了一年就提出了新口号“足协要坚定的,‘脱钩不脱离’”

中国文字永远充满艺术,总喜欢给你来这种“好像有了,又好像没有”的模棱两可空间,然后让你去猜
你要脱钩就彻底脱钩,让俱乐部和教练自己去搞,自负盈亏,成绩好不好他们自己负责
可你来一句“脱钩不脱离”,那也行吧,那既然有管理义务,就要承担相应责任
中国足球的目标是什么?是冲进世界杯,还是进入亚洲杯淘汰赛阶段?
一而再再而三的失利,看到的都是骂球员换教练的,可球员和教练,真的是主要原因吗?
中国足球,缺乏一个明确承担责任的机构
如果是纯正举国体制,那不出成绩,官员就下台走人
如果是纯商业化运作,那不出成绩,俱乐部赔钱没人看倒闭
可现在不上不下,不是纯商业化,也不是纯举国体制,国足越踢越烂,却越来越无人担责
这种手脑不同调的状况,也反映在对足球很重要的青训上
青训,是足球能强大的基础中的基础,可中国的青训却是一塌糊涂
就在今年8月,在一场省运会的U15足球比赛里,居然在众目睽睽下,踢起了假球


这些可都是十五岁以下的,未来中国足球的苗子啊,可这么小就玩起了假球
他们为什么要踢假球?谁在指导他们踢假球?踢这场假球能赚多少钱?
中国足球的青训,非常难搞,有人说根本原因是孩子的家长不让孩子踢球,中国就没多少孩子真正踢球的
这可能是一方面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
青训难搞的最主要原因,我觉得是“无利可图”

青训谁来主推和负责呢?
足协来负责吗?青训至少潜心做十年才能看到效果,十年后负责的官员早升迁或者退休了,它是看不到眼前的政绩和利益的
而且让足协负责青训,根本不现实
因为青训,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种庞大资源的整合,根本就不是一个“足协”有权利去搞定的
你让学校配合你培养足球苗子,在学校球场里踢球,可把孩子踢伤了,踢坏了,家长找上门来了,谁负责?
就算培养出了足球好苗子,对我这学校也是一点好处没有
好处没有,踢伤了还有风险,那学校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就不会去配合足协搞所谓的“青训”
再加上全国各地的教育部门,有哪个地方会真的用实际行动,支持足球青训呢?
如果没有教育部门的支持,光靠一个足协,怎么可能做得出青训。
那么,让俱乐部来负责青训呢?俱乐部出钱,持续投资十年搞青训

在一个正向循环的足球架构里,这是最好的方法,俱乐部十几年连续投资出钱搞青训,出了好足球员要么留着俱乐部自己用,要么卖给其他俱乐部
可是在中国,这套循环是负的,如果有俱乐部连续十几年投钱搞青训,那很大概率是赔钱的
这里面一个很重要原因是,头上有一个“不确定性”
因为俱乐部缺乏真正的自主性,管理机构依旧是足协,所以俱乐部根本不知道,也无权决定,未来的政策,到底会不会变
一个俱乐部,每年拿出大笔钱办青训,连续十年,那前提是“他必须要一个确定性”
它要确定未来十年,政策不会三天两头的变,不然上面的政策一变,就可能让我整个十年的投资全打水漂了
这种巨大的不确定性的存在,制约着俱乐部进行长期的真材实料的青训投资

比如今年,新宣布的球员限薪令
再比如去年,足协要求所有俱乐部都要改成“中性名字”

这些个政策确实会获得很多人的拍手赞成,踢得那么烂,限制薪水绝对赞成
另外俱乐部改个中性化名称,又怎么了?有什么不对吗?
其实问题不在于“限薪”和“改名称”,真正的问题在于不确定性
在一个“不确定性”的环境里,商人是很难进行长期投资的,商人只会追求短期的迅速获利的投资
而足球青训,又恰恰是一个需要长达十几年的,沉下心来的连续投资产业
没有确定性,就没有长期稳定投资
没有长期稳定投资,就没有青训
没有青训,就没有未来
这种举国体制的脑,搭配着商业化的手脚和骨骼,那它必然是不协调的
就现在全国对于国足的这份冷淡态度,未来越来越多的俱乐部即便不搞青训,面临的也是一个赔钱


而且以现在的大环境看,愿意投钱给俱乐部的资本也会越来越少
未来,中国足球如果还想要搞青训的话,已然不能让民间资本来带动了
如果还想要看到中国足球有一天能苏醒过来的话,现在只有重新由国家牵头,整合包括足协,教育部门,地方管理等一批机构,花大力气由国家主持来搞青训
并且将青训与现在这种所谓的“商业化”脱钩,再持续国家级青训至少十年,那样中国足球的未来才可能有起色
反之,如果国家层面不愿意整合力量搞青训,继续依照当前俱乐部为主的模式的话,那我是悲观的
至于原因上面都提过了,大环境没钱了,以及政策不确定性的存在等

作为球迷,看到日本踢赢了德国队很激动,可作为中国人,我更希望中国队能在哪一天让我们大喊一句:
中国,牛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