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 photo / 图)

近日,全国多地发布2021婚姻登记大数据。

其中,安徽省去年登记结婚的姐弟恋(即“女大男小”)超过两成,而杭州市去年也有万余对姐弟恋步入婚姻。这两地姐弟恋占比均超过男女同龄结婚人数的占比。在武汉的婚恋市场上,同样出现了姐弟恋需求上升的趋势。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姐弟恋并没有得到舆论的普遍支持。社会对于姐弟恋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动因是什么?

“男大女小”仍是主流

任何婚姻必然存在匹配,夫妻年龄的匹配又是最基本的,也是性别地位、社会心态很直观的体现。从古至今,“男大女小”都是婚姻匹配模式的主流,固然当下一些地方“女大男小”的姐弟恋开始流行,也仍没有根本上扭转这个趋势。

从我国周朝开始,男女成婚的年龄规定就是“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的“男大女小”模式,之后不同的朝代对于男女婚配年龄有不同的规定或倡议,或“男年二十、女年十五”或“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但从来不曾出现过“女大男小”的模式。

包括当前我国的婚姻法,男女法定结婚的年龄为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仍然是“男大女小”。

多年来,不同的学者所做的多个抽样调查,也均佐证了“男大女小”才是婚姻中的绝对主流。

比如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风笑天,利用2008年北京、上海、南京、武汉、成都等五大中心城市已婚青年抽样调查数据,对1216对夫妻婚配年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男大女小”的比例达到67.8%,同龄婚姻比重为21.2%,“女大男小”比例仅为11%。

前几年,有一个错误数据在主流媒体上被反复引用,该数据以全国妇联1990、2000、2010年三次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的数据为基础,认为“从2000年到2010年,中国‘男大女小’的婚姻从68.09%下降到 43.13%,而‘男小女大’的婚姻则从14.37%上升到40.13%。两种婚配模式目前差不多持平”。

但风笑天对这个数据进行了核查和检验,发现2010年“男小女大”婚姻比例为40.13%的结果是错误的。他经过重新计算得出的正确结果是:2010年“男小女大”婚姻的比例仅为15.2%,且与1990年、2000年两次调查的结果相比,基本上没有变化。

总而言之,“男大女小”一直是婚配的主流,但“女大男小”的接受度也的确在慢慢升高。



(IC photo / 图)

“女大男小”开始流行

春江水暖鸭先知。“女大男小”的姐弟恋赢得舆论的更多支持,最先体现在这几年姐弟恋影视剧的流行。

比如国产剧《谈判官》《我的男孩》《幸福,近在咫尺》《南方有乔木》《下一站是幸福》《理智派生活》《炽道》等等,都一再引起讨论。而日韩的《密会》《听见你的声音》《贤者之爱》《经常请吃饭的漂亮姐姐》《初次恋爱那一天所读的故事》等等,也都在国内引起追剧潮。

公众对姐弟恋的接受度越来越高,姐弟恋的比例也在提升,这在多地2021年婚姻登记大数据已经体现出来了。从“男大女小”绝对主流,到“女大男小”逐渐被接受,为什么会发生这个变化?

应该看到,古代社会的“男大女小”背后,本质上是“男主外、女主内”内涵的延续。男性负责打天下,女性的社会作用被无视,她们的价值被认定为只存在于家庭内部,生儿育女、相夫教子。所以,封建社会将女性的生育功能视为女性最重要的价值。

由于女性的生育功能到了一定年龄后就会逐渐弱化直至消失,所以男性在择偶时自然倾向于选择更年轻的女性,以确保其生育功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进入现代社会,虽然女性的地位不断提升,但因生育是女性才具备的生理功能,它随着年龄增长不断退化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很大一部分男性选择伴侣时也会考虑到这一点。

为了将男性的利益最大化,社会舆论就会以“社会时钟”约束女性,比如女性到了适婚年龄,身边的人都会催促她赶紧结婚生子,否则女性可能就会被贴上“剩女”“老姑娘”“没人要”等标签。当女性无法实现经济独立时,她们很容易屈从于这样的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年来,经济独立、精神独立的职业女性越来越多。

《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终期统计监测报告中指出,2020年高等教育在校生中女研究生占全部研究生的比重达到50.9%,比2010年提高3.1个百分点;普通本专科、成人本专科在校生中女生占比分别为51.0%和58.0%,分别比2010年提高0.1个和4.9个百分点,各类高等教育中女生占比均超过男生。与此同时,2020年城镇单位女性就业人员比2010年增长39.5%,女性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为43.5%。

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比例已经超过男性,女性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也在不断提升。这一切,都给了女性更大的底气。

她们不需要依赖男性,也不被“社会时钟”绑架,而是听从内心的声音,过自己想要的生活,爱我所爱,“女大男小”的姐弟恋更广泛出现。

莫对“女大男小”指手画脚

不过,“女大男小”与“男大女小”看似平衡,实际上,公众对于二者的婚龄之差态度还是有明显的不同。简单来说,“女大男小”,公众往往只能接受女性比男性大3岁,超过3岁,双方很容易遭到外界异样的眼光,比如男性就被认为有“恋母”情结。

与之相对的是,公众对于“男大女小”的婚龄差,就宽容得多了。男生比女性大五六岁接纳度都很高,甚至大10岁也不是什么怪事。

学者张艳霞通过随机抽取620则征婚广告对80后青年择偶观念进行统计分析,其中,男性认为女性“可大可小 (但有上下限) ”者将近一半。但男性对“大”和“小”的限制存在明显的差别,即提出女性比自己“大”的上限超过本人3岁的人寥寥无几,而希望女性比自己“小”的下限大都是小于本人3岁,甚至超过10岁。

与此同时,“80后”女性对男性的年龄要求更为集中,要求对方“与自己同龄或比自己大”的人占了89.35%。在要求对方“与自己同龄或比自己大”的女性中,有将近30%的人提出对方的年龄可以超过自己10岁。

总之,“男大女小”中,男的比女的大10岁接受度很高;但“女大男小”中,女的比男的大3岁以上接受度不高。

婚姻的组成,除了爱情以外,也会有生育等因素的考量。一些男性在择偶过程中将“生儿育女”放在很重要的位置,所以他们对于“女大男小”的婚龄差包容度更低,这是个人权利,也可以理解,婚前双方把事情说明白就好。

只不过,社会舆论不应对婚龄差距较大的“女大男小”指手画脚,动辄说女性“吃嫩草”、说男性“恋母”,这本质上仍然是将女性的生育功能看得比女性的个体还重要,也说明男女平等的进程还需推进。

也许人家女性就是像恋爱小天才萧亚轩那样魅力无敌、可以不为年龄所限自由地享受爱情呢?这轮不到外人来酸吧。